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裁撤冗官的消息擴散,無數官員紛紛忙碌起來,一時間所有重臣的門庭都變得熱鬧起來。
大虞朝建立初期,文武加在一起也不過兩萬多人。
發展到現在,光文官數量就超過了五萬,加上武將直接突破十萬大關。
因為增加衙門數量,或者是部門工作量增加,增設的崗位大約有一萬多個。
這部分官員的增加,屬於皇權不斷強化的結果。
理論狀態下,大虞朝只需要四萬名官員,就可以很好的保證機構運轉。
對比現有的官員數量,人員臃腫程度可想而知。
聽到朝廷要裁員,閒散部門的官員,就沒幾個不慌的。
一年半載不去一次衙門,都不影響部門的運轉。
如果他們都不算官,那麼天下就沒有官。
站在大局的角度考慮,只要不裁撤到自己頭上,大家都是支持的。
內閣的計劃很好,到了具體執行過程中,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大虞終歸是一個人情社會,京師官員第一時間收到消息,提前就進行了活動。
到處都是托人情的,除了勸退了幾十名年邁的官員致仕外。
內閣定下的裁員計劃,在京中剛剛開始實施,就受到了阻礙。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朝廷要裁撤的是官,只要讓自己變得不是官就行了。
找上司溝通一下,在衙門內部細化一下職權。
讓閒著的眾人,也有一份事情做,那麼冗官問題就不復存在。
把流程搞得複雜一點兒,冷衙門也可以每天都忙碌起來。
真正幹活的還是那些人,增加出來的業務量,主要是負責在旁邊挑刺。
為了保住官位,那些平常不去衙門的官員,也過上了每天早出晚歸的生活。
一時間京中大小衙門都忙碌起來,管是不是瞎忙活,反正衙門中確實找不到閒人。
看上去是一片生機勃勃,唯獨苦了那幫幹活的官員。
多了一群祖宗在旁邊指手畫腳,本就不高的工作效率,變得越發拉跨。
京中裁員受阻,但內閣分派的任務,吏部還是要完成。
大虞朝有一百六十多個府、兩百多個州、一千多個縣,這些州府縣每家裁減一名官員,內閣的任務就超額完成了。
不過理論終歸只是理論,得罪人的活兒,根本就沒人願意去干。
沒人想站在官僚集團的對立面,集體承擔責任,就相當於誰都不承擔責任。
揚州府。
沸沸揚揚的裁撤冗官事件,從中央蔓延到了地方,揚州也受到影響。
作為被戰火洗禮的州府,揚州倒是不存在冗官問題,但架不住申請調過來的官員數量大增。
所有人都知道,內閣燒起的這把火,肯定會有人倒霉。
顧不上繼續混吃等死,有門路的官員紛紛謀求實缺,以避免自己淪為倒霉蛋。
缺額嚴重的揚州府,第一時間被補滿了人員。
府衙是如此,揚州營也沒能例外。
一般情況下,揚州營這種新組建的營頭,不確定性太高。
加上一個強勢的主官,大家都知道沒有油水可撈,感興趣的軍官很少。
除了少數和他關係不錯的五城兵馬司舊部,選擇留下來發展之外,大部分軍官都處於缺額狀態。
李牧一直沒有向朝廷申請補充缺額軍官,就是想利用時間差,儘可能多的培養親信。
可惜計劃沒有變化快,軍中人事任命,也要遵守規則。
一步登天那是極少數,更多的都是按部就班,從底層一步一步向上爬。
哪怕有平亂的功勞,手下那幫親信也只是被安插到了小旗、總旗的位置原本他還計劃著等過上一兩年,就把其中的可造之材提拔為試百戶,然後代理百戶之職處理軍務。
再往上進入到中層軍官序列,朝廷對人事任命管理,就變得嚴格起來。
作為參將李牧也只有推薦權,還需要兵部或者是大都督府的審批。
到了百戶之後,幾乎就是普通人的天花板。
想要繼續向上走,要麼出身顯貴,要麼去戰場上博取軍功。
先登、斬將、陷陣、奪旗,總要獲得一個才行。
突如其來的變故,一下子補滿了軍中空缺,讓李牧的苦心謀劃直接破滅。
多了一群能力未知的將領,會對揚州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誰也說不清楚。
不滿意也沒用,揚州營是朝廷的軍隊,不是他個人的軍隊。
「蘭先生,朝廷朝廷一下子安插這麼多人過來,怕是會影響指揮啊!」
李牧隱晦的暗示道。
一般來說,這種搞人的活兒,都是狗頭軍師負責干。
作為一名主師,親自下場排擠下屬,顯得太過小家子氣。
「大人,此時不宜妄動。
能夠在現在這種時候調過來的,多半都是有些人脈關係的。
沒準要不了多久,就會有人向您打招呼。
冒然出手將人擠走,很容易得罪他們後面的人,不如觀望一二,
喜歡混日子的,那就讓他們繼續混看,安排人代替他們處理軍務即可,
有理想抱負的,姑且先行用看。
有能力的重用,沒能力的慎用。
糧餉都在您手中掌握著,士卒也是您一手招募訓練的,幾個外來戶翻不起大浪。
看得順眼就留下多用幾年,看著不爽等過上兩三年,就推薦他們升遷離開。
既不會得罪人,也不影響您掌控軍隊。」
蘭林傑委婉的勸說道。
搞人他真心不擅長,尤其是排擠一群朝廷命官,更是充滿了風險。
軍中同樣有法度約束,在人家沒有犯下大錯的情況下,主帥也無法憑白無故處理一名將領。
本質上朝廷從外面調將領過來,就有權力制衡的意思。
「罷了,先這麼辦吧!」
李牧無奈的說道。
魔下人才匱乏,沒有能夠挑大樑的。
稍微能看的,也就這位師爺。
不過蘭師爺主要才幹在處理內政上,出謀劃策並不擅長。
自己培養的那幫嫡系,全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大老粗。
讓他們打架砍人馬馬虎虎,出謀劃策就不用為難人了。
在未來一年內,能把常用漢字學全,那都算是上進心強的。
真正的頂尖人才,要麼在官場上,要麼在進入官場的路上。
李牧試圖進行過招募,最後尷尬的發現,前來應聘的都是落魄書生。
受時代的影響,越是底層的讀書人,受四書五經毒害越嚴重。
思想都被關在了籠子裡,看問題的眼光非常局限。
除非能夠打破這種認知,否則就算天資再高,成長空間也非常有限。
幾十年的固有認知,明顯不是三言兩語能夠打破的,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亂世出人才,最大的原因就是傳統秩序崩潰,大家的固有認知被打破,
釋放了被統治集團束縛的思想。
小插曲結束,李牧再次把精力投入到軍隊訓練中。
他已經想清楚了,新到任的軍官聽話也就罷了,若是不安分那就進行「重點培養」。
按照最嚴苛的標準訓練,他就不信那些養尊處優的傢伙,能夠受得了折騰。
小蒼山之上。
今天是收穫的好日子,經過多道工序處理之後,第一批銅正式冶煉完成望著眼前的銅錠,李牧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冶銅技術誕生了上千年,到了大虞朝工藝已經相對成熟。
銅被冶煉出來,下一步只需加工成銅錢,就算整套流程走完。
雖然朝廷明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銅錢,但這些法令早就名存實亡。
發展到了現在,鑄造銅錢的主力已經不是官府,而是各地的士大夫。
私錢泛濫,引發了劣幣驅良幣。
導致朝廷鑄市收入大減,官辦的鑄市衙門甚至出現了虧損。
為了彌補虧空,朝廷鑄造的官錢質量,也跟看質量下降。
惡性循環之下,讓大虞朝的鑄幣業,亂成了一鍋粥。
一切都是利益惹出來的禍,銅錢鑄造技術太過簡單,利潤又太過豐厚。
相比直接賣銅,鑄造成錢幣之後,純收益最少增加百分之五十。
「這座銅礦,每月大概能夠生產多少斤銅?」
李牧關心的問道。
「回大人的話,按照目前的進度,每月大概能夠治煉出五千斤銅。
後續如果擴大採礦規模,產量還能夠擴大一些。」
聽了工匠的回答,李牧當場就傻眼了。
雖然心裡有預期,知道銅的產量低,但沒有想到會這麼低。
月產量五千斤,不是五千噸,他都懷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出了毛病。
按照大虞朝的官方制錢規制,一斤銅能夠生產一百六十文銅錢,鑄造市面上的私錢大約能生產兩百枚。
五千斤銅不過生產八十萬到一百萬枚銅錢,約合白銀八百到一千兩。
如果是利潤的話,李牧也就認了。
問題這僅僅只是產值,刨除生產成本之後,純利潤大概也就五六百兩。
暴利是暴利,唯獨這個產能太過感人。
指望靠銅礦一朝爆富,明顯是指望不上。
「做的不錯,爭取再接再厲把產能提高上去。
工匠每人領取一兩賞銀,老師傅領取二兩。
往後大家的待遇,除了基礎月俸外,還有額外的產能獎。
產能每增加一倍,大家的收入增加百分二十。」
李牧隨即畫起了小餅。
目前的暴利,那是建立在人工免費的前提下。
如果計算上人工成本,礦山的收益就大幅度縮水。
收益低,待遇自然不可能太好。
當然,更多還是現在的產能基數太低,增長空間著實太大。
別說是產能翻倍,就算是產能增長十倍、百倍,那都是大有可能的。
若不是大虞朝缺銅,這種小規模的開採,根本沒有競爭力。
「多謝大人賞賜!」
老者急忙即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