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治水之難

2024-11-16 03:08:22 作者: 皮卡丘夢蝶
  第156章 治水之難

  嬴成蟜一聽師長說到楚國水域,就知道師長接下來想要說什麼。

  呂不韋端茶杯,喝水潤喉。

  少年出聲接道:

  「莫說百國如林的時候,楚國現在也很大,面積比我秦國還要大。

  「楚國早在楚莊王時期就成為天下霸主,之後一直沒有過太大劫難。

  「沒有如晉國一樣遭受三家分晉,沒有如秦國一樣被魏武卒打的瀕臨滅國,沒有如齊國一樣被五國共伐到僅剩兩城。

  「最大一次失利就是被武安君攻占都城,但那次距離滅其國也還差得遠。

  「楚國國土這麼大,也沒有遭遇重大打擊,卻一直不能恢復霸主地位。

  「其原因除了楚國國情外,疆域中水域過多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楚國境內高山層迭,阻隔水道,江河湖泊,聚相碰撞,以致水患多發,人力遠不足以克之,比巴蜀水患更甚。

  「水鄉澤國遂多成荒僻漁獵之地,益水之說在楚國並不適用,能夠穩定聚集財富的農耕沃土極少,多聚集在江淮之地。

  「複雜的水域是楚國天然的屏障,也是限制楚國進步的沼澤。

  「弟子經過楚國時,聽說春申君黃歇想要楚王給自己換一塊封地。除了是給自己謀私利之外,也未嘗沒有治水增強國力的意思。」

  呂不韋滿懷欣慰,一點就通的弟子誰都喜歡,哪個老師不喜歡學習好的學生?

  剛要繼續往下說,想著弟子剛才說到楚國君臣的話,忽然心血來潮,有所感悟。

  他的弟子每至一地不是遊山玩水,而是觀察君王、大臣、國情……

  這種作為,越來越像一位明君。

  越明的國君,越無情。

  方才還擔心弟子太過君子的他,忽然又想弟子君子一些了……至少對他呂不韋君子一些。

  因為「鄭國」和「治水」這兩個詞放在一起,遠比弟子想像的要大,大的多。

  他臉上欣慰神情不變,說出來的話卻不是最開始要說的話:

  「公子所言不錯。

  

  「楚國現在有中興之象,便是楚王與黃歇這對君臣配合之能。

  「我當初曾以為范雎為昭襄王集實權除四貴,提出遠交近攻之國策,乃社稷之臣。

  「最後落得個辭相不做,憂懼病死的下場,是昭襄王不近人情。

  「及至為政於秦,才發現武安君因范雎讒言而死,趙國因范雎在長平之戰後主張撤兵而存活,就連楚國這中興也是因為范雎。

  「當今楚王和春申君黃歇當初本在秦國為質,能歸楚都是范雎勸說昭襄王的功勞,我真的懷疑范雎實乃一間人也。

  「昭襄王不但不殺范雎,亦不奪其相位,現在看來,真是仁慈啊。」

  大談特談范雎到這裡,呂不韋略一停頓,好像才發現自己跑偏了。

  略有些歉意地笑笑,苦惱得指著自己腦袋,道:

  「公子勿怪。

  「當上相邦後,公務繁重。

  「加之年齡日長,智力衰退,總會忍不住囉嗦幾句。

  「或許,范雎當初也是為相邦日久,才昏了頭。」

  嬴成蟜猛吸口氣,又長出去,道:

  「師長和弟子之間,說話也需要遮遮掩掩嗎?

  「只要師長不謀反,就算因為變法而觸動秦國大部分貴族利益,和當初商君處境一樣,我也會拼盡全力保師長性命。

  「寧可在父親或者阿兄面前撒潑打滾,也不會為了平息眾怒而推出師長,師長晚年絕對會比范雎好。」

  呂不韋牽牽嘴角,就代表笑過了,心中稍定。

  他明面上在說范雎,實際上就是在說自己。

  只要一想到要做的事,他就會感覺到腦袋上懸著一把秦劍,隨時會斬下劈他成兩半。

  百年前秦國陷入世家沼澤,瀕臨滅亡,商君變法乃出沼澤。

  百年後的今天,時移世易。

  在呂不韋看來,曾經助大秦興盛的商君之法,成了拖陷大秦的新沼澤。


  秦國因商君變法而霸天下,而他要推行的國策,就是要變商君之法。

  商君變法遇到的阻力,是當時占據秦國高位,掌握秦國權力的一系列老世家。

  而呂不韋變法也有阻力。

  這阻力就是因為商君之法而興,在秦國身居高位的軍武勢力。是當年那個叫做商君法的孱弱少年,孕養出的一批殘暴的惡龍!

  商君變法成功,受五牛分屍之刑而死。

  不只是商君,歷代於秦國有傑出功績的非宗室相邦,難有好下場。

  張儀死於魏,甘茂逃至齊。

  魏冉歿於憂憤,范雎亡於驚懼,魏轍化氏黃石。

  只有蔡澤這等深諳明哲保身之輩能安然無恙,卻也是半途便辭印不做。

  而今他呂不韋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與公子成蟜謀而相合。

  事成之後,出身宗室的公子成蟜肯定沒事。

  當初,樗里疾與甘茂為秦國右左丞相。

  武王舉鼎而亡,甘茂遠逃去齊,而樗里疾留在秦國繼續執掌大權,主持大局。

  同相不同命。

  為甚?

  不就是因為樗里疾是孝公庶子,是嬴姓嗎?

  王上的為人,呂不韋知道。

  只殺他呂不韋一人,不波及其三族,就算是看重感情了。

  若他呂不韋能有一條生路,便是在公子成蟜身上。

  今日適逢其會,他便要個承諾。

  這承諾或許在十數年後能用上。

  又或許,很快就能用上了……

  呂不韋致歉,解釋:

  「多謝公子。

  「不韋不該言辭閃爍,是不韋的錯。

  「但這個錯不韋改不了。

  「不韋害怕習慣了和公子直來直往,回到咸陽依舊如此言語,招來無妄之災。」

  嬴成蟜無奈頷首:

  「弟子明白。

  「咸陽居,大不易。」

  秦國大環境如此,他還能說什麼呢?

  他仗著出身好可以任性一些,不拘小節,其他人卻不行。

  就有一個小問題他沒明白。

  聊治水的事,師長怎麼突然擔心性命了?

  治水歸司空管,出了事也是司空背鍋,能把師長這個相邦治死?

  呂不韋收斂心神,沉聲道:

  「得公子一諾,不韋便可以繼續說下去了。

  「黃歇知道治水,知道楚國被水域局限住了,楚國歷代君臣難道不知嗎?

  「不,他們都知道。

  「若說其他大臣不治,是因為不是自己的領地,自私心作祟,那楚王也該早早將治水提上日程才對。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楚國國情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子剛才所說,其水域之複雜,較巴蜀更甚。

  「欲治全域,少有水工能行。

  「準確的說,除了得禹王真傳的鄭國,沒有哪個水工敢言能治,包括我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在內。」

  嬴成蟜眨眨眼:

  「那幹嘛不讓鄭國治?」

  他記得剛才鄭國說其足跡到過楚國,一直想要治水,只是一直沒有國家敢用。

  呂不韋沉默了一下,悶聲道:

  「因為鄭國要的人太多,用的時間太長。」

  嬴成蟜不解。

  治水本來就需要許多人,需要許多年,這是常識啊。

  現代有了機械都是如此,更別說戰國時代基本純靠人力。

  「師長,這也算理由?」

  「……都江堰還沒有完工,公子知道到現在為止治了多久?用了多少人嗎?」

  「曾祖王父抱著我看過李冰的奏章,到現在為止治了六年了。」少年努力回憶,實在想不起來了,道:「只記得年份,人就記不清了。」

  少年不記得,剛從巴蜀趕回來的呂不韋卻是記得清清楚楚:


  「都江堰工程經年不休,風雨無阻。

  「不算管制士卒、庖人、運送糧草之民夫這些人,僅做活的。

  「輪換更替,至少要有萬人同修才行。」

  嬴成蟜翻個白眼:

  「我還當多少呢,才萬人。

  「我秦國登記在冊的人就有五百萬之多,這也不是很多啊。」

  呂不韋發現了弟子的又一短板,對民情不夠了解,本想訓斥兩句。

  看到弟子幼稚的臉,才想到按秦歷弟子才七歲。

  七歲娃娃,能周遊列國,攪動天下風雲……民情不知道就不知道吧。

  「咳,這一萬是做活的人,把都江堰整個工程需要用的人都算上,要有兩萬人。」

  「兩萬人……」少年歪頭想了一下:「也不是很多啊。」

  「……公子知道我秦國常備軍有多少人嗎?」

  這個嬴成蟜確實不太清楚,喜歡帶他上朝的曾祖王父基本不給他看與軍事有關的奏章。

  沒看過不要緊,他可以根據趙、燕大戰,還有看過的奏章,以及知道的歷史推算一下。

  [燕起六十萬伐趙。]

  [趙國沒有男丁,湊了十三萬。]

  [李信先領二十萬伐楚大敗,二十萬陣亡。]

  [王翦後領六十萬伐楚成功。]

  [燕國這麼弱都能弄出六十萬,沒道理秦國不行。]

  [再考慮到在冊人口五百萬,六十萬好像有點多……]

  [漢武帝十中抽一就窮兵黷武了……我秦國也很好戰啊,十中抽一差不多吧……]

  「五十萬?」少年試探道。

  呂不韋沒有賣關子,直截了當地說道:

  「十萬。」

  「十萬?這麼少?」

  「我秦國是列國中常備軍最多的國家。」

  「不對不對,王翦跟我說過,藍田大營就有十萬人。」

  「我秦國只有一座藍田大營,藍田大營就是我秦國唯一常備軍營地。」

  嬴成蟜:「……」

  少年真的沒有想到秦國常備軍這麼少。

  呂不韋等少年緩過來一些,出聲道:

  「公子猜想常備軍,不要將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我秦國投入的四十餘萬兵力當做參考。

  「這些士卒大多都是臨時徵召,仗打完了,就各回家鄉,種地務農。

  「列國也都是如此。

  「戰時為兵,不戰為民。

  「而都江堰要用兩萬人,相當於在打一場傷亡不大的持久仗。

  「這兩萬人還大多都是壯男子,是絕對的勞動力。

  「他們不能種地,不能務農,且每日都要消耗糧食。

  「我問過治粟內史士倉,一個壯年男子一年平均要食糧十八石。

  「我們按照最粗略的計算,不算運送糧食損耗,這兩萬人一年就要食糧三十六萬石。

  「而都江堰沒有完工之前,這是完完全全的耗損,基本得不到任何回報。

  「也就是說,我秦國每年光在都江堰上,至少出兩萬勞動力,糧三十六萬石。

  「趙國老虎大開口,借著我秦國之威和大勝之勢,也只敢向燕國要十萬石糧。

  「燕相將渠為這十萬石寧可去死,燕國舉國上下為這十萬石糧皆仇視趙國,而對逼死將渠的我們秦國卻恨意寥寥。

  「不韋這麼說,公子應當知道都江堰這兩萬人,到底是多還是少了吧。」

  前世,嬴成蟜的數學從小到大都很好,本就對數字很是敏感。

  經過呂不韋深入淺出這麼一說,對都江堰立刻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

  知道了現實治水不是遊戲裡建水利,點一下等著時間就行,是真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

  他苦笑一聲,輕輕下拜:

  「怪不得大父生前總說父親為都江堰而發愁。

  「方才聽師長說只要兩萬人,弟子還想這有什麼可發愁的。


  「此事,是弟子想的簡單了。」

  呂不韋笑了一下,雙手托起少年:

  「都江堰的兩萬人,就讓我王憂愁,公子可知鄭國向楚國要多少人?要多少年?」

  不等少年回答,呂不韋就給出了答案:

  「做活者就要十萬,修十年。」

  「臥槽。」少年脫口而出:「鄭國瘋了?」

  做活者十萬,整個工程至少二十萬。

  二十萬人一年消耗三百六十萬石糧,十年就是三千六百萬石糧。

  少年徹底知道為啥沒人用鄭國了,他要是楚王他也不用鄭國啊。

  這他喵的水沒治完,楚國沒了。

  呂不韋露出一副「這下公子你懂了吧」的表情,道:

  「李冰的都江堰,用的是鯀之法。

  「其利用巴蜀之地的地利、水脈、水勢,主要以堵、截之法,分泄水流。

  「鯀之法大多只需要在關鍵水口出力,用人較少。

  「而禹王之法是開道引水,用人極多。

  「兩種治水方法的區別,公子可以簡單理解為鯀是在已經有的道路上砸出一個缺口,或者用石子泥沙堵上道路的半截。

  「而禹王則是本來沒有道路,硬生生靠人力開鑿出數條,乃至數十條道路。

  「這其中差別,公子自己想一下就是。

  「……公子要執意用鄭國,有充足理由,不韋會幫公子,只是請公子記住對我的承諾。」

  這麼大的事,他這個相邦也扛不住啊!

  我本來想直接提一句治水特別難,然後就去寫後面的劇情。但我發現我要是不把治水的難點說清楚,後面寫的劇情就會很空,兄弟們可能認為古人都是傻子,治水這麼好的事幹嘛磨磨唧唧不干,會覺得降智。所以雖然我知道寫偏硬核的東西會掉追訂,但為了整體劇情的完整還是寫了。我這章雖是是在寫水,但真不是水文啊!相信我,我真的一直努力推劇情,我劇情多到都寫不過來!我把沒寫完的大綱直接放上來都有二十萬字啊啊啊啊啊!拜託大哥們不要再說水文了,我真的要破防了,要是開玩笑的話請您能不能加個狗頭啊……感謝大佬1000起點幣打賞。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