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第175章 滅國戰!發兵高麗

第175章 滅國戰!發兵高麗

2024-10-31 23:50:01 作者: 執筆見春秋
  第175章 滅國戰!發兵高麗

  貞觀十七年,五月。

  這是屬於太子的五月。

  四月的全城役結束後,長安的排水改造工程也結束了。

  忙活了一個月的長安百姓,回頭一看。

  才明白太子的苦衷。

  當初勞累,如今得到了回報,乾乾淨淨的長安,夏天沒有臭味的長安。

  要知道在這個時期,全世界的每個城池,一到夏天,基本上都是臭不可聞。

  大唐這邊還稍微好點,相對來說比較注重。

  但中東,歐洲那邊的國家,夏天的城池,就跟生活在糞便堆里一樣。

  只是這麼多年下來,大家都習慣了。

  可長安城這麼一改造,頓時就與眾不同。

  往來的商賈,尤其是遠商,如粟特人,波斯人,又或者是其他國家商人,使臣。

  對比感受下,更為清晰不過了。

  所有人都以為,太子的聲勢,在曲轅犁,青玉案元夕詞後,已經達到了巔峰。

  沒人想到,巔峰之後,還會有更高的巔峰。

  曾經長安的讀書人,最多討論的是魏王。

  可是現在,魏王幾乎已經沒有人提起了,太子成為了最大的談資。

  長安的百姓只要提起太子,臉上就是滿滿的驕傲。

  

  所有的長安百姓都覺得,當太子繼承皇位後,大唐必然會更加強盛,繁榮,文明。

  東宮。

  李承乾和太子妃蘇玉兒,正在看狄奧多西畫畫。

  狄奧多西出身拜占庭皇室,作為公主,自小就接受皇家高等教育。

  在繪畫這塊上,素描的功底很強。

  東方重意境表達,西方則注重寫實。

  在狄奧多西的繪畫下,一輛雙馬拉車的車架,被充滿立體感的描繪出來「太子殿下,是這樣的嗎,也許我沒有畫得精準,如果有什麼錯誤,還請太子殿下講述出來,然後我再進行修改。」

  經過數個月的學習,本身狄奧多西就比較優秀,而且這裡都是講漢語的環境,現在的狄奧多西,已經可以用較為流利的口語進行對話了。

  只是口音上還帶有濃烈的西方特徵。

  「不錯,這就是我想要的。」

  李承乾滿意的說道。

  蘇玉兒笑道:「等殿下的車行發展起來,長安百姓又要為殿下叫好了。

  畫作上,是兩匹馬拉著一個長長的車。

  跟普通的車不同,這個馬車款式奇特,上面有個木頂,下面則由六個座位組成。

  意味著可以同時拉六個人。

  這就是李承乾準備打造的公交馬車了。

  長安城太大了,87平方公里,一百零九坊,堪稱世界之最。

  如此宏偉的城池,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單說朱雀大街,有十里長街,天街的別稱。

  十里長街是名副其實的十里。

  總長五千米,寬一百五十米,是當今世界最長最寬的街道,即便是到了後世,能與之相比者也屈指可數。

  然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十里地要走多久?

  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一般在每分鐘六七十米左右,也就是說,走完朱雀街,需要耗費約90分鐘,大半個時辰。

  快走的話,也是半個多時辰了。

  生活在長城邊緣坊的百姓,前往東西兩市購買所需日常貨物的話,一趟來回,就是三四個時辰,需要耗費幾乎一整天的時間。

  稍微近點,也是一兩個時辰了。

  想起前世的公交車,李承乾自然就有了公交馬車的想法。

  雙馬拉車,可拉六人。

  設定完整的公交站牌,行進路線。

  定價兩文,隨上隨下。

  兩文錢對於長安百姓不算什麼,自然不愁沒人坐。

  李承乾算過,一輛馬車每日,可跑往返二十躺,人流量大概在120人,


  按照2文錢一人計算,日賺240文,月入7200文。

  拉車用弩馬就行了,市價三千多錢,兩匹馬也就六千多錢。打造馬車大概在三千錢左右。

  約一萬錢出頭,就能造一輛馬車。

  即便不是二十躺滿載的情況,月入也可以在五六千錢左右,兩個月就能回本。

  養馬的費用,每日草料加精飼料也就30文錢左右,去掉將近一千錢的花費,第三個月開始,一輛每個月都能賺數千錢。

  方便了百姓的同時,還能賺錢,更能讓弩馬有了出路,可謂是一舉三得。

  「按照這個標準,先造五百輛公交馬車。」

  李承乾對內侍文忠吩附道。

  這個訂單,就不用在東宮完成了,可以交給民間的團隊去做。

  實際上五百輛公交馬車,三千人的運輸量,肯定是不夠的。

  參考後世的公交車標準,百萬人口的長安,流動量應該在五萬人次左右,也就是八千輛六人馬車。

  不過考慮到長安大部分百姓都是生活在自己坊間,沒有後世那樣大的需求量。

  再加上公交馬車第一次問世,先投個五百輛試試水,後面再根據情況慢慢增加,也是可以的。

  自從狄奧多西進入東宮後,李承乾還一直沒有跟她發生關係,沒侍寢過自然不是李承乾坐懷不亂。

  主要是四月份太忙了,忙起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這些心思。

  直到現在的五月初,才算是清閒下來。

  今天讓狄奧多西來畫畫,意思就很明顯了,算是先調情。

  「殿下,陛下召見。」

  內侍文忠有些不合時宜的說道。

  李承乾點點頭。

  他大概猜到是什麼事情。

  如今已經到了五月,也該是為征討高麗作準備了。

  有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攻打高麗是在八月秋收後,也就是九月初的樣子。

  但不可能是到了九月才開始準備。

  營州便是大唐邊關,臨近高麗的地方。

  而長安到營州的距離有五千里地,正常行軍的情況下,大軍每天能走的路程,也就四十里地左右。

  按照這樣的速度,從長安到營州,軍隊需要四個多月的行程,才能從長安抵達營州。

  不過對高麗的戰爭,自然不是全部從長安調兵,糧草跟基礎兵力,主要是從河北,河南,河東三道之地,調動折衝府的兵力。

  太子,魏王,侯君集這些主要將領,則是攜帶少數精銳軍官,士兵,從長安出發。

  規模在萬人左右。

  不需要步行,全部由馬匹代步,馬車拉動所需的糧草輻重。

  大約需要一個月出頭左右的時間,就能抵達營州。

  而在抵達營州後,至少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對所有軍隊進行整合,操練,以保障大軍的戰鬥力。

  最後才是發動對高麗的戰爭。

  也就是說,九月開戰,五月就要開始進行兵力的調配。

  李承乾這邊,大概是七月初就要從長安出發,征戰高麗。

  調動兵力的事情,自然是兵部會進行負責,統籌,調度。

  但軍事規劃,就要事先商量好。

  太極宮,兩儀殿。

  李承乾來的時候,魏王李泰,李靖,侯君集,刑部尚書張亮,李,李道宗,劉弘基,張士貴,尉遲敬德已經到齊了。

  「拜見父皇。」

  李世民點點頭:「賜座。」

  「謝父皇。」

  李泰則起身作揖:「見過大兄。」

  眾人也起身拜見:「見過太子殿下。」

  李承乾點點頭,走到李世民旁邊坐下。

  眾人看向太子的目光,都比較敬重。

  這段時間太子的名聲如日中天,單純對百姓來說,已經是蓋過陛下了。

  按照現在的情況下去,魏王幾乎已經失去了跟太子奪嫡的可能。


  所以大家現在看太子,就要跟以前不同了,而是要當成未來的皇帝看待。

  李世民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明白的。

  按照正常來說,這個時候李世民為了平衡太子過早成長的權力,應該是出手進行壓制,並且進一步增加魏王的勢力,再度拉回平衡。

  可李世民遲疑許久後,一直沒有出手。

  這跟太子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太子現在所準備的事務,並非是爭權奪利,也沒有大肆去拉攏官員,武將。

  在兵權這塊,唯一有些動作的,只能是講武堂了。

  可講武堂的學子,都不過是底層的旅師軍官,都底層了,還打壓什麼?

  金吾衛這邊,也只是蘇定方,陸仝兩個金吾衛將軍,根本沒觸及到禁軍十六衛大將軍的核心。

  從兵權這方面看,自然打壓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再把目光轉到文官這邊。

  太子跟長孫無忌關係好,可長孫無忌是凌煙閣第一功臣,還是太子的親舅舅,關係好是正常的。

  魏徵,褚遂良這些就不說了,堅定的太子黨,但究其根本,是在維護嫡長子繼承制。

  再往下就只有太子丈人蘇蔓,在擔任大理寺少卿,這也沒有什麼必要。

  其他方面呢。

  東宮的文官們,現在一門心思都在天工開物上,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

  李世民自然沒必要阻止。

  新提拔的崇文館學士李淳風,執掌農學院,農業國之根本,李世民難道還擔心大唐糧食生產過多嗎。

  太子本身一直在開設石炭廠,就目前來說,煤炭日後將會成為大唐朝廷國庫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堪比糧食賦稅。

  再就是太子修建暗渠,設立環衛司,

  李世民讓張阿難去探查東宮。

  得到的消息是,太子每天都很忙,忙著造高爐,造水泥,打造明光鎧,

  改良紡織機,灌溉工具等一系列事情。

  這怎麼去平衡,又怎麼去打擊。

  李世民就算是想要去打壓太子,也是要能找到個下手的地方吧。

  就目前來說,李世民還真就找不到可以對太子下手的地方。

  反而是按照現在這樣情況的發展,大唐國庫越來越充盈,尤其是煤礦這塊,將會給大唐攻打高麗所需,提供大量的軍費兜底。

  畢竟戰爭,打的就是後勤跟經濟。

  戰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虧本買賣。

  「宣相里玄獎覲見。」

  李世民吩咐道。

  很快,相里玄獎走進殿內。

  「拜見陛下,拜見太子殿下。」

  「賜座。」

  「謝殿下。」

  李世民道:「相里玄獎去過高麗,讓他跟大家說說高麗的情況吧。』

  相里玄獎是唐朝魏州冠氏人,擔任司農丞。

  去年奉命出使高麗,要求高麗臣服,並停止對新羅的戰爭。

  相里玄獎到達平壤後,告誡高麗莫離支,但莫離支不聽。

  相里玄獎作揖道:「是,陛下。」

  隨後指著地圖開始講述。

  「這裡是遼東城,城內生活著大量前朝遺民,是高麗之門戶,前朝三征高麗,亦是以此為主要進攻目標。」

  「然隋煬帝三次親征高麗,都未能將其攻克,可見遼東城防禦之強。」

  「我在抵達遼東城後,便刻意留心了遼東城的軍事布局,在建造上,因隋末亂世的緣故,大量的隋人逃亡遼東城,為其帶來大量人口和工匠。」

  「這些年高麗方面一直在不斷加強對遼東城防禦工事的建造,攻打難度比之隋朝要更難。」

  微微停頓後,相里玄獎指著第二個城池介紹道:「這裡是高麗蓋牟城,

  是連接高句麗遼水防線兩大據點,南面的遼東城和北面的新城之關鍵城池。」

  「對於戰高麗的整體防線布局,有著重要的連接和支撐作用,在遼東城受到強烈攻勢的時候,蓋牟城便會發兵救援。"


  「這裡是白岩城,位於遼東城東北,距離遼東城很近。」

  「城因山臨水,四面險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險峻的地形,使其成為卡在遼東城旁邊的一個重要堡壘,對遼東城的安全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這裡是卑沙城,其地理位置靠近海邊,對於高句麗的海上防禦和貿易等方面有著巨大作用,若從水路進攻,則必取卑沙城。」

  「這裡是安市城...:

  「這裡是新城..::

  「這裡是玄城...:」

  相里玄獎詳細的介紹高麗前沿地區,各個城池的情況,包括他們的特點,大概的軍事規模。

  李世民之所以讓其來進行這番介紹,是因為大唐大部分軍隊將領,是沒有去過高麗的。

  對於高麗現在的狀況很是陌生。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進攻前,自然要有足夠的了解才行。

  也能為接下來的戰爭制定出更好的進攻路線。

  李承乾默默的聽著,哪怕是說有黑火藥這樣的攻城利器,但也要對高麗的城池防禦體系有足夠的了解。

  黑火藥的主要作用,還是在炸毀城門這塊,其他類型的戰爭,意義就相對較低了。

  當然,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來說,城門就是最為堅固的防守堡壘。

  高麗能扛住隋煬帝的三次攻打,所依靠的就是險惡地形,還有堅固的城防。

  沒有了堅固城防,高麗又拿什麼來抵抗大唐軍隊。

  對於相里玄獎介紹的這些城池,最有印象的就是安市城了。

  因為歷史上,李世民第一次親征高麗,安市城之戰是一個重要戰役。

  此城易守難攻,唐軍久攻不下,儘管李世民採用了圍點打援等戰術,取得了殲滅高句麗、羯聯軍十五萬人的重大勝利,但始終未能攻克安市城。

  安市城的頑強抵抗,也成為李世民東征高麗的一塊頑石,影響了整個東征的戰果。

  第一次東征,唐軍先後連克蓋牟等多座城池,大量殲滅高麗軍隊的有生力量,使高句麗國力衰落,但最終未能達到攻滅高麗的戰略目標。

  按理說這樣的戰果已經是不錯了,之所以沒能滅國,也有李世民求穩的原因。

  畢竟隋朝百萬大軍三征高麗都沒滅掉,他這裡才十萬大軍。

  久攻不下安市城時,有將領建議繞開安市城,轉而進攻烏骨城,進而渡鴨綠江直取平壤。

  不過長孫無忌反對,認為這樣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為了區區一個高麗,就讓陛下去冒險,任何差池都不值得。

  李世民覺得也是,所以選擇繼續圍攻安市城,最後無奈退兵。

  第二次進攻高麗,只是為第三次作準備,採取了小規模襲擾的戰略。

  第三次李世民準備了三十萬大軍,伐木造艦,造海船以及雙舫1100艘。

  因為製造船航花費物資巨大,以至於有些百姓需要賣田地房屋才能上物資,導致百姓無法供養子女,米麵糧食價格驟然上漲。

  此次東伐使百姓生活質量大量下降,百姓怨聲載道,於是有州縣山僚出來反抗,但是李世民卻並沒有放棄此次東伐。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三十萬軍攻打高麗,必能將其一舉殲滅,李世民很有信心。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高麗就要滅國了。

  但偏偏就出了意外。

  次年春季,李世民病重,五月駕崩,第三次征討高麗也就無果而終。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