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滿唐華彩> 第614章 稅

第614章 稅

2024-10-21 11:07:45 作者: 怪誕的表哥
  第614章 稅

  通濟渠從鄭州出黃河,至盱眙入淮河,乃是大運河上一段重要的水系。

  宋州便是運河上處於寧陵以南的一座都會,安史之亂時,因張巡抵抗住了叛軍,宋州城並未遭到太多的破壞,規模依舊,人口繁稠。

  原本歷史上,杜甫年邁之後故地重遊,觸動了對亡友李白、高適的懷念,寫詩回憶往昔同游宋州的情形,說的是「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可見宋州之興旺。

  今世,大唐並未再現那種「亂離朋友盡,合沓歲月徂」的境地,世間少一首《遣懷》,宋州城更加繁華。

  宋州刺史名叫鄭慈明,出身於滎陽鄭氏。

  他聽聞天子出巡到了宋州境內,原已做好準備到寧陵去迎接,然而這邊才起程,他卻得到消息,御駕已經折返回洛陽了。

  對此,鄭慈明並不意外,當即寫了一封信給現今的河南轉運使李峘。

  送出信之後,他頓時感到一陣困意來襲,遂撫須自語道:「夙興夜寐,忙了幾個通宵,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啊。」

  是夜,通濟渠上依舊千帆過境。

  舟楫聲傳不到城中,大宅內一片寧靜,鄭慈明睡了一個好覺。

  一覺睡到大中午,他睜開眼躺在床上懶得起來,直到心腹管事在外面連著敲了好幾下門。

  「阿郎,出事了。」

  「進來說。」

  鄭慈明氣定神閒地打開了屋門,拿起一張報紙坐回榻上,道:「慢慢說,出了何事?」

  「今早,有個年輕人到運河碼頭邊的轉運使司,說是要交接公文,亮的是戶部的牌符。劉捷就沒多想,讓他到倉曹去了,過了一個時辰,那人還未出來,劉捷再招人一問,對方竟帶了十多個帳房先生查了今年通濟渠經過宋州的各個帳目。」

  「那些帳沒問題,怕什麼。」

  「劉捷想到御駕昨日才走,今日就出了這事,擔心有人針對阿郎,連忙派人來稟報,問是否把人扣下來?」

  

  鄭慈明思忖了一會,緩緩道:「身正不怕影子斜,讓他查,此事就當不知道罷了。」

  話雖這般說,他也看不進手裡的報紙了,早膳也顧不得吃,直接趕到州署衙門,招過屬下們又是一番敲打,說朝廷如今施行新政,督促得又嚴,讓他們務必做好份內之事,不可違法亂紀云云。

  義正辭嚴地說到這裡,有急促的馬蹄聲響起,竟是有人直接策馬到了州署之外。

  鄭慈明暗忖何人這般無禮,接著就看到河南轉運使李峘大步趕了進來。他一愣,連忙上前相迎,道:「李使君如何親自來了?」

  此時他已意識到出了問題了。

  果然,只見李峘皺起了眉,拉過他,低聲問道:「你未見到聖人嗎?」

  「御駕不是已轉回東都了嗎?」鄭慈明錯愕應道。

  李峘臉色更加凝重,道:「儀仗確實返回了,我親自到寧陵接的,但聖人並未在其中,只帶了少部分人繼續南巡了。」

  「什麼?可下官並未見到聖人啊,」

  鄭慈明不敢相信會出這樣的事,他昨日聽聞御駕轉回,便認為這麼大的事不可能搞錯。

  沒想到這個天子如此任性妄為,一點也不體恤臣子。

  須知,迎駕、送駕都是有一整套禮儀流程的,他們這些當官的準備這些流程往往都是極為辛苦,天子既不配合,這些辛苦自然也就白廢了。

  「你未見到聖人?」李峘原本皺著的眉頭皺得更深了,喃喃自語道:「但他會去哪呢?」

  「是啊。」

  鄭慈明也跟著思忖起來,接著,他便想到了中午聽到的那件事。

  躊躇片刻,他道:「使君,有件事……今日有個年輕人,到了宋州的轉運使司查帳……」

  「隨我接駕。」

  李峘十分果斷,聞言轉身便走,大步流星。

  鄭慈明快步跟上,道:「使君放心,運河上的帳經得起查,下官也經得起查。」

  「我當然知道,但眼下朝廷在變法,變法就是變天。」

  這日天色很好,他們匆匆趕到宋州轉運使司衙門,翻身下馬的同時就開始整理衣冠,邁著整齊的小步迅速入內,深呼吸著,準備對天子行禮。


  「下官見過使君、見過刺史!」

  然而,迎出來的卻是轉運判官劉捷,殷勤地拜見了二人。

  李峘直接問道:「聖人呢?」

  「什麼?」

  「今日前來查帳的那個年輕人。」鄭慈明拎起劉捷,追問道:「他在何處?」

  「走了,帶走了一些帳本。」

  李峘一聽,憂慮地問道:「你攔著他沒有?起了衝突?」

  他是深知這些地方官員的秉性的,在地方上被捧慣了,拿腔拿調都是常有的,作威作福的也不在少數。遇到這種被要帳本的事,只怕劉捷得罪了對方。

  「沒有。」劉捷卻很機敏,道:「我原本很是窩火,想教訓那人一頓。但想到御駕昨日就在境內,不敢造次,便先請示了刺史,他果然是聖人派遣來的吧?」

  李峘心想那或許便是聖人本人,問道:「往哪邊去了。」

  「下官派人跟著,往城南去了。」

  「隨我去找。」

  李峘馬不停蹄,出了城,沿著官道走了一陣,見到了劉捷派去的人,一問之下,在前方跟丟了。

  他遂要了地圖查看,選了一條難走的小路繼續往前找,果然,在一個山神廟前見到了一大隊人,看氣勢便知是聖人的隨行人員。

  「竟真在此。」鄭慈明嘆服不已,問道:「使君如何知曉的?」

  李峘沒有得意,臉上的憂慮之色反而更深了,道:「這個村子有一片近年才分出去的官田。」

  「原來如此。」

  鄭慈明說著,忽然想到一事,瞳孔不自覺地縮了一下,似受了驚。

  他意識到,漕運的帳雖然沒問題,但今年裝船繳納送到東都的秋稅以及農戶運到碼頭的糧食都記了帳,還沒與各個縣署的平了。

  他張了張嘴,想吩咐身邊人一兩句話。

  「走吧。」李峘已開口道。

  他們再次整理著衣冠,上前道:「河南轉運使、宋州剌史,求見聖人。」

  遂有一人出來,打量了他們一眼,道:「聖人不在此處,在前方的村子裡。」

  ~~

  李峘、鄭慈明換了一身粗布衣物,走到一個農戶的家門口,已能聽到裡面傳來的對話聲。

  「當然哩,今年的年景好哩,不打仗,河也疏通了,能不豐收嗎?」

  「這麼好的年景,老丈能過個好年了。」有個年輕的聲音問道:「交完了秋糧,餘下多少糧食?」

  「二十五石,小老兒還種了八畝桑田,回頭可織出四匹帛來。」

  「老丈這四口之家,一年二十五石糧,過得很緊啊,算下來也就勉強可以維持吧?」

  「一年到頭有得吃那就不錯哩,總好過往年啊。」

  「老丈種了幾畝田?」

  「三十八畝,種出了五十三石糧哩。」

  聽到這裡,鄭慈明連忙邁步入內,目光看去,只見一個三十多歲年紀,器宇不凡的男子正與一個老農對坐著,在院子裡閒聊。

  一瞬間,他便已確定這人便是當今天子,但還是回頭一瞥李峘以確認一下。

  李峘已經在行禮了。

  「臣……」

  薛白掃視了他們一眼,目光威嚴,同時揮手一搖,意示他們不可道破他的身份。

  李峘想要說出口的話硬生生止住了。

  鄭慈明欲言又止,坐立不安。

  「這倆?」老農站起身來。

  「老丈不必理會他們,是來找我的。」薛白道:「老丈種了五十三石,如何只剩下二十五石。」

  他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劃了幾下,算了起來。

  「三十八畝田,宋州屬於中等土地,田稅為十一之數,每畝須納一斗,老丈最多也就納四石的田稅。」

  老農雖然沒讀過書又不識字,可在這件事上卻還不糊塗,掰著手指頭說起來。

  「郎君有所不知啊,小老兒原本是沒有田的,種的這三十八畝地,那是三年前租的官田,得交兩成的田租咧,八石田租,四石田稅,十二石哩,另外還有三匹帛。」


  薛白看了鄭慈明一眼,若有深意,繼續與那農夫聊天,道:「這田地既然不是你所有,如何還要交田稅,這是重複收稅啊。」

  「郎君這是什麼話?小老兒還能不交稅不成?」

  「這田稅,朝廷是向地主收的,不是向佃戶收的,若是旁的地主把田租出去要多收一成也就罷了,州縣衙門這麼做,豈不是偷吃了一成的田稅?」

  隨著這句話,鄭慈明額頭上已沁出了汗水,開口想要解釋些什麼。

  薛白已向老農問道:「那該是剩四十一石糧,如何只有二十五石?」

  「還有支移錢,十二石糧小老兒可運不到洛陽,得由縣署派人運……」

  「好嘛,朝廷規定腳錢不收了,地方上就換了個好名字。」

  老農聽這年輕人嘲諷官府,有些怯,連忙道:「郎君說話可得小心些。」

  鄭慈明心裡更怯,偏是不知說什麼才好。

  之後便聽這老農掰著手指頭數。

  除了支移,另還有農器錢,這是因為如今才分出去的田畝多,不少農夫都沒有農器。

  這農器朝廷雖然讓各地的冶煉坊鍛造,讓地方官府租借給農戶,但地方上卻以派分這些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為由,另徵收一部分錢。

  此外,和糴依舊是大頭,也就是官府出錢買走農戶的糧食,作為軍糧或賑災之用。

  但薛白仔細一問老農和糴的價格,就搖了搖頭,之後便看著鄭慈明,許久不再說話。

  鄭慈明被看得愈發心慌,終於忍不住跪倒在地,道:「臣請陛下給臣一個解釋的機會!」

  「解釋吧。」

  這場景看得那老農愣了好一會,眨了眨眼,道:「郎君,你可莫為了過癮這般演著玩,要殺頭的哩。」

  薛白笑了笑,與鄭慈明開玩笑道:「聽到了嗎?要殺頭的。」

  鄭慈明大驚失措,又磕了好幾個頭,想要解釋,卻不知從何說起。

  「這些,都是各縣官吏欺上瞞下!臣……臣失察!」

  「失察。」薛白道,「但你的帳做得很漂亮,你的功績也安排得很好,很醒目,朕都看到了。」

  「臣……臣惶恐。」

  「不急,且在這村里住上一夜,明日回宋州再談吧。」

  ~~

  回宋州的一路上,能看到包河流水潺潺,一道道水渠引著河水蜿蜒向各片農田,儼然一幅桃花源的場景。

  繼續向前,通濟渠上船帆往來,繁盛非常,城池也很興盛,道路寬闊整潔,商貿熱鬧。

  不可否認這都是鄭慈明的功績,這些都不容易做到。

  比如,通濟渠因為攜了大量黃河的泥沙,常常需要疏浚,此前安史之亂時河道便堵了,鄭慈明能治理成這樣肯定是費了心思的,包括這些水渠修成也不容易。

  倘若薛白不是微服私訪,而是隨著儀駕由官員們引導而來,看到的全都會是這些功績。

  到了州署,鄭慈明悄悄向人使了個眼色,意思是速去處理各縣署的帳冊。

  然而,他隨著薛白進到大堂,卻又是一愣。

  因為他看到,竟有十餘個帳房先生已然在大堂上對帳。

  「如何?」

  薛白往主位上坐下,道:「諸位可發現了什麼不妥?」

  「回陛下,並無不妥,宋州的賦稅徵稅得當,正是依照朝廷規定每畝一斗的稅額徵收,與田畝數量相符。所徵稅賦,四成上供,三成留州,其餘為公使錢、羨餘,帳目清晰,數額準確……」

  鄭慈明聽著,卻並沒有看到欣慰,而是愈發緊張起來。

  果然,便聽薛白問道:「這些稅額,是從宋州所有的田畝上徵收來的。並不是只有一部分人交,另一部分人沒交。」

  「回陛下,據籍冊所見,正是如此。」

  「寧陵有五百頃良田,全屬於滎陽鄭氏所有,也交了稅?」

  很快堂上就響起了翻書聲。

  但一直過了很久,才有帳房先生答道:「回稟陛下,我等未見寧陵有人據有五百頃良田。」

  薛白又問道:「虞城縣,有個名叫王喜的農戶,繳了幾石田稅。」


  翻頁聲又響起,這次過了大概半刻,便有人答道:「六石三斗的粟,四匹帛,其中有五斗的損耗與支移所費……」

  「下邑縣,潘二狗。」

  「五石二斗。」

  「同村的孟小丙呢?」

  「五石四斗。」

  「可朕親自問了他們,數目並非是這個數目。」

  「這,屬下從帳目里只能看到這些。」

  薛白拍了拍手,道:「帳做得好,把轉運使司的帳與各縣署和糴的帳對一遍,在查宋州所有的官倉。」

  過程中,鄭慈明一直想開口說話,偏是每次都欲言又止。

  最後,他只好給李峘遞去一個求助的眼神。

  「陛下。」李峘道:「臣有事想要稟奏。」

  「好。」

  薛白點點頭,讓他帶來的人繼續查,起身,招李峘隨著他往後堂走去,舉止顯得十分隨意,卻雷厲風行。

  若不雷厲風行,以鄭慈明的能耐,根本不可能讓他這麼快就看出端倪。

  薛白走到州署六曹的院子前,停下腳步,指著一塊石頭上的刻字,道:「字寫得好啊,『公生明』,道理也都懂。」

  「陛下,鄭慈明上任宋州不過兩三年,宋州有再大的問題,並非他能左右。」

  「朕知道。」

  「一州刺史所能做的,不過是催縣裡繳糧,縣吏不過十數人,各家各戶之糧往往多是地方鄉紳代征。」

  「你說的這些,朕都知道。」

  李峴道:「陛下到天下任何一農戶家中詢問,都能問出不妥來。處理一縣一州的官員容易,但再任命一人,恐怕也改變不了。」

  薛白道:「朕之前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個皇帝微服私訪,到了長安近郊一戶百姓家中,詢問那百姓過得如何,對方破口大罵朝廷盤剝無度,那皇帝聽了之後,很是慚愧,下旨免了那家百姓所有的賦稅。因此事,他便被頌為明君了。」

  李峴沉默片刻,道:「明君典垂天下。」

  「朕明白了。」薛白道,「朕這樣私下查你們,不是明君。得要裝裝樣子,只說不做,才是明君。」

  「臣斗膽。」李峴道:「治國在於規矩,陛下以壞了規矩的辦法挑世子的錯處,總能挑到,如此,不能服眾,只會使人心惶惶,皆生怨尤。」

  「你是說,錯的不是宋州的地方官,錯的是朕。」

  李峘因薛白這樣鑽牛角尖而有些無奈。

  他都說得很明白了,鄭慈明的錯誤是天下所有地方官都在犯的錯,而薛白以肆意妄為、打破規矩的方式揪出天下地方官的錯,這並不能服眾。

  在他看來,這是諍言,是忠言逆耳。

  他並不害怕薛白,因為他是大唐的宗室、忠臣,坦坦蕩蕩,問心無愧。

  「臣不敢言陛下有錯,臣唯請陛下體恤天下官員。」

  薛白問道:「討伐史思明之時,你支持朕。親自押著糧食從揚州趕到汴州,為的是立功嗎?」

  李峘道:「臣為的是大唐。」

  「那這次,朕變法為的也是大唐,你為何不支持了?」

  「臣覺得很荒謬。」李峘實話實說,「臣看到陛下一直刻意與百官作對,百官是支持陛下登基的功臣,是為陛下治理大唐的幫手,陛下卻從不體恤他們。朝廷的困境在於中樞收稅愈難了,陛下卻一直在減稅。」

  「你說得不錯,正是因此,朝廷才得變法,向該交稅的人收稅,減輕百姓的負擔。」

  「臣斗膽再問陛下,倘若陛下正站在一根樹枝上,此時需要木材,難道會砍掉腳下的樹枝嗎?」

  薛白仔細打量了李峘幾眼,道:「你是這麼覺得的,因此想方設法地勸朕回東都,是嗎?」

  李峘猶豫了片刻,道:「是。」

  他此前一直有心事沒說,此時才終於開口,道:「臣擔心陛下的安危,請陛下速歸東都。」

  「為何?」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薛白偏還要追問,讓李峘感到有些為難。

  也就是他身為宗室,膽子大,遂乾脆直言道:「陛下一意孤行,新政又過於嚴苛,難免會逼反一些官員,臣恐有人會對陛下不利。」


  「比如,劉展?」

  薛白這問話的語氣顯然不信劉展要反,像是更相信鄭慈明會對他不利。

  或說他更相信一些保守派故意逼反劉展,以阻止他繼續變法,比如眼前的李峘。

  「是。」李峘道:「劉展曾在臣麾下,正是臣收到舉報,便讓李藏用暗中調查他,得知他有謀反之意。因此,臣特意從鄭州趕至宋州,勸陛下東歸,懇求陛下信臣,臣絕非為包庇鄭慈明而來。」

  照他的說法,他收到舉報、查到劉展要謀反,一方面告訴顏真卿,讓顏真卿上表勸回天子,另一方面也寫信給各州官員,讓他們阻攔天子繼續南下,同時,他自己也趕過來相勸。

  只不過他此前的表現太過著急,加上宋州的賦稅被查出問題。看在薛白眼裡,倒顯得李峘是個大貪官,跑來是為了遮掩罪跡一般。

  這天傍晚,禁軍追到了鄭慈明派去送信的使者,拿到了鄭慈明寫給李峘的信。

  薛白拆開看了,信上所述,卻是給李峘回信,說天子並未南下,請李峘放心,後面則是讚頌了李峘的忠肝赤膽。

  這般看來,李峘說的都是發自肺腑。

  次日再奏對,他依舊是這個態度。

  「臣懇請陛下回京,社稷安定,在於尊卑秩序,絕非微服私訪啊。」

  薛白卻像是沒聽到一般,反而問了個題外話,道:「你說,宋州的稅賦出了問題,罪不在鄭慈明,這是天下官員皆會犯的錯。那你再判斷一下,鄭慈明是否有貪墨重稅、侵占田地?」

  「臣了解他,他出身名門,品性高潔。御下不嚴,或有縱容包庇之舉,絕無貪墨侵占之行。」李峘道:「宋州的稅賦,不過是陳年積弊,難以解決罷了。」

  在李峘看來,薛白強迫地方官只靠新法就實現稅賦均衡,完全是強人所難。

  「那好。」薛白道:「那便打個賭,倘若果真如你所言,朕便立即起駕東都。但若是朕拿到鄭慈明貪墨的證據,你便隨朕見一見劉展吧。」

  「臣遵旨。」

  李峘行了禮,還未直起身,卻已有人捧了一個帶血的匣子進來,雙手遞在薛白面前……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