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東方船說> 第1章 另闢蹊徑

第1章 另闢蹊徑

2024-11-22 18:01:35 作者: 春筍
  1999年秋日午後,滬東華中造船廠的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工作著。陽光灑落在寬闊的廠區,映照著工人們汗流浹背的身影。

  機器的轟鳴聲、鐵錘的敲擊聲和工人們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勞動的交響樂。

  此時,林瑞華正站在辦公室的窗前,凝視著外面繁忙的工作場景,心中卻想著即將召開的會議。

  1949年春天出生的林瑞華,是新中國同齡人,已在滬東華中造船廠一把手的崗位上穩坐五年。

  與剛上任時的青澀相比,他的臉龐早已被歲月雕刻成一幅線條分明的畫卷,每一道皺紋都在訴說著他的奮鬥與堅韌。

  他依舊保持著一頭利落的平頭,目光炯炯有神,身材挺拔如松。

  若是從背後望去,恐怕會誤以為是一位朝氣蓬勃的小伙子。

  每當他步入那座莊嚴的辦公樓,總會習慣性地披上一襲淺灰色的工作服,左胸口上面的位置赫然印著「滬東華中」的字樣,見證著他與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各位同仁,今日我們聚集於此,共商工廠未來的發展大計。

  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將我們的發展重心轉向高端產品研發,特別是天然氣運輸船的建造。

  我知道,這個話題對我們大家來說或許有些新鮮,但我還是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林瑞華並非那種喜歡獨斷專行的管理者。

  每當面臨重大決策,他總會與團隊成員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

  他深知,真正的智慧並非源於個人,而是團隊的集體智慧。

  他的話音剛落,會場一片寂靜。

  他微微一笑,目光轉向姜瀚海,希望他能率先打破這沉默的局面。

  姜瀚海在滬東華中造船廠擔任副廠長的職務,今年四十歲。

  他的鼻樑高峻,嘴巴緊閉,讓人不敢輕易窺探。

  雖然年齡上比林瑞華小十歲,典型的地中海髮型讓他在相貌上比林瑞華還要年長几分。

  私下裡,大家都習慣性地稱他為「姜老」。

  

  「姜副廠長,你是我們廠的資深專家,對於行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不知對於天然氣運輸船的研發你有何高見?」

  「廠長,我……」

  姜瀚海的話突然停頓,顯得有些猶豫。

  他了解自己的性格,這些年來因為過於直率,已經得罪了不少人。

  「有什麼想法,你就直說,我就是想聽聽大家的真實意見。」

  林瑞華鼓勵他,語氣中透露出一種謙遜。

  姜瀚海深吸了一口氣,終於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廠長,散貨輪和油輪的訂單都排到了後年,實際上,我們的生產能力還達不到這個水平,更不要說建造天然氣運輸船。」

  林瑞華聽後,淡淡地笑了笑:「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解決,如果必要的話,可以考慮擴大場地和生產規模。」

  他的這個策略,如同一團火,瞬間點燃了姜瀚海內心的熱情,也讓他那直言不諱的性子再次顯露無遺。

  「對,我知道。如果我們真的打算投入建造天然氣運輸船,那現有的生產任務如何完成?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們廠區生產區域固定,哪裡還有足夠的空間擴建生產。」

  林瑞華看著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關於擴建的問題,我已經有了詳細的規劃。

  你只需要專心負責生產,確保所有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

  這些後勤和規劃的問題,由我負責。」

  ……

  姜瀚海每說一句話,都會得到林瑞華的回應。

  在這空曠的會議室中,他們的對話像沉重的鼓點,迴蕩在每個人的心頭。

  眼見討論陷入僵局,姜瀚海只好閉口不談,他的眼中閃爍著對建造天然氣運輸船的疑慮與不滿。

  林瑞華站在會議桌前,他的目光在每個人臉上掃過,尋找著可能的靈感和突破。

  他深吸一口氣,試圖打破這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補充道:「大家都談一下,有什麼好的想法、建議,都可以說一下。」


  一個個副廠長坐在座位上,面孔嚴肅,目光深邃。

  他們有的沉默地注視著前方,有的低頭沉思,似乎在權衡著什麼。

  他們的眼神交匯處,有種無聲的交流在進行,始終沒有人打破這個僵持的局面。

  林瑞華知道,了解反對的聲音,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他靜靜等待著,希望能從張凌峰副廠長的口中,聽到一些能讓他豁然開朗的見解。

  「張副廠長,您有什麼高見?」

  林瑞華將問題拋給張凌峰時,他心中雖已有被反駁的準備,卻仍想聽聽這位經驗豐富的副廠長如何看待自己的方案。

  張凌峰,一個四十五歲的中年男人,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

  畢業後,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滬東華中造船廠,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逐漸攀升至主管技術工作的副廠長職位。

  在工廠的管理層中,張凌峰是資歷最深厚的一位。

  他的智慧、勤奮和執著贏得了同事們的敬佩和尊重。

  他不僅是大家眼中的佼佼者,更是被普遍看好有望成為滬東華中造船廠未來的掌舵人。

  「天然氣運輸船,那是一種與我們目前所建造的船隻截然不同的存在,它的建造要求如同高峰般峻峭,難度如同深淵般莫測。

  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種對我們工廠能力的全方位考驗。

  當然,這樣的挑戰並非不能克服。

  將其定位為工廠未來的發展方向,無疑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決策。

  要將這個決策變為現實,我們還需要走過一段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道路。

  這不僅僅需要技術的突破,更需要團隊的協作、資金的投入和市場的認可。」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