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結束
刑天在被昊天斬首之後,因極度的憤怒和不甘,卻竟然臨場突破,本就大巫極致的肉身,這時候終於沖開了桎梏,開始轉化為祖巫之體。
昊天驚怒,意欲再下殺手,卻不料,就在這時,從三十三天外,猛然探來了一隻大手,疏忽之間,卻讓昊天和刑天都來不及反應。
那大手一撈,將刑天抓入了掌中,然後又遙遙對著洪荒大地常羊山的方向一招,連刑天之頭,也被收入掌中。
那大手悠然收回了三十三天外。而一直等到那大手撤走,昊天這才感覺渾身壓力一松,不再被壓制。
昊天面無表情地站在原地,心中是又驚又怒,又有一種極度的恐懼。
剛才那大手落下之時,卻讓他親身感受到了,何為混元之威,那感覺就好像自己只是一隻小小螞蟻,隨手就能被碾死一樣。
昊天也知道那大手的主人是誰,卻正是三十三天外玄黃天中的玄黃天尊。
不知為何,這位天尊,卻竟然插手他與刑天的戰鬥,把刑天給帶走了。
這讓本來想斬殺了刑天,當著三界眾生的面立下威嚴的昊天,感覺到極為的恥辱。
很顯然,他現在是立威不成,反而還丟了臉面了。
他雖為天帝,乃三界共尊的大天尊,但這大天尊之上,卻還有諸聖。
諸聖比他還要更具有威嚴,這讓他還有什麼臉面可言?
並且,這也讓昊天想起了,當初他剛被鴻鈞定為大天尊的那一天,在紫霄宮之中所發生的事情。
就是這位玄黃天尊帶的頭,讓諸聖幾乎把自己的權力都給架空了。
不過,儘管心中怨恨,但昊天的臉上卻絲毫不表現出來,收了昊天鏡,提了寶劍,回瑤池去了。
……
倉頡造字之後,軒轅又治理了人族數百年,將人族的發展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越發鼎盛,終於功德圓滿,成就人皇道果,也為至人。
乃前往三十三天,入駐火雲宮,與伏羲、神農並列三皇,同享清修。
而軒轅走前,卻將共主之位,傳給了顓頊。顓頊又被稱作是黑帝或者玄帝,在其出生之時,有一條巨大的長虹,從九天之上垂落而下。
顓頊為共主,在位有七百餘年,期間也是為人族做出了許多的貢獻,而其最大的一個貢獻,便是將人族的領地,劃分為了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以及梁州。
而顓頊功德圓滿之後,又將共主之位傳給帝嚳。帝嚳繼承共主之位後,效仿前賢,仁德兼施,克己奉公,深得人族上下的愛戴。
同時,帝嚳以木德稱帝,在位長達千餘年,在他的治理下,人族都安居樂業,締造了一時盛世。
而在帝嚳之後,便到了堯繼承共主之位,堯也有卓絕貢獻,並且還設立了諫言之鼓與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可以直言指出他的過失。
因此,在堯的治理下,百姓們起初也是延續了帝嚳盛世,只是可惜,好景不長,沒有人禍,卻有天災,九州之地,到處災害頻發,而尤其以洪水之災為最。
在當時,「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兇猛,淹沒土地,沖向高山,危害眾生,使民不聊生。
堯連忙聚集群臣,商討計策,先是派出了鯀,前往治水,結果鯀治水九年,毫無作用,反而更增損害。
原來,鯀治水的方法,乃是取用人族世代所供奉的九天息壤,一粒的息壤,就可以化作大量的泥土。
而鯀,就是用這息壤去堵住大水,結果大水越堵,反而蓄積的威勢越猛,當堵無可堵時,洪水爆發,便造成了更加可怕的後果。
堯得知之後,大怒不已,命令將鯀處死在了羽山。而後又商議新的治水人選。
而眾人都推選鯀的兒子禹。
禹,又被叫做大禹,大禹雖為鯀之子,但賢德卻為眾人所推崇,而堯再三思慮之後,便徵召大禹來見,乃問大禹,對自己處死其父,可有怨恨。
大禹答曰:不敢有怨。又問大禹,可能治水。大禹答曰:能。
於是,大禹繼承了父親鯀的事業,前往治水。大禹吸收了父親鯀的經驗教訓。
認為父親的方法,並不完善。堵不如疏,於是,大禹構畫出了一副治水圖,打算將泛濫的洪水,給引入到東海之中。
大禹乃親自率領民眾,開挖深渠,劈開大山,清理河底的淤泥,逐漸地將洪水,一路從九州各處,引向東海。
而期間,為了治水之事業,大禹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堯得知此事,大為讚嘆不已。
而在大禹的治理下,洪水果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堯也終於是功德圓滿,離開了人族,前往三十三天外火雲宮中隱修。
在他走前,又將共主之位禪讓給了舜。舜也有賢能,他在位期間,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等,治理民事,又放逐「四凶」。
並且繼續任命大禹治理洪水,大禹也在這期間,終於完成了治水大業,將滔滔洪水,引入了東海之中。
而因為大禹如此的功績,在舜功德圓滿之後,便又將共主之位禪讓給了大禹。
大禹也是五帝最後的一帝,大禹不僅有治水的功德,而且他還發展生產,建立了人族的第一個國家,稱之為「夏」。
夏國的建立,卻是將本來的禪讓制,改為了世襲制,公天下,也變成了家天下。
在大禹功德圓滿,離開人族時,其帝位卻是由其兒子啟所繼承。
而至此,三皇五帝皆成就,人族作為天地主角的氣運也定,其他種族卻再難與人族爭。
不過沒有外族與爭,人族內部卻反而紛爭不斷。
三十三天外,玄黃天中,這一天,玄黃講完了道,在他台下聽道的只有一個弟子。
卻是孔宣。
孔宣見玄黃講完了道,卻是苦笑道:「老師之道,即便是說給弟子聽,弟子現在也是絲毫聽不懂了。」
原來,玄黃這次講的道,卻是五太之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
起先那太極之道還好說,孔宣雖然也覺得深奧,但還能隱隱明白幾分。
但之後的太素、太始、太初、太易,卻越發深奧,完全不是他所能領悟的了。
玄黃聞言,也搖了搖頭,道:「你的悟性,卻比你大師兄低了一些。」
「你只能聽得懂太極之道,而六耳卻能聽得懂太素之道。」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恰好似五行之道,依次轉化,實則五者為一,並無分別。」
孔宣還是搖了搖頭。
玄黃笑道:「也罷!既然你現在不明白,那以後再說吧!或許等你也證了混元,便就能聽得懂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