一聞陛下欲誅劉思道九族,丞相李林福當即下跪。
「陛下,此萬萬不可。本朝太祖留有遺訓,不得誅殺御史言官。」
剎那間,滿朝文武紛紛跪地,齊聲道:「請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於大殿之上誅殺言官,此必將載入史冊,還望陛下三思。」
此次滿朝文武齊心一致,皆因深知絕不能令陛下開此先例。
誅殺大臣之事,一旦開端,便似妖怪嘗過人肉而難以自制,極易成癮。
雖說劉思道辱罵陛下,然若今日陛下殺之,日後難保不以其他理由誅殺其他大臣,那天自己不小心惹了陛下,自身亦恐遭滅族之禍。
眾大臣皆心中明了,護住劉思道,便是為己留存生機,護得自身與九族性命,故而齊心協力。
陛下盛怒之下,憤然道:「朕既已被視作昏君,又何懼史書評判。劉思道今日必死無疑,無人可保!」
數位老大臣嚎啕痛哭:「陛下若執意誅殺,便將臣等這幾把老骨頭一併殺了!」
一群御史梗著脖子:「御史台全體言官,願與劉思道一同赴死!」
此等御史非但毫無懼色,反倒引為榮耀。
身為御史,所求者即為青史留名,此事必入史冊,還有更好的機會嗎?
陛下定然不會盡誅言官,如此非但能於朝野博得名聲,更有機會名垂青史。
禮部眾官員見御史台如此剛硬,亦紛紛表態:「陛下欲違太祖遺訓,此舉有違禮制,禮部斷難應允。陛下若要誅殺,請先將禮部眾人一併問斬。」
六部向來休戚與共,此刻更不會退縮,戶部、吏部、兵部、工部、刑部一擁而上,齊聲高呼:「六部願與御史台官員一同赴死!」
李林福見局面已然如此,身為百官之首,這時候不表態豈不失了滿朝人心,和內閣幾個閣老交換了一下眼色,幾人當即高呼:「內閣願與百官同赴死難,請陛下斬盡滿朝文武!」
滿朝文武齊聲吶喊:「請陛下斬盡滿朝文武!」
皇帝怒不可遏,渾身戰慄,怒吼道:「反了,滿朝文武都反了!此乃朕之天下,非汝等之天下。汝等既求死,朕便遂汝等所願,將滿朝文武盡皆斬首,朕當個孤家寡人算了!」
站在皇帝身後的大太監魏無羨,眼見陛下和群臣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嚇得面色慘白。
君臣對峙若再持續,勢必引發朝堂大亂,無法收場。
他心裡清楚,絕不能任由這局面繼續僵持,否則此事必定會陷入無法挽回的絕境。
他趕忙湊近皇帝身側,壓低聲音,小心翼翼道:「陛下,要不暫且退朝吧!」
皇帝經此提醒,也猛地回過神來,心中卻滿是憤懣與憋屈,朕貴為天子,竟被這群臣子如此脅迫,實乃奇恥大辱!
無奈之下,只得微微點頭:「退朝,退朝!」
魏無羨隨即扯著尖細的嗓子高聲呼喊:「退朝!」喊罷,便急忙攙扶著陛下匆匆離去。
陛下如此倉皇退避,仿若狼狽逃竄,這情形更是激怒了仍跪於朝堂之下的群臣。
禮部尚書於是帶頭高呼:「陛下若不赦免劉思道,吾等便長跪不起,絕不罷休!」
群臣就這般一直跪到了晌午時分,卻始終不見陛下露面。
幾位年邁體弱的老大臣已然體力不支,心中雖有堅持之意,身體卻已不聽使喚,徑直躺倒在了地上。
陛下氣沖沖地回到御書房,越想越委屈,口中喋喋不休:「朕之威嚴何在?這群臣子,這是結黨營私,這是在公然挑釁朕!」
盛怒之下將御書房內能砸的都砸了。
汝窯茶杯、官窯花瓶、絳州澄泥硯以及和田玉鎮紙全被摔得粉碎,散落一地,整個御書房狼藉不堪。
「朕不能屈服!」陛下在御書房內來回踱步,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終於咬著牙下定了決心。
在他看來,若就此妥協,往後便難以在群臣面前立威,皇權將形同虛設。
「魏大伴,傳朕口諭,讓群臣散朝回家,否則就是欺君,朕定不輕饒!
魏無羨趕忙領命,一路小跑著來到金鑾殿。
他清了清嗓子,尖著嗓子高聲宣讀完陛下口諭,然而,群臣仿若未聞,依舊保持著跪姿,一個搭理他的都沒有。
御史中丞林升高聲道:「身為御史,本就以監察朝政、直諫為己任。今劉思道之事,若不能妥善解決,我等還有何顏面存於御史台?青史之上又將如何記載我等?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定要與陛下抗爭到底,方不負御史之名。」
魏無羨勸道:「林大人,您就消停會吧,別在火上澆油了,不然這事沒法收場了!」
林升本就滿腔怒火正無處宣洩,聞得魏無羨此言,頓時勃然大怒,猛地甩開魏無羨的手,怒目圓睜,呵斥道:「你這閹人,每日只曉得在陛下身邊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你可曾知曉氣節為何物?我等身為臣子,自當捍衛朝綱,守護太祖遺訓,豈會如你這般只知唯唯諾諾!」
魏無羨臉也拉了下來:「林大人,咱家好言相勸,你何故咄咄逼人!咱家雖為內臣,但也心系朝堂安穩,您這般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莫不是以為咱家怕了您不成?」
說罷哼了一聲,一甩袖子走了。
魏無羨回到御書房,把金鑾殿上的情況添油加醋說了一遍。
本來陛下就在氣頭上,又被魏無羨火上澆油,怒道:「傳旨禁軍首領武志沖,把所有大臣都給我拉到午門廷杖,你去監刑,我還不信打不服這幫混蛋!」
禁軍首領武志沖接到旨意,領著禁軍進了金鑾殿,把滿朝文武一個個架起來,拉到午門外,準備打屁股。
就這樣,大乾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廷杖,就這樣荒唐地發生了。
大前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規模廷杖,第一次是當年文帝要廢后立自己喜歡的貴妃為後,遭到了朝臣的大規模反對,幾次廢后詔書都被內閣退了回來。
在互相鬥爭了半年之後,惱羞成怒的文帝對一百多朝臣進行了廷杖。
第二次是昭帝要廢太子,立自己寵愛的第九子為太子,然而太子並無過錯,又是嫡長子。
這次又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昭帝對幾十個大臣進行了廷杖。
終於大乾迎來了第三次大規模廷杖,這次是滿朝文武五百多人。
除了丞相李林福和十幾個老大臣被赦免,被禁軍送回了家,其餘都要被打一百廷杖。
廷杖的執行過程有一套較為固定的流程和方式。
司禮監太監將蓋有印信的皇帝命令傳達出去,在行刑現場先宣讀皇帝的詔書,告知受刑官員所犯何罪以及為何要接受廷杖處罰。
由一人用麻布兜,從受杖者的肩脊下將其牢牢套住並綁住,防止其左右動彈。這樣能保證受刑過程中犯人無法躲避杖擊,確保行刑的順利進行。
另有人用繩索將受刑者的兩隻腳捆住,然後由四人分別從四個方向牽拽繩索,使得受刑者無法移動,僅露出臀部與大腿部分,方便行刑。
廷杖的輕重程度往往取決於皇帝的旨意以及行刑人員是否手下留情。如果皇帝只是想略微懲戒,會提前暗示行刑人員手下留情;若皇帝想要嚴懲,行刑人員就會下重手。
一般傳旨太監都會暗示行刑人員,如果傳旨時雙腳呈內八字,就往死里打。
如果雙腳呈外八字,就略施懲戒就行了。
五百多朝臣被拉到午門外扒了褲子開始行刑,蔚為壯觀。
禁軍首領武志沖看到監刑的大太監總管魏無羨傳旨時站成了內八字。
嚇的差點轉身逃走,不會這麼狠吧,難道真要把滿朝文武全都杖斃在這午門。
我一個禁軍首領,只不過是皇帝的私人保鏢,真要打死五百多滿朝文武,也真的可以遺臭萬年了。
這些人哪個不比自己官大,而且互相盤根錯節,門生故吏遍天下,打死了滿朝文武,隨便一個人都能弄死自己,自己一家子在大乾還活不活了。
再說這位陛下喜怒無常,到時候反悔了,肯定拉自己當替罪羊。
他心懷忐忑,硬著頭皮湊上前去,小心翼翼地問詢道:「魏公公,不知這廷杖該如何打法?」
魏無羨冷冷地瞥了他一眼,鼻腔中輕輕哼了一聲:「陛下欽點你來行刑,我僅僅是監刑之人,武統領為何要來問我?」
武志沖又問了一句:「到底該怎麼打?」
魏無羨怒道:「平日怎麼打,今日便怎麼打,一切依照大乾法律行事。」
魏無羨說的滴水不漏,武志沖想了半天,不得要領。
一咬牙,下令道:「行刑,都給我認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