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我崇禎絕不上吊> 第19章 告天下藩王書

第19章 告天下藩王書

2024-11-18 19:15:05 作者: 紅豆很好吃
  此事告一段落,朝會繼續。

  因為今天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討論。

  陳演領兵在保定與順軍劉芳亮部對峙,南線暫時安全。

  可是西線的順軍主力怎麼辦?

  李自成有大炮,拿下居庸關只是時間問題。

  魏藻德說道:「如果居庸關失守,則京城危矣!陛下需即刻發出詔書,調各地兵馬進京勤王!」

  朱由檢問道:「如今可徵調的兵馬有哪些?」

  「山海關吳三桂,湖北左良玉,山東劉澤清,薊鎮唐通,此四部兵馬戰力強悍,而且距離京師路途適中,特別是薊鎮西協總兵唐通,距離京師不過二百里,朝夕可至。」

  朱由檢聽完後,心中不由得暗暗冷笑。

  歷史上的崇禎皇帝確曾調四部進京勤王,而且還承諾封爵,可是,這些人沒一個靠譜的。

  首先是遼東總兵吳三桂,麾下關寧鐵騎戰鬥力極為強悍,但他在接到勤王詔令後,開始以龜速向北京進發,等崇禎皇帝掛在樹上的時候,人還在半路上,聽聞北京城破,轉頭就回到山海關。

  山東總兵劉澤清則謊稱墜馬受傷,以行動不便為由,拒不奉詔,北京城破後逃到南方去了。

  左良玉手握重兵,卻遲遲不肯動身,而是遞交了一份勤王計劃書。

  這份計劃書做的很是詳細,出兵路線怎麼選,糧草如何運輸……應有盡有,然後說臣不敢擅自出兵,陛下您看看這份計劃書,沒問題的話您簽個字,您批了我就出兵。

  崇禎皇帝日盼夜盼,沒等到白杆兵,只等來一份計劃書,心情是絕望的。

  唐通是四部當中唯一進京勤王的,還帶了八千兵馬。

  崇禎皇帝大喜,立即封唐通定西伯,賞賜金銀,犒賞軍隊,命其與監軍太監杜之秩增兵居庸關。

  結果這孫子投降了!

  倒也不怨他,是杜之秩先開關投降,導致唐通腹背受敵,不得不降。

  歷史還在重演,朱由檢卻不是前世的崇禎皇帝。

  既然知道這些人指望不上,那就及早想其他對策。

  魏藻德頓了頓,見朱由檢沒有反應,便繼續說道:「陛下召兵馬勤王,為表誠意,可承諾賞賜。」

  朱由檢這才說道:「如何賞賜?」

  「臣以為,可封爵!」

  

  「皇明祖訓,無軍功不得封爵,如今四路兵馬寸功未立,卻要先封爵位,這是什麼道理?」

  魏藻德只好說道:「如今賊軍勢大,顧不得祖宗規矩了。」

  兵部左侍郎方岳貢隨後說道:「臣附議,請陛下召天下兵馬勤王!」

  「臣附議!」

  「臣附議!」

  朱由檢靜靜地看著朝堂眾人,雖然他們不願意遷都,但也真的怕李自成打進來。

  誠然,為臣者可以投降,可誰知道李自成人品如何?

  如果投降也要被殺,那就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了。

  「朕確實要下發詔書,王承恩!」

  「奴婢在!」

  王承恩答應一聲,然後從懷裡拿出一份黃絹。

  「念給諸位卿家聽聽吧!」

  「是!」

  王承恩緩緩展開黃絹,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

  「告天下藩王書!」

  眾人聽到這幾個字,一個個全都皺起眉頭。

  「朕惟天命攸歸,祖宗基業,傳承至今,已歷兩百七十六年。然時運不濟,國步維艱,內有流寇蜂起,肆虐地方,百姓塗炭,生靈塗炭;外有建奴覬覦,虎視中原,邊疆不寧,國無寧日。」

  「天下藩王,皆太祖高皇帝之子孫,承繼祖德,鎮守四方,為朝廷之屏藩,百姓之依仗。值此國家危難之際,朕心憂如焚,特下此書,以告天下藩王,望諸王能體恤時艱,共赴國難。」

  「自即日起,朕特許藩王在各自封地內,自行招募忠義之士,編練兵馬,以資防禦。所募之兵,須嚴加訓練,紀律嚴明,不得擾民,專以剿寇安民為務。」

  「藩王所募兵馬,除保衛封地外,亦可相機而動,協同朝廷大軍,共討流寇,平定禍亂。朕將派遣得力將領,與藩王會師,共商大計,力求恢復天下安寧。」


  奉天殿上,頓時一片喧譁。

  崇禎皇帝在做什麼,竟然允許藩王掌兵!

  開國之初,藩王掌兵是什麼後果,你心裡沒數嗎?

  魏藻德趕忙勸阻:「陛下,不可!」

  朱由檢反問道:「有何不可?」

  魏藻德說道:「祖訓有雲,藩王不得掌兵……」

  「卿家所言,可是皇明祖訓?」

  「這……並非皇明祖訓,而是成祖皇帝留下的遺訓。」

  「藩王不掌兵,那成祖皇帝的皇位是哪來的?」

  此言一出,殿上百官都傻眼了,這種話能說嗎?

  朱家子孫避諱還來不及呢,你倒好,堂而皇之地講出來……

  魏藻德哭喪著臉,說道:「陛下慎言……」

  朱由檢擺擺手,說道:「如今我大明內憂外患,還管那些條條框框作甚?莫說掌兵,如果有藩王挺身而出,平定叛亂,朕願意將皇位禪讓與他!」

  魏藻德等人聞聽此言,不由得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朱由檢看著眾人,繼續說道:「諸卿莫急,朕這裡還有一份呢,王承恩!」

  王承恩收起剛剛那份詔書,然後,又拿出一份。

  所有人的眼光都看過去,剛剛那份詔書已經夠震撼了,這份又是什麼?

  魏藻德更是一臉茫然,按常理說,詔書都是內閣來起草,或者由待詔翰林起草後,交給內閣覆審。

  可是,陛下寫了兩份詔書,壓根沒有經過內閣!

  王承恩再次清了清嗓子,念道:「自古帝王治天下,皆以民為本,而賦稅乃國家之血脈,亦百姓之重負。朕自登基以來,夙夜憂勤,以圖國家之安泰,民生之康阜。然觀歷年之徵賦,或有繁苛,致使百姓疲於奔命,生計日蹙,此實非朕心之所願也。」

  「今朕深思熟慮,為解民困,彰顯皇恩,特詔告天下,自今日起,取締三餉,有明一朝,永不加賦。凡田畝之稅,商賈之徵,皆依現行之例,固定不變,後世子孫,亦當遵此祖訓,不得妄增分毫。」

  「朕知國之大計,在於民富國強。減輕百姓負擔,方能使其安居樂業,進而國家昌盛,社稷穩固。故永不加賦之旨,非但為解眼前之急,實為謀國家長遠之計……」

  「……朕望天下臣民,共知此意,同心同德,共築大明之盛世。詔書既出,如鐵律般不可更改,違者必究,以正國法。」

  魏藻德喃喃道:「取締三餉,永不加賦……」

  三餉是指朝廷為了籌集軍費,而在正常田賦之外加派的遼餉、剿餉和練餉,合稱三餉。

  正是這三餉壓垮了大明,使得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百姓活不下去,那就只能造反了。

  這份詔書給百官帶來的震撼,比之告天下藩王書更為震撼。

  大明朝現在內憂外患,關外滿清、西安的李自成、川蜀的張獻忠,還有大大小小的起義軍,到處都在打仗,可是,打仗是需要錢的!

  國庫早已入不敷出,那就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如今廢除三餉,錢從何處來?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