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第123章 終於有人發現太子不簡單了

第123章 終於有人發現太子不簡單了

2024-10-14 19:41:41 作者: 執筆見春秋
  第123章 終於有人發現太子不簡單了

  「太子簡直欺人太甚!!!」

  親仁坊,崔府。

  崔文聖看著手上的結婚請帖,咆哮聲在整個府邸迴蕩。

  崔家嫡女的事情,早就傳開了。

  清河崔氏也成了正旦期間,世家各族的笑談。

  這裡頭最大的談資,不僅是嫡女崔鳳珠,還包括了嫡系崔廣瑞。

  連自家嫡系族人都管不住,可見清河崔氏如今內部出了多大的問題。

  最讓崔文聖氣憤的是,他寫信回家族,要求將崔廣瑞一系逐出族譜。

  然而此事,竟然在家族遭到了不少人反對。

  崔廣瑞作為嫡系人員,在家族裡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其父親更是上一任的崔家家主。

  要不然也沒有能力,幫助女兒多次逃離抓捕了。

  這就導致一部分元老派的人,出面給崔廣瑞說情。

  還說如今因修氏族志之事,清河崔氏已然是樹大招風,現不宜跟皇室公開作對。

  太子是下一朝的皇帝,惡了太子,崔氏往後的路更不好走。

  元老派的話語也有些道理。

  世家能流傳至今,從來不是靠的從龍之功,而是狡兔三窟,分開下注。

  甚至有部分清河崔氏的族人認為,崔廣瑞入東宮,換個角度來說,對於清河崔氏亦是好事,勉強也算是跟太子搭上線了。

  這個回復,差點沒把崔文聖氣死。

  感情他在長安跟太子對著幹,後面的族人已經是迫不及待的扯後腿了。

  這可是奪嫡之爭啊。

  但很顯然,崔文聖並不能完全代表清河崔氏的意志,或者說能流傳到如今的世家,從來不曾有某一人,能徹底代表整個家族。

  對於世家來說,一朝一代的興盛,並不能代表世家的興盛。

  有序傳承,才是世家最為看重的關鍵。

  「世叔,要去嗎?」

  崔盛玉面容沉靜,似乎對方才崔文聖發怒之事,毫無反應。

  

  他便是如今七公子之首,清河崔氏大房一脈長子。

  如今魏王的五千府兵,皆由崔盛玉負責操練,把控。

  聽到是崔盛玉的開口,崔文聖怒氣消散開來。

  雖然輩分比崔盛玉更高,但崔盛玉儼然已經是下一任家主,崔文聖還是要顧忌許多的。

  「只能去了,太子在長安權勢太大,我等明面上,還是要遵從其令。」

  「若不去,則是給了太子對我崔家動手的藉口。」

  崔文聖有些憋屈的回道。

  崔盛玉想了想,問道:「不知世叔可有辦法,讓我去講武堂,一觀太子練兵成效。」

  崔文聖皺眉道:「盛玉對太子練兵感興趣?」

  「我聽說起只是效仿儀仗隊的法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罷了,若是上了戰場,哪裡能發揮半分戰力。」

  崔盛玉微微搖頭:「我昨日看了太子編纂的俗字千字文,簡化官字的想法,不得不說很有創意,尤其是對於大字不識的普通人來說,能更快入手。」

  「那拼音,更是可統一口音,杜絕方言謬誤之成效,太子如此行事,這練兵之舉,絕非坊間傳言那般簡單。」

  「聽說正旦前,陛下看了後,都對其讚賞不已。」

  「陛下文治武功,皆冠絕世人,能得陛下讚賞,練兵成效必然是有大用。」

  崔文聖狐疑道:「陛下確實讚賞,然而也沒聽說太過看重吧。」

  「或許陛下只是給太子顏面。」

  崔盛玉解釋道:「非也,高麗那邊,談判不利,征討已成定事。」

  「在這等時候,若太子練兵不過玩笑之舉,陛下定然斥責,收回其練兵之權。」

  「然看如今講武堂,已成太子私人之用,非但是在練兵上,便連文字語言都在革新。」

  「盛世行變法,是太子為新政作根基,萬萬不可小覷。」

  崔盛玉跟崔文聖不同。


  雖然也算是魏王黨,但他更多的是站在清河崔氏,家主的層面去看待問題。

  崔文聖沉吟片刻,道:「想要進入講武堂,並非易事。」

  「裡頭的講師,皆為朝廷重臣,跟我崔家關係淺薄。」

  「講武堂內雖是有一些跟我崔家有所關聯之人,然把守森嚴,難以滲入。」

  其實崔文聖是有辦法的,但有些風險,他可不敢讓崔盛玉去冒這個風險。

  崔盛玉名頭太大,很容易就會被認出來。

  聽到這話,崔盛玉感到有些惋惜。

  他是真覺得太子練兵,是有東西的,想要參觀借鑑。

  崔文聖想到了什麼,囑咐道:「盛玉,那俗字千字文,乃是太子推行出來,壞我世家根基之用,可是要小心對待。」

  「如今太子只在講武堂推行,見之成效後,必然會大力推廣。」

  「屆時,我當聯合其他大族,共行抗拒之事,最好能將俗字傳播,困於長安之中。」

  崔文聖是有眼光的,當看到俗字寫就的千字文,頓時就明白這裡頭的利弊所在。

  門閥壟斷識字,如今太子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他們的根基,自然是容不得的。

  「不勞煩世叔擔憂,我自有分寸。」

  崔盛玉態度很強硬的沒接話茬。

  他的看法跟崔文聖不同,俗字的推廣,一定會影響到世家根基嗎。

  如果這是大勢所趨,那崔家的選擇就應該是順勢而為,逆流而上,那不是世家的做派。

  魏王奪嫡,不論勝負如何,崔家都應該要做好兩手準備才是。

  對於崔盛玉來說,更多的是未戰而先慮敗,而不是把崔家都拉到奪嫡的泥潭中去。

  崔文聖聞言,心中雖怒,但也只能訕笑道:「盛玉有分寸便好。」

  崔盛玉點點頭,拱手道:「世叔,先告辭了。」

  「好,盛玉慢走。」

  看著崔盛玉離開的背影,崔文聖的面容一下子就陰沉了下來。

  臉上露出遲疑猶豫之色。

  半晌,對府中管家低聲吩咐道:「讓他們來吧。」

  管家躬身道:「是,主人。」

  府門外,崔盛玉一出來,背劍少年就迎了過來。

  「公子,我方才打聽到消息,崔文聖府中,似有高麗人。」

  崔盛玉微微一頓,道:「隨他去,不必多管。」

  「是,公子。」

  另一邊。

  兩名身穿唐服的高麗貴族,出現在崔文聖府邸的正廳中。

  「高卓翰。」

  「崔宗貴。」

  「拜見崔公。」

  咋一看兩人跟漢人區別不大,但仔細看去,就能發現其面相上,眼睛要比漢人更為細長,膚色也更偏白一些。

  所謂高氏高麗,便是以高姓為王族。

  高卓翰便是高麗王族宗室的一員。

  「請坐。」

  崔文聖點點頭,擺手道。

  作為清河崔氏,這裡可沒有如今大唐流行的椅子,都是採取跪坐的形式。

  不過高卓翰跟崔宗貴,顯然也很習慣。

  兩人對視一眼,首先開口的是崔宗貴。

  「我高麗崔氏與大唐崔氏,同根同源,今能拜見崔公,實屬三生有幸。」

  「若要按照族譜,小子當稱一聲世叔,不知崔公可介意。」

  崔宗貴這話倒是沒錯。

  高麗崔氏,起源在於中原。

  崔姓源自姜姓,為西周開國功臣姜尚的一支後裔,因定居崔邑而得名。

  從姓氏起源的角度來說,高麗的崔姓和大唐的清河崔氏有著相同的先祖。

  據《晉書》記載,鮮卑慕容廆襲遼東,時任東夷校尉、平州刺史的崔毖率族人逃到高句麗。崔毖是曹魏名臣崔琰的曾孫,屬清河郡之望族。

  這意味著有一部分清河崔氏的族人,遷徙到了當時還沒改名的高句麗,成為高句麗崔姓的一部分來源。此後這些崔姓族人在高句麗繁衍發展。


  崔氏不僅在大唐是一等一的大族,在高麗也是。

  「祖上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呢,我崔氏先祖,曾經賜姓不少有功之人,是否為同源同宗,此事還有待商榷。」

  崔文聖淡淡的說道,他雖然想跟高麗合作,但作為清河崔氏的驕傲,可從來不曾對高麗崔氏有過任何的認可。

  高麗崔氏攀關係的想法,顯然在崔文聖這裡是行不通的。

  高卓翰輕咳一聲,而後道:「崔公見諒,我等此次前來,實是帶著十足的誠意。」

  「如今大唐太子咄咄逼人,對世家多有打壓,這對崔公而言,恐非好事。」

  「而我高麗,亦在大唐的壓力之下,艱難求存。」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我等若聯手,必能尋得一線生機。」

  高麗也是壓力很大的。

  人的名,樹的影,天策上將的天可汗,大唐皇帝,可不是跟你開玩笑,是實打實打出來的名聲。

  當初隋朝三征高麗,看似沒能把高麗打下來,但也讓高麗動盪不休。

  如今大唐又要打高麗,這對於高麗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在大唐的使者前往高麗時,淵蓋蘇文就暗中派人來長安,一是探查情報,二是尋求合作。

  「別說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說說淵蓋蘇文,對於合作之事,尚有幾分誠意。」

  崔文聖態度強勢的說道。

  清河崔氏可以不跟高麗合作,這對清河崔氏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對比之下,高麗更需要清河崔氏的幫助,才能更好的抵禦唐軍。

  在談判上,崔文聖是占據主導權的。

  高卓翰略微遲疑道:「若崔公能同意此事,可送黃金萬兩,白銀十萬兩,珠寶字畫二十箱,美女」

  崔文聖抬手打斷:「若只是這些,那就不用談了。」

  「難道淵蓋蘇文,是覺得我清河崔氏,缺少這些金銀珠寶嗎。」

  高卓翰恭敬問道:「崔公的意思是?」

  崔文聖淡淡道:「高麗邊境十二城,鹽鐵買賣,開採之權。」

  高卓翰:「這怕是我等不能做主。」

  崔文聖冷笑一聲:「你做不了主,還來跟老夫談甚?好走不送。」

  高卓翰頓時急了,連忙道:「崔公,也不是不能談,只是鹽鐵開採這塊,影響太大,須商議個妥善之策才行。」

  ——

  朱雀大街。

  一輛豪華馬車上,崔盛玉正翻看著手中書冊。

  正是俗字千字文。

  旁邊背劍書童,幾番欲言又止。

  「憋不住了吧?那就說出來。」崔盛玉笑著說道。

  書童不由開口:「文聖叔跟高麗勾結,若事情暴露,豈不是要對我崔家有重大影響。」

  「公子可不稟告族中,也好不被其所牽連。」

  崔盛玉合上書籍,看了眼馬車外的熱鬧場景,道:「你又怎知,族中對此不知曉呢。」

  「不過是把當年之事,再做一遍罷了。」

  當年李世民登基,世家勾搭突厥,兵臨長安。

  現在勾搭高麗,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打擊太子,支持魏王奪嫡,是清河崔氏的主流聲音。

  如果不能讓魏王的軍功壓過太子,不如暴露太子行蹤,使其大敗而歸,哪怕傷不了太子性命,也能滅了太子的氣焰。

  「高麗小國,真能抵抗得了我大唐大軍嗎。」書童又問道。

  崔盛玉用書籍打了一下書童的頭,說道:「你呀,不要總是被表象迷惑了。」

  「人人都說高麗小國,就真成小國了?隋朝百萬大軍,都沒能一鼓作氣的殲滅,使其存留至今,又豈是這般好相與的。」

  書童捂著頭辯解道:「不是都說,是因為隋煬帝暴虐,這才失敗的嗎。」

  崔盛玉搖搖頭:「確實如此,但能抵抗百萬大軍數月時間,也是高麗的厲害了。」

  「屆時我帶你去看看,你便能知曉。」

  當年遊學,崔盛玉是去過高麗的,對於高麗內部的情況,很是清楚。


  易守難攻不說,且民眾皆好勇鬥狠,如今淵蓋蘇文,更是把高麗內部經營成鐵板一塊。

  他始終覺得,太子跟魏王把高麗當稱軟柿子,最後極有可能崩到牙。

  於此同時。

  萬年縣公廨。

  新任縣尉紀昭,皺眉問道:「你們確定沒看錯,真是高麗王族?」

  在他對面的,是先前去營州帶回來的兩名新羅貴族,朴逸雲跟金睿軒。

  嚴格說起來,新羅才是後世王氏高麗的老祖宗。

  因為朝廷已經定下攻打高麗的計劃,所以太子原先的安排就用不上了。

  這兩名新羅貴族,就乾脆成了紀昭小弟。

  紀昭就任縣尉後,兩人也混了個差役的差事。

  外國人在大唐當官任職,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長安太繁華了,對比長安,新羅的縣城,跟原始地帶一樣野蠻。

  見慣了花花世界,兩人根本就沒有回新羅的心思。

  「絕無可能認錯,他曾經到過金城,我王親自招待,當時我就在旁邊。」

  「雖然他穿了唐服,但左邊下巴那道疤痕卻不能掩蓋,我記得很清楚。」

  金睿軒信誓旦旦的說道。

  紀昭聞言,皺眉道:「他們離開平康坊後,去了哪裡,可是探查清楚了。」

  金睿軒不好意思的回道:「當時偶遇同鄉,喜不自勝,也沒想那麼多,事後才發覺不對,但人已經離開了。」

  金睿軒說的同鄉,就是新羅來的新羅婢。

  「蠢貨。」

  紀昭罵了一聲後說道:「爾等兩人去平康坊蹲守,我即刻去稟告太子。」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