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不甘心的陸金波
都在媒體界混,編輯們也明白花花轎子眾人抬的道理,所以即使這次沒有拿到《少年如你》的版權,也都想和張潮結個善緣,所以非常配合。
焦點當然是張潮和拿下版權的朱妍玲,以及——校長吳興雨。
過了不久,食堂送來了宵夜和啤酒,眾人情緒立刻又高漲起來。只是這個場合就不適合張潮呆著了,他也知趣地和朱妍玲去了辦公室接待用的小客廳詳談。
朱妍玲撥通了花城社領導的電話,與張潮一起開了個三人小會,初步確認了相關細節。
100萬冊內,版稅從 10%提高到 12%;超過100萬冊,15%的版稅不變;首印由30萬冊,提高到 40萬冊。以及最重要的:
100萬冊的銷量達成時間,從 18個月,延長到 30個月。
張潮最看重的就是這 30個月的銷量達成時間。倒不是張潮對《少年如你》的銷量沒有信心,而是花城社能提出這個條件,就說明他們基本不會在印數和渠道上和張潮玩什麼花樣。
出版社,尤其是有自己印刷廠的出版社,印刷的花招操作起來太容易了。所以隱瞞印數一直是困擾作家的一大問題。
尤其是暢銷書,隱瞞個十幾二十萬冊的印數,就能額外給社裡帶來幾十萬的收入。利字當頭,誰不動心?
也就是國營大社這方面好的多。因為國營社裡印數簽批以後,流程還有很長,涉及到調紙、印刷、儲運、入庫、發貨……方方面面,年底還有審計部門核查。
大社中勢力盤根錯結,即使社長也很難一手遮天,何況總編、主編這些人。
但是張潮這個「對賭協議」實在太特別了,涉及到的利益是以百萬計算的。出版社即使不隱瞞印數,在銷量統計的時間口徑上往後拖一拖,就能威脅到自己的收入。
所以花城社這個 30個月就特別貼心,基本省去了張潮與出版社在這方面鬥心眼子的功夫。
三人聊得很好,花城社領導答應一周內就把合同擬好,待張潮確認無誤後,就會由朱妍玲帶過來,與張潮正式簽訂。
掛了電話,朱妍玲也要離開了,她起身與張潮握了握手,說道:「我們花城社是年輕作家的搖籃。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就是首發在我們社的雜誌上,還有畢飛羽的成名作《孤島》,王小波的《白銀時代》……我相信,《少年如你》,會是我們愉快合作的開始。」
張潮道:「我也相信。我會儘快完成小說的創作。」
送走朱妍玲後,張潮也沒有和小會議室里吃著宵夜聊著天的眾人告別,而是一個人悄悄下了樓,準備回班級自習。
剛走到樓下,陰影里就走出來一個人,嚇了張潮一跳,定睛一看,卻是陸金波。
陸金波此刻已經沒有了剛剛的頹喪,笑咪咪地對張潮說:「張潮同學,我還是想簽下你的書。」
張潮道:「嗯?我已經和花城社談好了……」
陸金波道:「不是《少年如你》,而是你的雜評,之前發在博客和報紙上的那些。」
張潮明白了,笑著問道:「一共才寫了 9篇,加起來 2萬多字,半本書都湊不夠呢。」
陸金波道:「只要你繼續寫就行。我的要求不高,不少於 10萬字,今年能給我就好——當然越早越好。其中最好多幾篇沒公開發表過的作品。」
張潮想了想,認為難度不大,就答應了下來,並且問了陸金波能開出什麼條件。
陸金波早就想好了,道:「這本書肯定比不了《少年如你》,不過暢銷應該沒問題。這樣吧,書里的未發表內容達到 30%,我給你11%的版稅;達到 50%,13%;超過 70%,15%。你看怎麼樣?」
張潮默默算了算,覺得可以接受,就說了聲「好」,與陸金波握了握手,初步的口頭協定就算達成了。
陸金波感慨道:「我當年頂著『李尋歡』的名頭呼風喚雨的時候,以為自己是最年輕的,把網絡文學、網絡輿論玩得最明白的人,今天見到了你的操作,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老了。」
張潮笑了笑,沒有接話,而是說:「我要回去上晚自習了,再見。」說罷轉身離開,身影很快消融在夜色里。
陸金波點起一支煙,一邊抽著,抬頭看了看小會議室人影交錯的窗戶,又搖了搖頭,慢慢走出了三中的校園。
張潮對陸金波的態度很複雜。
首先陸金波那份報價自然是所有出版社裡經濟回報最高的——以達成100萬冊銷量計算,陸金波的方案比花城社的方案,能讓張潮多拿150萬。
張潮幾次在唄榕文化和花城社中搖擺,畢竟150萬在2004年,無論如何都算得上一筆巨款,即使在燕京,也可以買上兩三套二環的商品房了,或者是一個破點、小點的四合院。
但是作為出版商的陸金波,過分熱衷於商業化包裝、炒作,以壓榨作者的文學信譽來追求短平快的市場收益,同樣也備受人詬病,也是最讓張潮顧慮的一點。
而張潮作為新人,雖然在網絡上、媒體上已經颳起了一陣旋風,但是出版了第一本書,才算是在文學界的正式亮相,也關乎外界對他的觀感和定位。
如果選擇唄榕文化,張潮都能想到陸金波會給自己安上多少頭銜——
「十年一遇的文學天才」「博覽群書的孤獨少年」「挑戰權威的叛逆者」「偏科怪才」「青春文學的扛鼎之作」……
然後就是一大堆的商業活動,什麼綜藝節目、娛樂雜誌、全國巡迴簽售……估計一個都會少,想想都頭皮發麻。很可能今後自己都只能走娛樂化、明星化作家這條路了。
在這點上,選擇花城社這種傳統大社,想必會沉穩許多,自己也不用過多捲入繁雜的事務里。而且花城社憑藉幾十年經營的渠道和媒體資源,銷售的後勁應該比唄榕文化更強。
多方考量以後,張潮才忍痛選擇了花城社。但是他也不願斷了和陸金波的合作可能,畢竟陸金波出了名的對作者慷慨。所以把《少年如你》簽給花城社,把雜評集簽給唄榕文化,是最優的選擇。
次日,張潮未寫完的小說竟引發出版社瘋搶,並最終以極高的版稅標準簽約花城社的新聞,又給關注他的人群和文學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雖然朱妍玲守口如瓶,沒有透露具體的數字,但是其他編輯還是透了一點風出來,讓大眾知道了大概是 15%,這個出版界的天花板比例。
頓時就有不少一輩子沒有拿過版稅,只能賺千字50元稿酬的老作家們義憤填膺了,紛紛發文痛斥出版社節操淪喪、毫無底線,為了炒作一個文學新人,不惜辱身相侍。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倒張」浪潮。
可惜這股浪潮多停留在紙媒上,張潮身處校園,雖然偶能上網,卻一無所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