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140章 兵臨百乘王朝首都

第140章 兵臨百乘王朝首都

2024-11-21 02:08:50 作者: 明巧
  當文丑率領南方軍區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毗濕拔摩那三十萬大軍,將西薩特拉普王朝的版圖徹底納入華朝統治時,另一場風暴也正在悄然醞釀。

  東部軍區司令張饒正引領著兩萬精銳之師,穿越崇山峻岭,跨過湍急的河流,最終來到了百乘王朝的首都——吠離陀城下。

  吠離陀,這座古老而莊嚴的城市,坐落在百乘王朝中北部高地的一塊盆地中,四周被蔥鬱的森林和蜿蜒的河流環繞,仿佛是自然之神特意為百乘王朝打造的避風港。

  然而,此刻的它卻籠罩在一片緊張與不安之中。百乘王朝在接連失去海邊各大城市後,並未選擇與華軍硬碰硬,而是採取了更為明智的策略:收縮防線,集中力量。

  他們迅速收攏了殘存的主力部隊,並從奴隸、貧民中廣泛徵召僕從軍,最終在吠離陀聚集了四十萬大軍,準備在此與華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太平廿六年(219年)六月十四日,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吠離陀的城牆上,給這座即將迎來戰火洗禮的城市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

  華朝東部軍區的兩萬大軍,在晨曦中緩緩抵達了城下,排列得整整齊齊,戰旗獵獵,士氣高昂。

  司令張饒身穿鐵甲,手持長劍,立於陣前,他的目光穿過層層士兵,落在了那座巍峨的城牆上,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憂慮。二十倍的人數差距,對於任何一位將領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即使張饒對自己的武器很有信心,但也沒把握自己手下士兵不受一點兒傷。如果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讓寶貴的華朝將士受一點兒傷亡,無疑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於是,按照華軍打仗的慣例,張饒策馬向前,來到了城牆之下,通過擴音喇叭向城上喊話:

  「婆多羅尼國王,我乃華朝東部軍區司令張饒!今日我率大軍至此,並非為了戰爭而來,而是為了帶來和平與繁榮。華朝自統一國內以來,國力日益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我們渴望將這份和平與繁榮播撒到更廣闊的土地上,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天竺大地,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然而連年戰亂,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華朝已相繼平定大月氏、朱羅國、質多王朝、西薩特拉普王朝等十餘國,每到一處,我們都推行仁政,安撫百姓,重建家園。如今,天竺大半已歸我華朝治下,百姓們無不歡欣鼓舞,迎來了新生。」

  「對於百乘王朝昔日的輝煌,我亦有所耳聞,心中充滿敬意。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華朝將天竺各國納入王化的局勢,已非單一國家所能抗拒。我希望國王陛下,為了百乘王朝的百姓,為了這片土地的和平與安寧,打開城門,迎接華朝大軍的到來。我們承諾,將尊重百乘王朝的文化傳統,保護文武百官的生命財產安全,共同書寫天竺新篇章,讓百乘的文明在華朝的庇護下繼續發揚光大。」

  「望國王陛下三思而後行,以免生靈塗炭,悔之晚矣!」張饒的話語,既展現了華朝的強大與自信,也透露出對和平的渴望與誠意。

  城頭上,婆多羅尼國王靜靜地聽完張饒的勸降之詞,他的眼神中沒有絲毫的動搖,只有堅定與悲壯。他身穿華麗的王袍,頭戴鑲嵌著寶石的王冠,站在城牆的最高點,仿佛是一位即將踏上戰場的英雄,俯瞰著城下的張饒和華朝大軍。他的心中,既有對國家的熱愛,也有對民族命運的憂慮,但更多的是不屈的鬥志和誓死捍衛家園的決心。

  聽完張饒的喊話後,婆多羅尼開始回話,他的聲音在城牆上迴蕩,清晰而有力,仿佛能夠穿透雲層,傳遍整個吠離陀城:「張饒,你休要以華麗的辭藻來掩飾你們華朝侵略天竺的惡行。我身為百乘之王,肩負著守護這片土地和百姓的重任,絕不會輕易向你們屈服!我寧願與吠離陀共存亡,與我的文武百官共赴國難,也絕不願將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拱手讓人。華朝雖強,但我百乘王朝亦有40萬錚錚鐵骨的將士,我們願意用生命和鮮血來捍衛我們的家園,證明我們的勇氣與尊嚴。」

  「我百乘王朝士兵個個英勇無畏,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可以付出一切。即使你們擁有先進的武器,也休想輕易戰勝我們。百乘王朝,即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言敗!」

  婆多羅尼的話語如同激昂的戰歌,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在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他的聲音里,蘊含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以及對未來的無畏與犧牲。城頭上的天竺士兵們,被這股力量所感染,胸膛中涌動的熱血仿佛要將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點燃。他們的目光變得堅毅,仿佛在這一刻,所有的恐懼和猶豫都被一掃而空,只剩下對戰鬥的渴望和對勝利的信念。

  

  然而,在這群被激情點燃的士兵之中,也夾雜著一些心思複雜的身影。他們低著頭,眼神閃爍不定,內心的天平在忠誠與自保之間搖擺不定。


  百乘王朝已經走過了四百年的風雨歷程,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在歲月的侵蝕下,早已變得斑駁陸離。王朝的根基,在無數次的內外交困中,已經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痕。官場腐敗如同蛀蟲,一點點侵蝕著這個古老國度的肌體,讓它的生命力逐漸消逝。即便沒有華朝的入侵,百乘王朝的滅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華軍的到來,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將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王朝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婆多羅尼與文武百官雖然暫時擱置了內部的紛爭,團結一致,聚集起了四十萬大軍,準備與華朝決一死戰。

  但這種表面的團結,只是將深藏的矛盾暫時掩蓋,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隨著天竺各地戰報的陸續傳來,華軍那不可阻擋的攻勢,像是一記記重錘,敲擊在每一個天竺人的心上。

  西薩特拉普王朝國王毗濕拔摩那三十萬大軍,在華軍兩萬精銳面前,竟然不堪一擊,僅僅堅持了半個月就被華軍南部軍區擊敗,這讓人如何不心生恐懼?

  華軍的武器,成為了所有天竺人心中的夢魘。那些半自動步槍,射速快、精度高,對於還在使用著木製狼牙棒、標槍、鐵製砍刀的天竺士兵來說,無疑是降維打擊。在這樣的武器面前,人數的優勢似乎變得毫無意義。許多士兵開始懷疑,這場戰爭,真的還有必要打下去嗎?打得贏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就對國王心存不滿的大臣,開始動起了別樣的心思。他們明白,王朝的命運已經走到了盡頭,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那麼,為何不儘早為自己和家族尋找一條退路呢?

  投降華軍,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這樣可以避免在王朝覆滅時被清算,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且,如果他們能夠抓住或者殺死國王婆多羅尼,作為投名狀獻給華軍,那麼他們在新的統治者面前,或許還能立下功勞,為家族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這樣的想法,像是一股暗流,在百乘王朝的官員中悄然蔓延。一些人早在華朝征討天竺之前就通過商人細作開始秘密地與華朝接觸,還有一些人則暗中策劃想要尋找機會對婆多羅尼下手。

  如今,華軍兵臨城下,已經到了他們不得不行動的時機。如果再不表現出他們的誠意,真的等華軍發起進攻,他們就有可能被流彈誤殺,到時候再想投降都來不及了。

  可惜,這些人的行為並沒有逃過國王婆多羅尼的眼睛。他對自己王朝的虛弱也是知之甚詳的。在這個關鍵時刻,任何的內部分裂都可能導致整個王朝的崩潰。因此,他不得不更加警惕,更加謹慎地處理每一個可能的威脅。

  婆多羅尼站在城牆的最高點,望著城下那密密麻麻的華軍,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他明白,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百乘王朝的一次考驗,更是對他個人領導力的一次巨大挑戰。

  如果失敗,或者被人挑起內訌,導致內部叛亂、分裂,那百乘王朝可能就真的要亡國了。

  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穩住軍心,激發文武百官和士兵的鬥志,讓他們相信,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一定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

  於是,婆多羅尼開始頻繁地在召集手下重要的將士談話,用他的言辭和行動,激勵每一個人。他講述著百乘王朝的輝煌歷史,講述著先輩們為了這片土地所付出的犧牲和努力。他告訴士兵們,他們不僅僅是在為王朝而戰,更是在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而戰,為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靈而戰。他的言辭,充滿了力量和感染力,讓許多原本動搖的士兵重新找回了戰鬥的勇氣。

  當然,婆多羅尼也清楚,有些叛徒很會偽裝,僅僅依靠言辭是不夠讓他們安靜下來的。他必須採取更加實際的措施,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內部叛亂。他秘密地布置了親信,監視著那些可能心懷不軌的大臣和將領。同時,他也加強了城防,確保華軍無法輕易地攻破城門。

  他知道,這場戰爭,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更是一場心理和意志上的較量。

  西薩特拉普王朝30萬大軍都沒能擋住華朝的進攻,他這40萬軍隊同樣很危險,容不得一點兒意外。

  在這樣的氛圍下,吠離陀城內的氣氛變得異常緊張。每一個人都在等待著戰爭的到來,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做著打算,也在防備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既想找到更多的同道中人,又怕對方是國王的親信。

  城外,張饒卻沒去管那麼多。

  既然婆多羅尼已經拒絕了投降,那接下來打就是了。至於吠離陀城內有多少敵軍文臣武將願意投降,又什麼時候行動,張饒卻沒放在心上。

  見機得早,能為華朝攻城做出貢獻的,到時候論功行賞就是。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