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法國的削藩與政變
尼德蘭安特衛普的大明城中,聚集了法國各個派系的流亡分子。
從傳統王室貴族到保王黨,從立憲派到吉倫特派,還有部分傳統教會成員,以及最近兩年鬧起來的女權主義者。
還有其他歐洲國家王室和貴族以及富商的家屬。
大明將法國入侵軍隊趕出尼德蘭,然後與法國簽署了停戰協議,這些人又是激動又是遺憾。
激動的原因是大明果然強大,能夠打敗法國,保護他們繼續安穩的生活。
大明城作為歐洲流亡分子庇護所的地位更加穩固。
遺憾的是大明對控制法國沒有興趣,自然也就不會為他們出頭做主,支持他們重回法國控制政權了。
他們只能再次認真考慮,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羅伯斯皮爾的恐怖統治,建立正常的新政權了。
法國本土方面,羅伯斯皮爾為首的法國政府,則更多的是遺憾和懊惱以及憂慮。
遺憾的是沒有能夠守住南尼德蘭地區,懊惱的是當初就不該下令進攻大明的藩屬國。
憂慮的是對外戰爭的失敗,導致本來就不算穩定的法國政局更加動盪。
羅伯斯皮爾集團為首的雅各賓派政府,本身就是通過政變上台的,此時對於法國的統治並不牢固。
法國內部各個派系之間矛盾重重,激進和極端的羅伯斯皮爾政府不斷審判和處決不同意見者,為自己豎立了無數的政敵。
大資本家和金融家們,並不甘心被中小商人為主的雅各賓派壓制,雅各賓派的政策對他們不利。
舊有的不同派系的較為溫和的政客,都覺得現在的法國政府是一群瘋子。
針對羅伯斯皮爾本人的反對者甚至能形成一個派系。
與此同時,在溫和派看上去宛如瘋魔的羅伯斯皮爾政府,仍然被某些更加激進的派系認為不夠激進。
因為羅伯斯皮爾仍然堅持天主教信仰,而沒有支持更加激進的無神論。
同時還有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的托馬斯·潘恩,用從英國跑過來支持和參加法國的革命,他支持廢除死刑和私有制。
在平均每天處決五十個公眾人物的羅伯斯皮爾政府時代,廢死派也算是另一種激進了。
此時的法國是各種各樣的思想在激烈碰撞的地方。
羅伯斯皮爾集團根據當前局勢,要求法國的學者和工匠們努力攻關,全力破解大明的武器和蒸汽機的原理並嘗試仿製。
同時開始撤銷全國地方上的自治機構,將地方官員的任命權和軍權收回中央政府。
羅伯斯皮爾這是要搞中央集權,將整個國家的力量集中起來,同時也在消滅有地方背景的政治派系。
法國大革命早期的政治體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聯邦制。
地方機構官員都是本地直接選舉產生的,而不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
包括軍隊都是各地自行組織的「志願軍」。
拿破崙最初也跑回老家科西嘉,在地方上通過種種手段參與選舉,當上了科西嘉志願軍的上尉。
中央政府能不能調動地方軍隊,關鍵看地方上的官員是否支持中央政府的決定。
所以在法國大革命早期,法國參戰軍隊的規模都不算很大。
比較多的時候也就在數萬人的級別上,更多的是數千人到一萬人規模的戰爭。
羅伯斯皮爾現在要「削藩」,地方勢力首腦當然不願意接受。
於是法國本土就爆發了「聯邦黨人」起義。
這又是一件帶有某種歷史慣性的事情,是原有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的事情。
法國革命是全國陸續爆發的,地方上的新政府機構也是各自單獨成立的,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客觀存在的。
「削藩」必然導致地方對抗。
但是這次聯邦黨人起義發生的契機和時間,都與原有歷史相去甚遠了。
羅伯斯皮爾馬上調派軍隊去鎮壓起義。
英國人和西班牙人發現法國內亂,就再次蠢蠢欲動了,再次聯繫大明駐日本軍團總督,詢問聯合干涉法國的事情。
李安邦還是堅持朱簡烜的命令,坐鎮南尼德蘭-比利時地區不動如山。
英國人和西班牙人猶豫不決,也對大明的傾向徹底失望了,於是派人去聯絡普魯士和奧地利。
與此同時,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完成了對波蘭的第二次瓜分。
在原有的歷史上,第二次瓜分波蘭是普魯士和俄國兩國的合作,兩國在瓜分完成之後通知奧地利,奧地利承認了實施。
現在奧地利也參與了第二次瓜分,得到了盧茨克地區。
本來如果波蘭的事情就這麼結束了,那麼普魯士和奧地利就可以回過頭來,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法國人了。
兩國開始與英國和西班牙認真洽談合作方案。
但是受啟蒙思想影響,波蘭的民族主義本來就在醞釀。
最近這幾年受到法國革命的鼓舞,又受到外來侵略的刺激,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出來。
第二次瓜分波蘭之後不久,波蘭就爆發了民族主義起義。
科希丘什科領導起義軍,打敗了俄國的占領軍,迅速控制了克拉科夫、華沙、維爾塔。
然後他們參考法蘭西共和國,建立了波蘭共和國,公布了農奴解放宣言。
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君主收到消息之後大怒,立刻調集大軍聯合鎮壓波蘭的民族起義。
三國決定將波蘭整個國家從地圖上徹底抹去,於是第三次瓜分波蘭行動開始了。
至於跟英國和西班牙合作,共同干涉法國的計劃,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波蘭又給法國爭取到了一個戰略機遇期。
羅伯斯皮爾政府的一群新銳將領,迅速掃平了沒有外國勢力支持的聯邦黨人。
完成了現代意義的中央集權之後,法蘭西共和國的勢力暴漲了一大截,開始有能力組織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戰爭了。
但是,這次針對地方勢力和派系鎮壓行動,再次增加了當前政府的反對派的力量。
羅伯斯皮爾的權力達到了巔峰。
但是其他派系也終於忍無可忍了,也終於做好了幹掉這個瘋子的準備。
1794年底,被羅伯斯皮爾打擊的各個派系的殘餘分子,擔心自己被羅伯斯皮爾砍掉腦袋的政客聯合起來。
在法國共和曆的雪月泥炭日,也就是1794年的12月21日發動了政變。
原有歷史上的熱月政變變成了雪月政變。
政變成功之後,民憤極大的羅伯斯皮爾以及他的主要親信,在第二天就直接被當眾處死了。
主持政變的各個派系的成員,在政變之後形成了雪月黨。
此時的法國沒有外部的敵人,與所有國家都處於和平狀態,內部的「暴君」也被處決了。
法蘭西共和國似乎應該進入了和平穩定的時期了。
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
雪月黨人是以羅反對伯斯皮爾和雅各賓派而聯合起來的,他們掌權之後當然要對雅各賓派和羅伯斯皮爾殘黨展開清洗。
但是雅各賓派的支持者,大多是城市小商人以及工人,他們被稱為「無套褲漢」。
意思是不穿貴族的緊身套褲和長襪,而穿普通寬鬆長褲的人,這意味著他們是普通平民或者自認為是平民的人。
針對這種階層的打擊報復範圍本來就過於龐大。
而雪月黨人的主要成員,很多都是以前歷次權力鬥爭的失敗者,很多都是歷次政變之後的流亡者。
他們重新掌握權力之後,對權力的控制格外的敏感。
他們現在看誰都像是敵人,看誰都像是羅伯斯皮爾殘黨,看誰都像是激進的雅各賓派。
他們開始利用社會上的各種閒雜人員,通過特務手段搜查和抓捕各種嫌疑人,然後不經公開的仔細審判就直接處死。
哪怕是羅伯斯皮爾為首的雅各賓派統治時期,要處死一個人的時候,最起碼也要走審判流程的。
當時最起碼要給個罪名,才能公開殺人,現在直接莫須有,乃至秘密處決了。
整個統治集團的道德水平,相比以前各派統治時期嚴重下滑。
於是,原本針對對羅伯斯皮爾和雅各賓派的報復行動,迅速演變成了肆意屠戮市民階層進步分子的「白色恐怖」。
為了確保不會出現新的政變,為了控制失而復得的最高權力,雪月黨人開始修改原有的共和國構架。
他們甚至讓國民議會主動解散,組織了法蘭西共和國督政府,以督政府控制最高權力。
政變的組織者,保羅·弗朗索瓦·讓·尼古拉·巴拉斯擔任第一督政官。
自雪月政變開始,法國大革命在思想和政治層面進入了低谷期,整個革命的性質也開始發生變化。
巴拉斯和很多督政官認為,此時的法蘭西共和國並不安全。
不只是法國國內的局勢算不上穩定,此時國際局勢也同樣有潛在的危險。
普魯士和奧地利解決了波蘭之後,隨時可能再次與其他傳統君主合作,共同干涉共和國。
所以現在需要為共和國建立外部屏障,在法國周圍建立其他的姊妹共和國,同時將革命的思想推廣到全歐洲。
基於這樣的考慮,法國此時應該支援波蘭革命者,革命的波蘭共和國是法國的天然姊妹共和國。
換成實際的戰略方案,就是擴張勢力範圍,建立制度類似的僕從國,拱衛本土。
更重要的問題是,自從大革命開始之後,法國的財政就沒好過。
關鍵是法國最重要的海外財源,法屬海地和加勒比的殖民地,現在全部被大明奪走了。
這給本來就不寬裕的法國財政上又捅了一個大窟窿。
為了填補財政上的窟窿,在內政方面已經束手無策之後,雪月黨人決定發動對外戰爭,去劫掠其他國家的財富。
將「無套褲漢」們,也就是市民階層的成員排除之後,雪月黨並不是非常忌諱掠奪的事情。
但此時他們還要打革命的旗號,所以這種目的是不能公開說的。
經過一系列的討論之後,法蘭西共和國督政府在1795年底正式決定主動出擊,解放歐洲人民。
巴拉斯與拿破崙曾經在土倫合作過,雙方建立了相對不錯的私人關係,拿破崙還在政變後迎娶了巴拉斯以前的情婦約瑟芬。
所以巴拉斯上台之後,立刻對拿破崙委以重任。
任命拿破崙為南方軍團司令官,奉命穿過撒丁王國,進攻奧地利在義大利的土地,乃至於直接進攻奧地利本土。
實際任務是奪取義大利半島北部的土地,在當地建立僕從國,控制當地的稅收和主要財政收入。
同時命儒爾當率領北方軍團,負責進攻萊茵河流域的德意志邦國,進而進攻普魯士。
實際任務是控制萊茵河流域的邦國,建立僕從國之後想辦法搞錢。
法國進攻這些地方,肯定能夠牽制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力量,理論上波蘭的起義軍肯定能夠稍微喘口氣。
但法國人也並不以救援波蘭為直接目的。
甚至於,巴拉斯期待波蘭人能多頂一會兒,好方便法國軍隊占領更多的土地。
進攻波蘭的主力俄國人也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法國完成中央集權之後,此次排除的兩路軍隊的規模遠超以往,都達到了恐怖的十萬人。
作戰行動在1796年春天開始,儒爾當和拿破崙的進攻頗為順利。
義大利和德意志地區的傳統王國,特別是那些小型封建邦國,根本不是大革命後的法國的對手。
雙方能夠調動的力量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上的。
關鍵是此時的法國還有了苦味酸手雷,雖然產量遠不能與大明相比,但已經足夠在戰場上起到作用了。
兩支法國軍隊在義大利和德意志地區攻城略地,廢除當地的小邦君主,奪取當地教會的土地。
同時也建立法國式的新共和國,將法國大革命的制度送到這些地方。
不過此時的波蘭起義軍已經沒了。
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差不多在法國出兵的同時,終於完成了對波蘭起義的鎮壓。
普魯士和奧地利得知法國主動襲擊義大利和德意志諸邦之後,都是帶著驚愕和憤怒立刻調兵前往兩地支援。
兩國也都立刻安排外交人員,去聯絡俄國、英國、西班牙、德意志和義大利諸邦,號召他們建立同盟對抗瘋狂的法國。
英國和西班牙早有此意,德意志和義大利諸邦不反抗就是等死,於是新一輪的反法同盟迅速建立起來了。
英國和西班牙海軍出擊,封鎖法國本來就不多的海外航線,輸送兩國軍隊占領法國沿海港口。
普魯士和奧地利陸軍主力直接參戰,與法國軍隊在南北兩條戰線上接觸之後,終於遲滯了法國人的進攻勢頭。
全面動員起來的法國,與歐洲傳統君主國之間的對抗再次開始,新一輪的歐陸大戰也終於開始了。
大明在歐洲的軍政和情報官員,終於如願以償的可以坐在牆頭上看戲了。
反法同盟各國高層政客,以及上戰場的軍團們,都覺得這場戰爭沒有什麼懸念。
這麼多國家共同對付法國一個國家,戰爭很快就會結束的。
但是等他們真正與法國軍隊交手之後,才知道他們此前的設想實在是錯得離譜。
此時的法國軍隊好像都是瘋子,竟然真的能以一國對抗全歐洲。
歐洲各國高層終於想起了大明官員曾經的提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