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改變一個人的印象需要多久
「需要?」
趙禎眉頭微皺,仍舊有些不明白。
於是,劉娥進一步解釋道。
「對,需要!」
「中書需要魯宗道這樣的人,宮中也需要中書有魯宗道這樣的人。」
「官家,你太小看王欽若了———·
這話說的似明非明,讓趙禎感到有些霧裡看花。
但劉娥卻並不再多言。
於是,回去的這一路上,趙禎都反覆的在思索劉娥的這一番話。
直到回了崇徽殿,他才慢慢的將出了一個思路。
劉娥說,中書需要魯宗道這樣的人,那麼,為什麼需要?
最簡單的理解,自然就是王欽若說的那樣,為了防止再有丁謂擅權之事出現,需要這麼一個剛正敢言的人。
但是,這顯然不是最重要的緣由,否則,劉娥也不會說,他小看了王欽若。
所以,她這番話的重點,其實在後面,也就是-————-宮中需要!
宮中為什麼需要?
這就要先想想,現下做主的人是誰。
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是劉娥,當然,一定情況下,勉強也可以算上趙禎。
王欽若素以善於揣測上意著稱,結合他之前的所作所為,問題也就漸漸地清晰了起來。
首先,作為一個遠離京城多年的大臣,王欽若當下最急迫的,就是重新獲取劉娥的信任。
他知道自己在朝中的風評不好,所以,選擇舉薦魯宗道,可以在劉娥面前塑造一個好的形象,迅速打破他因多年離京而和劉娥之間,產生的陌生感,這是其除此之外,一個人的性情風格一旦定型,便難大改王欽若必然很清楚,劉娥秉政的觀念,承襲自趙恆的異論相攪,對於中書的調整,必然也會延續這個規則。
所以,他舉薦的這個人,真正需要符合的,其實是劉娥的需求。
由此基礎之上再看,一切就清晰了。
丁謂倒台之後,如今中書當中,馮拯為首相,王欽若為次相,參知政事四人,分別是王曾,呂夷簡,任中正,錢惟演。
那麼,如果暫且不算王欽若的話,那麼,這幾個人之間的勢力格局,又是怎樣的呢?
馮拯和王曾的聯盟早已破裂,二人的關係已趨惡化,這並不是什麼秘密。
呂夷簡由王曾引援入中書,自然是同一陣營。
與此同時,在丁謂倒台的過程當中,王曾也爭取到了任中正的幫助,同時,
也推著任中正得罪了馮拯。
失去了一個大靠山,又得罪了新的首相,任中正想要繼續在中書立足,就只能投靠王曾。
剩下最後一個錢惟演,也在丁謂一案中,和馮拯正面對峙過,再加上,他和王曾素有私交,立場偏向於誰,不言而喻。
也就是說,在如今的中書當中,實際上,是一宰相和四執政相互對立的狀態。
要知道,雖然宰相的品階高於參政,但是,出於制衡的考慮,參政在中書的獨立性很強。
所以事實上,馮拯在這種對峙當中,是處於絕對的劣勢的。
這一點,從這些日子裡,政事堂送來的議事記錄當中,其實已經體現的很明顯了。
尤其是馮拯還未升任首相的時候,王曾甚至敢當面挑戰他的威嚴。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恐怕也是馮拯下定決心,要幫助王欽若復相的最大原因但是,從王欽若的立場上考慮,他和馮拯素來沒有什麼交情,所以,能不能合得來,要打一個問號。
而且,即便是兩宰相對四執政,也未必能占得上風。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打破這種四人聯合的局面。
從江寧到東京,這麼長的時間,王欽若肯定已經了解過,如今中樞兩府的基本格局。
因此,當劉娥說出來,任中正和錢惟演必然要走一個的時候,他必然就已經洞悉到了劉娥的用意。
既然是要打破四人聯合的局面,那麼,任中正走,錢惟演留是最合適的辦法畢竟,錢惟演算是太后一黨,和王曾只是私交,只要宮中稍稍暗示一下,他是能夠在政務上做到不偏不倚的。
這種情況下,如果王欽若引援一個自己人進入中書,那麼,中書的格局就會變成,馮拯一派,王欽若一派,王曾一派,加上一個各不相幫的錢惟演。
各方力量重新平衡,符合劉娥一直以來,異論相攪的原則。
但是,這中間卻有幾個問題,首先是馮拯這邊,不太好交代,畢竟,復相這件事上,他是出了力的,
其次就是,王欽若拜相,本就飽受非議,現在剛一回來,就又拉一個人進中書,說不定也會鬧出新的風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王欽若如果真的這麼做了,那在外人甚至是劉娥眼中,很可能會變成第二個丁謂。
因為——....丁謂之前就是這麼幹的!
所以,不妨退一步海闊天空,讓魯宗道入中書,一是還了馮拯的人情,二是平息朝議,三是避免引得宮中猜忌。
除此之外,還能賣個好給趙禎,畢竟,魯宗道也算是東宮舊臣,他入中書,
對於趙禎來說是好事。
當然,這麼做的缺點就是,王欽若自己的日子可能不會好過,畢竟,魯宗道敢當面給他冷臉,入了中書,這種風格恐怕也不會改變。
但是,反過來想,魯宗道越是這麼針對王欽若,對於劉娥來說,就越是體恤王欽若為了顧全大局而做出的犧牲。
那麼,王欽若的地位就越穩固。
夜色漫漫,想明白了一切的趙禎,長長的吐了一口,走出殿門,看著天上皎潔的明月,心中不由有些感慨。
怪不得劉娥說,他小看了王欽若。
此人,的確和丁謂截然不同,雖然都是媚上,但是,王欽若看的更長遠,也更深入。
所以,他哪怕被貶黜出京,可只要一有機會,仍然立刻就能復起。
也正因於此,在原本的歷史當中,真宗一朝,那麼多諂媚君上,被斥為奸邪的大臣當中,王欽若算是為數不多,得了善終的。
不僅能夠在相位上病逝,而且,死後還得到了久不封授的太師,中書令,子孫後輩皆得蔭封,甚至於就連劉娥,都親自前往致祭。
這般待遇,可稱得上是趙宋開國以來,哀榮最高的大臣了。
原本對這一點,趙禎還十分不理解。
但是現在,親自見過王欽若之後,他總算是切身體會到了,劉娥為什麼這麼看重他了。
一個能夠主動犧牲自己名聲,利益,來成全上位者所想,且打心底里毫無怨言的大臣,哪個上位者會不喜歡呢?
嗯·—·-好像越來越感覺,像他印象當中明清時期的大太監了呢?
看著天上的明月,趙禎的心緒有些複雜。
到了現在,他也有些搞不清楚,有一個王欽若這樣的大臣成為宰相,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