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晉末長劍> 第869章 學生們

第869章 學生們

2024-10-28 00:21:00 作者: 孤獨麥客
  整個正月,劉翰都住在山間。

  到正月十五的時候,陸陸續續有人過來看望他。

  「劉師為何留在山中?」毛修輕聲問道。

  劉翰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他的這個學生來到了庭院外,指著遠近的景色,問道:「這有什麼不好嗎?」

  毛修才十二歲,左右看了看,尋常的山間景色嘛,好在哪裡?不如城邑繁華。

  「朱門在城邑,我卻獨愛山林。」劉翰笑道:「北面蓋得草廬,南側辟得麥田,東坡種得果蔬,西園分得竹泉。」

  「晨起推開東窗,看著此等幽庭引來的晨霧,頓覺神思縹緲。」

  「上午於中灌園,陶冶身心,待得果蔬成熟,便邀三五好友前來品嘗。」

  「午後伏案治學,推開西窗,俯瞰西園潺澗,頓覺疲勞盡消。」

  「傍晚時分,徜祥于田間,看著青翠的麥苗,知民生之不易,百姓之多艱。」

  「黃昏之時,枕著林間鳥鳴,恬然入睡,一夜無夢。」

  「此我心之所欲也,不比蠅營狗苟強?若能再教出一二出色弟子,能造福萬民,死而無憾矣。」"

  二人說話間,又沿著山坡走出去了好一段。

  附近住著十餘戶人家,都是劉氏從燕郡帶來的賓客僮僕家庭,皆已入籍本縣,平日裡就在山間耕作放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不時送一些山野農家之物到這個院子裡。

  劉翰在平陽授徒,經常派學生給這十餘戶人家的弟子開蒙,教其讀書認字,雙方互惠互利,怡然自得。

  「明師志向高潔,實令人感慨。」毛修嘆道。

  「你才十二歲,能有什麼感慨?」劉翰笑道:「汝父要從高陽回來了吧?」

  「還得做完今年。」毛修說道:「大王已經下令,於常山、中山、高陽、河間、博陵、章武六郡各置一龍驤府,此為今年緊要之事,怕是回不來。」

  六郡分置獲鹿、陽城、魯口、順安、任邱、平虜六大龍驤府,人員從禁軍中抽調三千六百人,從許昌、充州世兵各抽調一千二百人,從襄城、洛南、宜陽、潁川丁壯中募集一千二百人,總計七千二百。

  部曲則由汴梁役戶及去年抓獲的平城俘虜、譙、沛二國叛亂民眾充任。

  至於為何不多設,一是需要量力而行,安置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其次是沒有充足的部曲了。

  冀州北部這六個郡裡面,常山、中山渺無人煙,博陵人口稍多,其餘三郡也慘遭受水災以及疫情躁,沒多少人了,比白地好不了多少,豪族都數不到幾個,故增置龍驟府聊為實控。

  至此,全國諸州之中,兗州府兵最多,分散在陳留、濮陽、東平、高平四郡,約2.28萬人;

  并州府兵次多,分散在太原、新興、雁門三郡,計1.44萬人;

  司州第三,分散在平陽及洛南地區,約6600人;

  青州第四,濟北郡有兩個龍府2400人;

  豫州襄城、潁川共有一個龍府1200人;

  

  冀州六郡設置府兵後,將超過司州,一躍而排第三,計7200人。

  全國府兵總數五萬餘人,不過裝備、戰力參差不齊。

  最強的洛南府兵向稱精銳,比銀槍軍也絲毫不差,最爛的比農兵強得有限一一但提升空間比農兵大多了。

  府兵設置到現在,差不多也到一個階段性節點了。

  接下來只會小規模零散設一些,一口氣設置五六個龍府的情況不會常見了,這是出於多方面考慮而做出的決定。

  「汝父在高陽做得不錯,招徠亡散,安置流民,遠近稱讚。」劉翰說道:「甚至有不少烏桓、丁零、鮮卑人舉家投奔,汝父一一編戶授田,此為夯實王之根基。做完今年,若不出岔子,明年定能入朝。」

  「不一定。」毛修苦笑道:「家父說,他已在幽州、冀州當過太守,接下來可能要去并州再干幾年。」

  「并州有合適的地方嗎?」劉翰凝眉思索。

  像毛邦這種人,非士族豪強出身,不是什麼地方的太守都能當的。

  當年燕尚未除國,毛邦任內史,彼時是靠他出面打招呼,各項事務才能推行下去,但其實還是有點浮於表面。


  他真正掌握一郡事務,還是去了一河之隔的高陽以後。

  說句難聽的,沒有三年洪水外加一年疫情一一遭災重的地方,疫情特別嚴重,死人尤其多一一他也未必能在高陽幹得多好。

  現在麼,高陽諸縣一盤散沙,全都被編戶齊民了,殘存的幾個豪族也老老實實,配合官府丈量田畝、點計戶口。

  掌握了人和地,再有人幫你做事,才敢說真正號令全郡。

  并州諸地,看樣子沒合適的地方。

  不過他也沒多想,而是就著這個話頭,談起了武學生們。

  「陸榮陸從仙前為中牟令,現在也調走了吧?」他問道。

  「正是。」毛修答道:「他去河內了。郡丞程公未能接任,遠赴北平任太守,河內由陸府君接掌。」

  「程元譚是廣平程氏子弟。」劉翰說道:「他去北平,總能尋著點人脈,卻比陸榮容易多了。河內在匈奴手中之時,幾為牧場,而今民眾多為遷移而來,又有黑軍坐鎮,陸榮乃梁王門生,接掌此地順理成章,亦能大刀闊斧做事。現今有幾個人做到太守了?」

  劉翰問的顯然是武學生了。

  「河內太守陸榮、西河太守田茂以及家父,就此三人。」毛修答道。

  「還有馬邑郡丞、單于府東閣祭酒王輝、大將軍主簿鄭隆、單于府西曹季真以及那個騎督段良的小兒子,叫何名來著,老夫一時想不起來了。"

  「龍驤幕府戶曹段戎。」

  「正是此人。」劉翰笑了笑,道:「梁、許昌、汴梁武學開辦以來,竟有三個太守、四個幕府僚佐。令長有幾人?」

  「聽家父說,應不到三十之數。」毛修說道:「令長以下,人數不詳。

  「成才了這麼多人,委實讓人驚訝。」劉翰搖了搖頭,道:「卻不知真才實學如何。」

  「大王便是要提拔門生,亦得有說得過去的功勞。」毛修說道:「不然連一縣令長都上不去,此七人應都有一郡之能。」

  劉翰不置可否。

  在他看來,那些人或許勉強能治理一縣、一郡之地,但才學還是有所欠缺。

  梁縣武學辦的時間最長,教來教去,無非讀書識字、公文寫作、執籌計算、武藝兵略等等,非正道也,更有些速成的感覺。

  五年就出師,能有多少真本事?人家讀書二十年,還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呢。

  二十年出了七個郡守之才,說實話誇張了,梁王故意提拔的成分很大。

  「你父既然把你送到老夫這邊,就好好學。」劉翰說道:「或許你有許多玩伴入了武學,五年後就去塢堡管事,或至軍中擔任隊主、隊副,但他們才學不足,越往高處走,越感到力不從心,還得回過頭來讀書。你不同,

  一開始就要打好根基,先從練字開始。字不好,吏部考察『書』這一項就過不去。」

  「是。」毛修深施一禮,應道。

  「今年是不是還要開辦新武學?」劉翰來到一塊大青石前,問道。

  毛修連忙上前,仔細擦了擦,回道:「三月就開學了,乃晉陽武學。」

  劉翰坐了下來,嘆道:「武學只能培育縣吏、小校,當不得大用。梁王若有心,還是得辦官學啊。」

  理論上來說,武學就是官學,只不過這是速成班罷了,教的內容也很單一,且更側重於軍伍。

  歷年學生中,從軍的比從政的要多。

  梁國二十郡基層中,武學生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漸漸充斥於縣一級,

  尤其是那些曾經被打成白地或反覆清理過的縣份,無需多硬的背景就能勝任,更是武學生扎堆的地方。

  正如劉翰所說,武學生能力是有缺陷的,短板比較嚴重,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升不上去,最終局限於一縣之內。

  不擅經營家業的,甚至連豪強都不是。

  現在已經出現那種第一代是武學生,到第二代連武學都沒能擠進去,只能在家務農的情況。不過,一個團體大了,混得好的有,混得差的也有,本就很正常。

  不過,最近邵勛招募了一大批十五六歲的武學生子侄,編入寧朔宮侍衛之中,與他的東海老鄉分典防務,甚至有一些進宮中各個部門當雜役的,也算是一條出路了,且用起來也放心,減少被人暗算的可能。

  「老夫四月要去晉陽,你就在這裡好好溫習功課。」劉翰說道:「若有不懂的,自問其他人便是。他們進學已久,當可為你解惑。」

  「是。」毛修應道。

  父親把他送來此處,便是要他拜得名師,好好學習。同時多多接觸同窗,與他們結下情誼,將來都用得上。

  毛氏的籍貫已經落在河南郡,待學成之後,便可回洛陽參與士人聚會,

  請郡中正點評一番,打出名氣。

  朝中高官大將,多與父親有舊,或有機會為其徵辟,先從幕僚做起,再轉任地方。

  河南毛氏走的路,乃傳統詩書傳家的士人路線,與其他人卻不太一樣。

  而這,其實也是得到梁王許可的,原因不得而知。

  其實這樣也不錯,將來能走到哪一步,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