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前車之鑑,先取蓋牟城
太極宮,兩儀殿內。
群臣正在進行軍事討論。
也不是一人說兩句,主要是李靖,李世民在聊。
畢竟在軍事戰略上,李靖跟李世民毫無疑問的是最為頂尖的。
其他人的旁聽,主要是為了更好的熟悉自己的軍事目標。
李靖指著地圖說道。
「朝廷兵力自長安出發,抵達洛陽,再從洛陽沿著太行山東側北行,經定州到達幽州。」
「自古中原地區通往遼東地區,向來以行此道,其地勢較為平坦,周邊各州糧草輻重,也可以從此路匯集。」
「出幽州後,大軍繼續向東北方向前進,入營州整頓兵力,秣馬厲兵,
打造器械。」
李世民點點頭:「朕已下詔契丹、奚等部協同配合,屆時可在營州集結,增強兵力。」
「如今且看,大軍至營州後,是先取遼東城,亦或是蓋牟城。」
遼東城是高麗門戶,而蓋牟城高麗在遼東的重要軍事重鎮,占領蓋牟城可以打開通往高麗腹地的通道。
長孫無忌沉思片刻提議道:「此番東征,當吸取前朝之鑑,隋煬帝當年第一次攻打高麗之時,便是主攻高麗門戶遼東城,然遼東城城池堅固,為高麗首重,囤有數萬精兵。」
「如今又吸收前朝遺民,加固城防,若大軍先攻高麗,易耗時良久,於士氣不利。」
「臣建議,可先主攻蓋牟城,相比之下,蓋牟城比之遼東城更易攻克,
首戰告捷可士氣如虹,也可威懾高麗,震懾其軍民之心。」
李世民聞言,微微頷首,而後看向李靖。
李靖點頭道:「長孫司徒之策在理,先攻蓋牟城,也可振奮三軍,然若直接攻向蓋牟城,遼東城必然救援。"
「我軍可先伴攻遼東城,引其兵力,亂其軍心,再強攻蓋牟城,如果遼東城守將定然不敢隨意救援,為我軍攻克蓋牟城創造良機。」
進攻高麗,其實並非只有遼東城跟蓋牟城,其他的方向也可以。
但從地理角度看,遼東城位於交通要道之上,是中原王朝軍隊進入高麗腹地的必經之路。
控制了遼東城,就等於打開了通向高麗核心區域的門戶。
如果不能攻克遼東城,後續向平壤等重要城市的推進就會受到側翼威脅最主要的是,遼東城周圍地勢相對平坦,適合大規模軍隊的集結和作戰,是一個戰略要衝。
其他道路都是小道,別說十幾萬大軍了。
便是一兩萬人,都延綿十多里地,根本難以照顧首尾,大規模兵團的戰鬥力也難以發揮出來。
只有占據了遼東城,就可以形成穩定對高麗的不斷輸出。
打遼東城難,可打下來後,守起來也變得容易。
蓋牟城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拿下蓋牟城可以切斷高麗在遼東半島北部防線的相互聯繫,使敵軍不能相互支援。
同時,蓋牟城的占領能夠提供物資補給,城內儲存的糧食等物資可以緩解大唐軍隊長途行軍後的補給壓力。
所以打高麗,不管是怎樣的軍事方針,都繞不開遼東城,蓋牟城。
李世民看向其他將領,問道:「諸君可有異議?」
李,李道宗,劉弘基,張士貴,尉遲敬德等人紛紛搖頭。
「我等沒有異議。」
其實這一套打法,不管是漢武帝攻衛士朝鮮,亦或是隋煬帝三征高麗,
已經是很成熟的打法了。
李世民點點頭,隨即下達詔救。
「命侯君集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胡族兵馬。」
侯君集作揖:「是,陛下。"
「命李為遼東道行軍左副大總管,領步騎兩萬。」
李作揖:「是,陛下。"
「命李道宗為遼東道行軍右副大總管,領步騎兩萬。」
李道宗作揖:「是,陛下。"
陸路行軍敲定後,李世民繼續道:「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五萬,戰艦八百艘。」
這一點大家沒什麼意見。
雖然是水陸並進的策略,不過主動方向是陸地,大唐水軍的軍事目標很明顯,一是繞到朝鮮後方,與陸軍形成夾擊之勢。
二是在登錄後,占據要點,會師陸兵,並且為之提供足夠的糧草,相當於打輔助。
張亮作揖:「是,陛下。」
之所以選擇張亮,是因為他熟悉水戰,並且性子沉穩,善守不善攻。
幾條主線敲定後,李世民把自光看行太子跟魏王。
而後道:「太子率精騎五千,歸遼東道行軍右副大總管旗下。」
對於這樣的安排,李承乾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是,父皇。」
李道宗是宗室名將,是太上皇李淵李淵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弟。
有他照顧太子,李世民也能更加放心。
即便戰場上會出現什麼意外,也不可能會傷及到太子這邊。
這一點李承乾跟李道宗都很清楚。
李世民繼續道:「魏王率精騎五千,歸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旗下。」
李泰作揖:「是,父皇。」
李泰對於這樣的安排很滿意,他先前一直擔心侯君集會從中害死他。
現在去了水路,危險上就要小很多了。
至少在水陸合兵前,他是安全的。
八百艘戰艦里,有四百艘是世家給魏王李泰造的。
看似李泰只有五千兵力,實際上能夠掌控的兵力更多。
當然,他要是要受到張亮這個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的節制。
李世民對兩個兒子還是很上心的。
兩人都是五千精銳騎兵,在總共十五萬的大軍里,戰鬥力必然是頂尖的。
即便李承乾這邊,主要兵力都是來源於長安附近的折衝府。
但從大唐全免的情況來看,長安附近的折衝府府兵,是整個大唐最優質的兵源。
其他地區折衝府的府兵,不管是在個人素質還是作戰經驗上,都要比之長安周邊的差上一截。
五千精騎,足可抵擋數萬步兵。
在幾乎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在戰場上來去自如。
而且這次大唐是作為進攻的一方,高麗那邊不可能放棄守城優勢,出城跟唐軍野戰,這樣太子跟魏王的安危,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命尉遲敬德為遼東道行軍馬軍總管。」
『命劉弘基,張士貴為遼東道行軍前軍總管。」
馬軍總管就相當於騎兵統帥。
前軍總管相當於步兵統帥。
古代將軍領兵作戰,一般來說名將可掌控的兵力,大約也就在三萬人左右。
其他的兵力則是由摩下大將分別統帥行軍。
看似只有一兩萬人,實際上行軍的時候更多。
因為這些兵力主要是指能戰之兵,此外還有大量的輔兵。
這次攻打高麗,陸地兵力十萬,還要配備四十萬左右的民夫。
侯君集作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管理十多萬人左右規模的行軍,就已經是極限了,再多就管理不過來了。
所以侯君集直接統領的兵力在三萬人,再配上十萬人左右的民夫。
李承乾作為太子,率領五千精騎,除此外至少還有兩萬民夫。
當然,在調度上,李世民自然會更加照顧太子,李承乾魔下的民夫嚴格來說已經算輔兵了,不僅能運送糧草,還可以臨時轉化為步兵作戰。
在任命完後,李世民跟李靖討論一番,定下了行軍路線,
攻遼東城,先取蓋牟城是前期的軍事戰略目標,不是進攻行軍路線。
水路進攻比較簡單,自萊州,也就是後世山東集合後,渡海直指平壤。
陸路這邊,就相對比較複雜了。
李靖跟李世民經過長時間討論後,這才敲定下來。
「兵分三路,侯君集自幽州兵發柳城,向懷遠鎮虛張聲勢,而實則潛師北進,從通定渡過遼水,進至高麗玄城。」
「李自營州出發,先行進逼高麗新城,渡遼水趨建安城,而後兩路行軍會攻蓋牟城。」
「李道宗自營州出發,造攻城器械,攻遼東城。」
『張亮渡海後,襲占卑沙城。」
四條路線,三實一虛。
李世民跟李靖,也是充分為太子跟魏王考慮。
侯君集這邊的行軍路線跟作戰目標,首先就要假裝打柳城,再嚇一嚇懷遠鎮,然後偷偷渡過遼水去嚇玄城。
嚇完玄城後,再進攻打蓋牟城,
李首先威逼高麗新城,如果高麗新城敢應戰,那就打,不應戰就渡遼水嚇一嚇建安城,最後再同侯君集會師打蓋牟城。
兵法之道,虛實並進。
之所以嚇完這個嚇那個,就是為了在攻打蓋牟城的時候,這些其他的城池不敢發兵救援。
讓高麗統方面不清大唐行軍的真實意圖,不知道兵力該往哪邊進行防守。
畢竟唐軍這邊總共兵力才十萬,只能集中力量,先行攻打一座關鍵點的城池,取得戰略上的勝利。
隋朝就不一樣了,百萬大軍,數百萬民夫。
開局就是對遼東前沿的幾乎每個城池同時攻城,一點也不用給你玩虛的,全是實實在在的。
隋文帝輸,是天氣不好,海上風暴讓大量船隻沉默。
陸地道路狀況差,是一邊修路一邊行軍,還沒開始打,隋軍就損失過大,未能取得實質性戰果。
不過高麗王高元被隋軍的聲勢所震鑷,上書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於是罷兵。
隋煬帝派遣九路陸軍,聲勢浩大,一路猛攻。
但開戰前,隋煬帝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一決策嚴重束縛了將領們的指揮,導致隋軍在戰場上行動遲緩,錯失諸多戰機。
隋軍在遼東城下久攻不下,儘管多次將該城包圍,但每當城池即將被攻陷時,高麗守軍便使用緩兵之計,聲稱投降。
而隋將因隋煬帝的訓令不敢專擅,只能派人向隋煬帝請示,這就給了高麗軍隊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防禦。
水軍方面前期吸取教訓,還算順利,但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中了高麗的詐敗之計。高麗軍隊假裝戰敗撤退,引誘隋軍深入,隨後趁隋軍隊伍混亂之際發動伏兵攻擊。
第三次打就很順利了,隋煬帝再次吸取教訓,連續攻城二十餘日,與高麗的軍隊皆傷亡慘重。
可後院起火,後勤總管楊玄感先是遲遲不為楊廣運送補給,並且趁機在後方起兵造反。
隋煬帝得知後,被迫撤軍回國鎮壓叛亂,第三次進攻高麗也以失敗告終實際上還有第四次,但現在這個時候的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
高麗因連年傾國與隋作戰,已困弊不堪,民不聊生,國內大片大片的壯年死亡。
於是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在楊玄感造反後逃到高麗的解斯政交還給隋煬帝。隋煬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遂班師還朝。
不過,高麗國王高元卻並未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隋朝也未能真正實現對高麗的征服。
相對李世民對侯君集跟李的安排,李道宗跟李承乾這邊就輕鬆多了。
直接從營州出發,進軍遼東城。
也不需要真的打,只需要伴攻,牽制遼東城的兵力,讓遼東城守將不管派兵去支援蓋牟城就行了,幾乎沒什麼危險可言。
魏王李泰那邊也相對輕鬆,雖然要打卑沙城,但張亮這邊有五萬兵力,
而卑沙城防備並不算強,打下來不過是時間問題。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讓太子跟魏王身陷險境的。
硬骨頭交給侯君集跟李去啃,軟一點的就交給張亮。
太子跟魏王,只需要隨軍鍍金就差不多了,
『太子,行軍打仗,當要多多向你皇叔請教,不可自作主張。」
軍事部署跟進攻路線敲定下來後,李世民對太子囑咐道。
太子在兵法戰術上有很高的理解,但行軍打仗跟兵棋推演並不是一回事。
土兵是活的,兵棋是死的,行軍打仗之中,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影響。
「是,父皇。」李承乾平靜的回道。
越是平靜,李世民越是擔憂。
隨後又對李道宗囑咐道:「道宗,太子的安危,朕可就交給你了。"
李道宗一臉無奈的回道:「是,陛下。」
從名義上說,他是太子的皇叔,可他管得住太子嗎。
就現在太子的威勢,行軍的時候還好說,畢竟國內行軍,基本上也不會出現什麼狀況。
但到了打仗的時候,情況就不相同了。
太子就是太子,國之儲君。
況且大唐的太子,權力上是很大的,
從兵權的角度上來說,他是太子的上官。
可太子到時候發一道教令給他,聽還是不聽?
聽,要是出了問題咋辦。
不聽,那就是違背太子教令。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現在君就在你旁邊。
你不聽,太子教令直接將你革職,奪走兵權,那也啥辦法都沒有。
其他將軍還好說,畢竟魔下部將都是自己人,頂多是抗令不遵。
等班師回朝,再請陛下做主,大概是沒問題的。
可偏偏是他李道宗。
作為宗室將領,遵循皇權比打勝仗還要來得更加重要。
太子教令對他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然而李世民為了更好的保護太子,讓太子跟他行軍,這就很無奈了。
想到這裡,李道宗不由看向張亮的眼神中有幾分羨慕。
魏王跟太子不一樣。
一來魏王的軍事能力擺在那裡,不會干擾到張亮。
二來魏王也沒辦法去命令張亮。
李承乾此時,似乎感受到了李道宗的情緒,於是給了他一個放心的眼神。
李道宗心中鬱悶,我能放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