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個高麗貴族,也許可以做點文章。"
趙節跟李元昌一樣,首先的想法,就是在這件事上,對魏王進行打擊。
芙蓉園是魏王的芙蓉園,怎麼也不可能脫開關係。
李承乾微微搖頭:「不用,那兩個高麗人,明日交到大理寺去,跟這次的刺殺案一起審就是了。」
「魏王那邊不用管他,陛下自會定奪,這個時候幹這些事情,平白落了下乘。」
污衊魏王其實對李承乾來說意義不大。
就像是魏王要抓他謀反的實證一樣,想要在刺殺事件上進行打擊,也需要實證。
而且這個刺殺案,已經不是大理寺卿或少卿能處理的了。
二鳳那邊,肯定會直接指派主審。
且大概率不只是一個主審,包括長孫無忌,褚遂良,房玄齡,孫伏伽等重臣,進行聯合審查,必定要把整個案子查個水落石出。
但凡任何跟這個案子相關的人,事,都會被多方審訊。
他們的供詞,會經過多方比對,分析,取證。
想在這裡頭玩貓膩,其實是很愚蠢的事情,
若屆時查不到任何跟魏王有關的線索,證據,那麼反而容易起到反面效果。
在國家的層面,其實很難是有什麼事情,能夠進行隱瞞的。
區別在於,值得不值得這麼去做。
要知道這些大臣,每天都在處理大量的政務,把精力抽出來,相當於不知道多少事務都要被停止,經常這麼搞,很容易出問題。
李世民自己被刺殺,都沒有搞出這麼大的陣仗。
主要是這次的影響太惡劣了。
首先是眾多皇子聚集,幾乎如今算是有繼承權的成年皇子,嫡子庶子全都在。
更別說還在長安城內,出現了數百強弩,要強殺太子。
這已經不只是太子的安危問題,還上升到了國際事務的層面。
各國使臣也在呢。
「就這麼便宜他了?」李元昌有些不甘心。
在他看來,這是很好的機會。
趙節建議道:「也許可以安排些人,散播謠言,就說這次刺殺之事,跟魏王脫不了干係。」
「他刺殺殿下,是為了奪嫡。"
如果早些時間,李承乾會覺得這個想法不錯,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太多意義了。
「扳倒魏王沒用,即便是把現在的魏王扳倒了,陛下也能隨時扶持起另一個魏王。」
「比如晉王。」
「先前陛下從未放開過兵權,魏王被如此偏愛,也未能掌控。」
「但是現在,晉王回長安,直接被封為右金吾衛大將軍。」
李承乾的話,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小打小鬧的,終究是上不了台面,要搞,就要搞大的。
趙節跟李元昌有些面面相。
雖說大家一直都是在干謀反的活,可如果說真要跟陛下對上,心裡頭還是很虛的。
太子終究是太子,更何況陛下也不是普通的皇帝。
弒兄殺弟囚父,穩坐皇位,縱觀古往今來,史書上各個朝代,都是獨一檔了。
太子能壓制魏王,但若與陛下對上,何嘗又不是現在的魏王。
次日,太極宮。
清晨之際,皇帝內侍張阿難就來到了東宮,說陛下召見。
李承乾抵達兩儀殿的時候,魏王已經到了。
但卻沒有進去,而是在殿外候著。
正月的天氣雖有些回暖,但冷風依舊凜冽。
李承乾能看到,李泰臉上的肥肉都在抖,是被凍的。
很明顯,這是陛下對魏王的懲罰。
也是做給太子看的。
有些事,大家心照不宣。
也許朝廷重臣們去進行徹查,確實查不到跟魏王有關的線索,但真的與魏王一點關係都沒有嗎。
李世民心裡,跟明鏡似的。
包括先前,太子派刺客刺殺魏王的事,說辭是干承基受了陰弘智的挑撥。
真的就是陰弘智挑撥的刺殺嗎。
干承基可是太子多年的心腹衛士,
可李世民到現在,都沒有去見過陰弘智,詢問都沒有一聲。
有些事情,不過是二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拜見大兄。」
李泰現在徹底老實了,也許是被凍的,也許是在二鳳面前裝的。
「一起進去吧。」李承乾淡淡道。
「謝大兄。」
看看太子邁進殿門」,李泰哆嗦看跟上上去。
殿內的暖意,讓他整個人都舒暢不少。
李世民看到兩兄弟進來,面色不喜不悲。
「給太子賜座。」
「是,陛下。」
看太子坐下後,李世民這才開口,語氣溫和:「昨日在芙蓉園的事情,
朕已經知曉了。」
「那些高麗人狗急跳牆,卻是差點釀成大禍。』
「承乾,你臨危不懼,力挽狂瀾,朕甚是欣慰,還有青玉案元夕,朕看了,千古佳作。」
「這次刺殺的事情,朕已經讓各個大臣聯合辦案,屆時你也一同負責。」
李世民心中對太子的優秀,非常滿意。
這就是他的長子,在關鍵時候,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拋開皇帝跟太子的天然矛盾不談,現在的太子,已經表現出真正的獨當一面。
「謝父皇誇獎。」
李承乾拱手作揖回道,沒有多說什麼。
隨後,李世民看向站在那裡的魏王。
冷哼一聲,眼神銳利。
「青雀,芙蓉園出了這麼大的紕漏,你就沒有什麼話想對朕說的嗎。」
魏王李泰聞言,直接就跪在了地上。
渾身顫抖,臉上的肥肉也因恐懼而微微顫動著。
「父皇,青雀知錯,芙蓉園之事,青雀難辭其咎。"
「青雀本應將芙蓉園管理得井井有條,確保各方安全,卻不想竟出了如此大禍。」
「當時,若非是大兄出手,諸兄弟危矣。」
「青雀願自削王爵,貶為庶民,流放邊關,為我大唐戍邊守土,以贖已身之罪。」
聽到這話,李世民原本沸騰的怒氣,頓時就開始冷靜起來。
李承乾心中冷笑。這魏王倒是擅長演戲,苦肉計對李世民來說,向來最為受用。果然,李世民的眼神平和了許多。
『我且問你,那些刺客之事,你事前可是知情。」
李泰哽咽道:「青雀自父皇去年二月將芙蓉園賞賜於我後,便著人修。青雀不忍徵集役,便出資從長安招募工匠。」
「卻未料到竟被高麗人鑽了空子,那曲江池下的密道,想必就是在那時被偷偷建造。。"
「自父皇賞賜芙蓉園以來,青雀前往的次數屈指可數,且常常開放給長安百姓,供他們吟詩作對、遊樂玩耍。"
那些婢女僕從,也皆是從長安招工而來。青雀對此次刺客之事,確實毫不知情啊,之前也不知道楊妃會特意把元宵詩會定在芙蓉園。」
「因詩會盛況,芙蓉園內婢女僕從人手不足,青雀就讓人再招了些,未曾想來了一堆刺客。"
「還請父皇明鑑。若青雀早知此事,定會提前防範,斷不會讓此等禍事發生。"
李泰是懂二鳳心思的,不然也不可能這麼多年都被偏愛有加。
先是坦然認錯,自請削爵,流放邊關,他知道二鳳肯定捨不得。
然後再詳細解釋,說明情況。
到了這個點上,二鳳的怒氣也漸漸的平息下來。
「承乾,你怎麼看。」
李世民轉而問道。
我怎麼看?我坐著看。
李承乾瞧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李泰,說道:「青雀應是遭小人蒙蔽,刺客的事情,大概是不知情的。」
「倒是這清河崔氏,嫌疑不小。」
李世民微微皺眉:「承乾詳細說來。"
李承乾緩緩道:「先前我派人前往營州調查高麗之情況,手下人帶了兩個新羅貴族回來,兩人所管轄之地,被高麗人強占,恰好得救,便隨之返回長安。"
「因丟失城池之罪,兩人也不敢回新羅,便就在萬年縣充當差役。」
「前些日子,兩人在路上,恰好是預見了高麗王族,早些年他們曾見面過。」
「我得到消息後,便派人去鴻臚寺查明,這高麗王族,果然不曾報備,
顯然是偷渡而來。」
「如今我大唐與高麗大戰在即,勢若水火,高麗王族現身長安,必有蹊蹺。」
「因而便讓人將去抓捕審問,便是抓捕那夜,可能是泄露了消息,有人出錢,請了兩個獵命郎君,對其暗殺。」
「好在手下得力,不僅是保全了兩個高麗王族的性命,把那兩個獵命郎君也一併抓了。」
「這兩個高麗王族,跟刺殺之事,大致是脫不了干係,昨夜我已經讓人把他們送至大理寺。」
李世民沒想到還有這等事情,問道:「承乾可曾審問出,他們所來長安之目的。」
李承乾回道:「因在獵命郎君下逃得性命,兩人倒是配合,交代此番來長安,一是為了刺探情報,二是為了發展細作。」
李世民沉聲道:「細作,是誰。」
李承乾淡淡道:「清河崔氏,崔文聖。"
聽到這個名字,匍匐在地的李泰,頓時一抖。
李世民的目光,也不由如刀劍一般,看向青雀。
崔文聖雖然是一介白衣,但在長安城的名頭可不小,而且一直都是魏王黨的核心骨幹。
「他人可還在長安。」李世民繼續問道。
李承乾道:「那夜抓了高麗王族後,崔文聖次日一早,就逃出長安了。」
李世民瞪了一眼李泰,質問道:「魏王難道不知曉這事?」
李泰很清楚,但這個時候,打死是不能認的。
不過崔文聖跟高麗人的事,他確實沒參與。
「青雀不知,那崔文聖派人來告訴我,他老家有事,須回一趟。」
「崔文聖密謀高麗人充當細作之事,青雀全然不知,否則定要將他拿下問罪。」
「那崔文聖可惡至極,臨走之時,還假意傳信,說有兩個朋友,被右金吾衛將軍陸仝給抓了,請我去幫忙把人要回。」
「我不知情,就去找了稚奴幫忙,想以稚奴右金吾衛大將軍的身份,壓迫陸全交人。」
「後來才知道陸全把人送去了東宮。"
「青雀若知那兩人是高麗王族,且跟崔文聖密謀出賣我大唐,哪裡又會去要人。」
李泰昨晚就已經跟柴令武,崔盛玉商量過。
對於那天找晉王去要人的事情,肯定是沒辦法瞞住的,況且太子也沒可能幫他隱瞞。
與其被太子說出,還不如是自己主動交代。
聽到這話,李世民雖氣,卻也覺得魏王還不至於這麼蠢,明知是細作,
還堂而皇之去要人,大概是被崔文聖給欺騙了。
「蠢貨,被人當槍使了都不知道。」
聽到父皇訓斥,李泰心中反而一松。
李承乾這時對李泰問道:「青雀,芙蓉園修之事,是崔文聖給你出的錢財吧。」
李泰苦澀道:「是。」
這個事情隨便一查就能知道,他現在否認沒有任何意義。
這裡頭的關係,不是他想撇開就能撇開的。
李承乾繼續道:「芙蓉園管轄之事,是否也是崔家在負責。"
李泰點點頭:「是。」
問話到這裡,事件就已經很清楚了,
李承乾轉而對李世民道:「父皇,看來刺殺的事,跟清河崔氏脫不開干係。」
李世民面色陰沉,道:「朕會立即派人抓捕崔文聖歸案,還有長安城內的崔氏族人,全都抓去交由大理寺審訊,但凡有嫌疑之人,絕不姑息。」
其實到這份上,清河崔氏參與刺殺案,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了。
也許他們手段很乾淨,但嫌疑是洗不掉的。
真要追究起來,謀殺大唐太子,諸皇子,嬪妃,這等罪過,當誅九族。
然而李世民卻不能誅清河崔氏九族。
清河崔氏,大唐第一世家,族人總計五十萬左右,嫡系雖不與外人通婚,然庶出沒這個規矩。
朝野上下,大唐各地官員,與崔家聯姻者不知道幾凡。
清河崔氏的清河,是指清河郡,也就是古之冀州。
在清河崔氏的治理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若李世民下一道詔敕,要誅殺清河崔氏九族,那麼整個冀州都要反。
那就不只是五十萬清河崔氏族眾了,還有那些世代受清河崔氏恩惠的百姓,他們可是只認崔家,不認皇家的。
包括其他世代聯姻的五姓七望其他六個世家。
整個大唐,都要徹底動盪起來。
ps: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