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謝觴敲打李尚書
2024-11-19 01:38:36
作者: 月下小兔
謝觴此時提出來,他也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李尚書是兵部尚書,任職以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唯一不足的就是養了一個不成器的兒子。
若不是李尚書壓制住他兒子,李氏滿門恐怕也要被查了。
謝觴當著李尚書的面提出來,算是賣了李尚書一個人情,由李尚書自己去管兒子總比皇上給李家下抄家聖旨強。
此時,李尚書也不禁開始正色眼前的儲君,他心中更加害怕和敬畏,只怕這位太子想要大展身手,是想要做出一番功績出來。
李尚書聽到這裡嚇得汗毛倒豎,「臣一定嚴加管教。」回去後一定要嚴加審問兒子最近可有再犯事。
李尚書已經很小心了,根本沒敢給兒子多大的職務,沒想到還是讓太子記住了,恐怕還是那次兒子和江錦炎的舊怨引起的。
江家勢力也是如火中天,江錦炎雖然還只是一個戶部侍郎,但他同樣也是皇上冊封的武安侯,聽說最近武安侯替太子四下奔走,能力非凡,顯然,江錦炎已經成了太子殿下的肱骨之臣,太子妃有多受寵,且看她娘家人就知道,這還真不是吹的。
李尚書越想越覺得要快些回府讓人找李橙回家一趟。
此時,李橙正在軍營中摸魚,李尚書派了親信去找都沒把人找回來。
頭頂上烈日當空,夏日炎炎,李橙哪有心情去陪士兵們操練,況且也不屬於他的職責範疇,他不需要操練。
於是,他就讓手下去青樓找了名好看的姑娘悄悄帶進了軍營。
只等李橙和姑娘在軍營中胡混時,李尚書拿著藤條親自到了。
士兵們見狀想要去提醒李橙,可是薑還是老的辣,李尚書自然知道兒子這群手下的想法,太子都發話了李尚書哪裡由著他們再去通風報信。
他很清楚自己兒子是什麼德行,他就是過不了女人那關,管不住下半身,可是再這樣下去,兒子遲到死在女人身上。
因為爆料出李橙私德不好,盛京城的貴女們都不願意嫁進李家做少夫人,哪個好人家的女兒願意把女兒嫁過去被李橙折磨
這次太子親自提點,他再不做出點事情讓太子知道,他們李家就是大禍臨頭了。
於是,只見光著屁股的李橙被他爹拿著藤條使勁抽打,只聽見李橙殺豬般的嚎叫聲傳出來,「爹,我錯了,兒子再也不敢了。」
只等李尚書把兒子打得皮開肉綻,怒聲道,「從今日起,你就跟著士兵們操練。」
李橙被李尚書收拾的消息也傳遍了整個軍營。
旋即,李尚書又關起門來,爺子倆躲在房間裡密談,外面是李家心腹守著門扉保證一隻蒼蠅都飛不進來偷聽他們談話。
李橙的屁股早已經青紫一片,痛得他眼淚都流出來,「爹啊,我是你親兒子啊,你怎麼就下這麼重的手,你還真讓兒子去跟士兵們操練啊!」
李尚書也很心疼,打在兒身,痛在爹心,他不得不打,冷聲道,「一個月後去參加武舉考試,你不操練你怎麼到賽場上去,橙兒啊,為父擔心你這身子早被女人嚯嚯壞了,不准再碰女人了。」
「什麼武舉考試?」李橙
「這個你別問,李家能不能活就看你能不能在太子殿下面前過關了。」打歸打,李尚書肯定是要為兒子考慮的。
李尚書為了不讓兒子惹禍,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叮囑道,「這事誰都別說,否則為父的官位都保不住了。」
聽到官位不保,李橙終於急了,「太子殿下怎麼了?兒子沒得罪太子啊,就連江家人兒子都離得遠遠的,我一直聽爹的囑咐。
兒子沒有再去惹禍了,爹,你相信我,上次蘇炫找兒子,兒子都沒搭理他。」李橙一時口快將蘇炫找他的事不小心說了出來。
李尚書一聽,警惕道,「到底怎麼回事,你說清楚,蘇炫找你做什麼?」
於是,李橙又把那日蘇炫煽動學子鬧事的事說了,「我也只是猜測,他可能要對付的人是江懷,還有江鳳華。」
李尚書一巴掌又拍在李橙的身上,「誰讓你直呼太子妃名諱的。」
「這裡又沒有外人,爹,你怎麼變得這麼膽小如鼠,你是堂堂兵部尚書,二品官,她就算是太子妃,也一定能做皇后,將來的事誰說得准。」李橙不以為意。
「至少現在人家是太子妃。」李尚書聽了李橙的敘說心裡更加慌亂,就連太子突然要舉辦武舉考試也是有跡可循的。
那日蘇炫在背後操控學子陷害江懷一個教書先生,無非就是他女兒現在是太子妃。
這一切只有一個中心點,就是太子妃之位在誰的頭上。
蘇家拉江家下馬,不就是拉太子妃下馬嗎?
蘇家女兒也在太子的後宮,可惜蘇家女兒在東宮仿佛銷聲匿跡了。
後宮爭鬥,堪比戰場,血雨腥風。
然而蘇炫並沒有如願以償,江家也不是吃素的,並且蘇德海還被扣押在盛京了,說明敘,這位太子妃不是任人欺凌的草包,可以說她很有手腕,才能獲得太子的寵愛,從而江家也跟著翻身了。
李家現在只需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現在東宮得寵的還是太子妃江鳳華,這就夠了。
李尚書自然不會把這些事分析給李橙聽,免得他知道得太多惹出麻煩。
臨走時,李尚書又去找了軍中將領,交代讓李橙做一個普通士兵。
李尚書不能指揮軍營里的事務,但是憑他兵部尚書的頭銜既然能給兒子弄進來尋個職務混日子,再讓他去做個小兵卒也只是一句話的事。
-
很快禮部和兵部就把朝廷要舉辦武舉考試的布告張貼出去了,為了宣布天下,不僅在各個衙門門口的布告欄張貼,還讓士兵將此布告傳到各州各縣各鄉鎮,一定要讓大周朝的百姓都看到這個消息。
一時間,百姓議論紛紛,並且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