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67章 劉表和部下的分歧

第67章 劉表和部下的分歧

2024-11-20 16:10:51 作者: 明巧
  太平四年(197年)三月中旬,趙雲率領的華朝第一路軍抵達南郡與南陽郡交界處的襄陽城下。

  襄陽,荊州治所,坐落於南陽盆地南部與江漢平原北部的交界處,地處漢水(漢江)中游,三面環水,一面依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前文敘述有誤,作者剛查詢資料看到,此時荊州治所應該是襄陽,在此更正)

  劉表於191年將荊州治所由武陵郡漢壽縣遷至襄陽,不僅是對襄陽地理位置、軍事防禦作用的深刻認識,更是出於鞏固荊州、發展經濟的長遠考慮。

  最近些年,襄陽城在劉表的治理下,逐漸繁榮,成為漢末亂世中的一片樂土。百姓安居樂業,經濟與文化得到長足發展。

  之前黃巾起義到十八路諸侯討董等等,許多飽受中原戰亂之苦的百姓都遷居至荊州,不少人就落腳在襄陽。

  因此,襄陽城對於劉表而言,不僅是軍事上的重鎮,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對維護荊州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這個太平四年的春天,襄陽城就不再像往常那樣繁榮、熱鬧了,而是充滿了肅殺之氣。

  因為來自華朝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趙雲率領的十萬大軍,已經抵達了襄陽城下,在北城護城河外安營紮寨,即將對襄陽發起進攻。

  且不談華朝的其他三路大軍,光是趙雲率領的這十萬紀律嚴明、軍容鼎盛的華軍,就讓襄陽城內的劉表和眾多文臣武將感到了相當大的壓力。

  襄陽城,州牧府內,劉表與蒯良、蒯越、蔡瑁、文聘、韓嵩、劉先等文臣武將愁眉苦臉地商討著對策。

  華朝的大軍壓境,讓人倍感煎熬。

  劉表,這位曾經匹馬入荊州、穩定荊州局勢的皇室宗親,面對華朝的大軍壓境,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他深知,自己雖坐擁荊襄九郡,但多年來的守成之策已讓軍隊戰鬥力有所下滑,加之本地世家大族之間的利益糾葛,使得他在應對外敵時顯得力不從心。

  

  面對華朝的大軍壓境,他想戰,想證明劉氏皇族不是慫貨。但奈何,他年老體衰,不可能自己提刀去跟趙雲對砍,也砍不贏,只能依靠眾多文臣武將,也需要聽大家的意見。

  蒯越直言不諱地道:「華朝兵強馬壯,四路大軍圍攻荊州,我們應顧不暇。襄陽城外的趙雲更是智勇雙全,我軍若硬碰硬,恐難有勝算。為今之計,或許應遣使求和,方為上策,可保主公安全無虞。」

  聽到蒯越開口就是求和,主座上的劉表頓時臉色就黑了,卻又不敢發作。蒯良敢這麼說話,自然是因為他身後還有其他支持者,不光是他一個人想求和。

  這時,以智謀著、稱曾經幫劉表謀定荊州的大功臣,蒯越的兄長蒯良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和談不可取,華朝對世家大族動輒公審、判刑、沒收田地家產,歸附華朝也沒什麼用。反而襄陽地勢險要,號稱華夏第一城,我軍應充分利用此優勢,堅守拒敵,或許能挫其銳氣,甚至反敗為勝。」

  蔡瑁,作為荊州水軍都督,同時也是蔡氏家族的代表,他心中盤算的是如何在亂局中鞏固家族地位。

  但同時,他又是劉表的妻舅,不好明著蠱惑劉表投降。因此,他表面上贊同蒯良的主戰建議,聲稱要加緊訓練水軍,準備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為劉表禦敵。

  實際上,蔡瑁深知,無論是戰是和,只要他手中握有強大的水軍,便是最大的談判籌碼。

  而文聘,這位以忠誠勇猛著稱的大將,雖然已經在南陽慘敗了一陣,但此時面對趙雲的大軍壓境,仍然沒有絲毫退縮。

  他主動請纓,願率精兵出城斗將,先殺華軍一兩個大將、挫一挫敵軍銳氣。不過,劉表沒有答應。

  劉表深知,無論趙雲還是關羽、孫策、高順、高覽,均是天下聞名的頂級武將,即使一打一,文聘也很有危險,更別說人家五名頂尖大將車輪戰了。

  文聘是他手下第一大將,又堅決支持他,萬萬不能有失。一旦文聘失手被殺,荊州軍必然士氣大跌,襄陽城破只在旦夕之間。而且,沒有了文聘的鼎力支持,他就有可能被蒯越、蔡瑁等人架空,甚至綁住著拿去向華軍邀功。

  蒯良此時雖然說是主戰,但真的等襄陽守不住的時候,他肯定還是要跟自己兄弟蒯越站在一起,為保全蒯家性命基業而出賣他的。

  韓嵩、劉先等其他在襄的文臣武將紛紛建言,有主和的,也有主戰的,讓劉表倍感壓力。他深知,自己此時做出的決斷,將影響到荊州數百萬百姓的未來,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

  最終,劉表在深思熟慮後,還是為漢室江山而戰、與華朝「反賊」勢不兩立的思想占了上風,下令加強城防,準備應對華軍可能的攻城戰。

  同時,他也加強了對內部世家大族的監控,以防他們在關鍵時刻背叛自己。

  對趙雲來說,襄陽有漢水大河穿城而過,依託漢水修挖的護城河又寬又深,一般情況下難以渡過去。

  襄陽的護城河寬和深到了什麼程度?

  到了蔡瑁率領的荊州水師都能在護城河裡通行的程度,華軍的渡濠車對這種寬度的護城河是沒有作用的,夠不了那麼遠。

  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重新搭橋,或者造船渡河。

  奈何荊州軍不會給華軍這個機會,搭橋必定遭到守城軍及荊州水師的攻擊。倒不是不能用炸彈、弓箭、弩箭一邊掩護一邊搭橋,但那樣傷亡不會低,對華軍來說沒有必要。

  畢竟,華軍又不是只有這一路大軍。

  因此,趙雲最後按華帝張循的命令,只是駐紮在襄陽北城外,在上游找地方造船,假裝要渡河,恐嚇襄陽守軍,製造恐慌氣氛,實際上是在等待其他三路大軍的戰果。

  要知道,本身荊州原本兵力就不多,襄陽就占了十多萬。即使最近兩年拉了些壯丁,擴充了兵力,也不過二十來萬,還要分散去抵禦華朝其他三路大軍,怎麼抵擋得住?

  等其他三路大軍進入江漢平原,直奔襄陽而來的時候,襄陽不城破都不可能了。

  現在襄陽能憑藉漢水、護城河、以及高大的城牆抵禦北方的趙雲大軍,但如果黃忠、呂布、張遼等人進展順利,從南部率軍包夾上來呢?

  襄陽怎麼辦?劉表往哪裡逃?

  因此,趙雲根本不急。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