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晚明風華> 第73章 贊府

第73章 贊府

2024-10-11 18:52:38 作者: 戈昔
  這中年男子頭戴網巾,手持書卷,儀態閒雅,飄逸的鬍鬚又黑又亮,眉目疏朗,風度翩翩。

  一幅標準晚明士大夫的打扮,賣相十分要得。

  朱寅和寧採薇不知這位帥叔的來歷,只能一起行禮。

  朱寅叉手作揖:「小子見過長者,這廂有禮了。」

  朱寅能看出,此人不像是來縣衙辦事的,觀其神情氣質,應是縣衙官員。

  他在這縣衙重地,居然不穿官府公服,而是穿著燕居閒服,可見級別不低。

  最起碼,也是典史、教諭級別的「大佬」。

  寧採薇也雙手虛握,一上一下的放在腹部,微微屈膝,像模像樣的道個萬福。

  「奴家見過長者。長者萬福。」

  那中年男子意態閒適的輕撩下擺,在傍邊的石凳上坐下,一雙炯然的眼眸在兩個孩子身上掃了一眼,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

  「隨你們家大人來的?你家大人是誰?認得老夫麼?」

  他能看出,朱寅和寧採薇雖然衣飾普通,卻又像是大家子女,不似一般人家。

  可是這女郎沒有裹腳,明顯就是一雙天足,卻又和鄉野陋婦、賤籍粗女一般了。

  可惜。

  但這兩個孩子宛若金童玉女,很是討人喜歡。他一見之下,就心生好感。

  反正午後無聊,秋光靜好,和稚子閒話幾句,也有一番童趣吧。

  朱寅老實回話道:「我們是自己來的,大人不在南京。小子不知長者尊號,不敢請教長者台甫。」

  這是很禮貌也很得體的回答。

  他不想知道對方的姓名來歷。因為此人多半是官員,一旦知道官職,就要下跪。

  他不想跪。乾脆不問。

  明朝「非大儀等事無須跪拜」,的確是太祖皇帝的規定。

  明初遵守的很好。哪怕平頭百姓見到一品大員,也只是道邊避讓,行揖禮而已。

  

  那時,只要不是重大禮儀、過堂審案等場合,臣不跪君,下不跪上,民不跪官。

  可這是老黃曆了。

  弘治之後,制度大壞。

  對官員有利的,就是洪武祖制,斷不可改。對他們不利的,就要大改特改,置若罔聞。

  祖制是鐵打還是泥涅的,就看他們喜不喜歡。

  從嘉靖時起,跪拜之風開始蔓延。不但大臣動不動跪皇帝,下官也動不動跪上官。

  甚至武將跪文官。

  至於平民百姓,更是見官必跪。不但沒了明初見宰相不跪的權利,對底層官員也要下跪。

  不跪的祖制反而成了非禮。跪,反倒成了制度。

  到了清朝,跪拜禮更是被「發揚光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皇帝,誰都缺鈣。

  眼下,若是知道對方是官員,朱寅必須要跪。

  除非他有功名在身,或者是勛貴宗室。

  誰知那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平易近人的撫須道:「小兒倒是老成。老夫江寧右丞,姓莊。」

  偏偏報出官職字號。

  也不知道是不是看穿了朱寅的心思,有意為之。

  「原來是贊府莊老爺!」朱寅心中十分鬱悶,卻只能硬著頭皮跪下,下拜稽首道:「孩兒朱寅,見過贊府老爺!」

  時人尊稱縣丞為贊府。

  算了,現在自己才九歲。對方快四十了吧?就當是跪長輩拜年。

  寧採薇萬般無奈,卻也只能跟著朱寅下跪道:「孩兒見過贊府老爺。」

  孩兒,是晚明時期百姓對官員、小官對高官的一種自稱,和「小的」、「小人」意思類似。

  自稱孩兒,稱對方老爺,肯定錯不了。

  既然到了古代,就要適應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我行我素、格格不入。

  莊縣丞眼見兩人跪下,手中書卷一抬,「起來吧,站著說話便是。」

  「謹遵台命。」朱寅隨即起身,清稚的小臉上又露出人畜無害的燦爛笑容。

  看上去既聰明懂事,又不失孩子的童真之氣。


  寧採薇此時也像個優雅知禮的小淑女,青澀而乖巧。

  莊縣丞又道:

  「小妮子,你方才為何說知縣大人?這是哪個地方的說道?」

  寧採薇腦子轉的很快,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的回答:

  「回老爺的話,孩兒原以為,知縣老爺是百姓的父母,父母就是大人,可不就是知縣大人麼?」

  莊縣丞呵呵一笑,「如此說來,還真有三分道理,也不是笑談了。」

  國朝百姓稱知縣為父母,稱知府為祖父,稱布政使為曾祖父,早就成為習慣。

  以此,會巴結的知縣在知府面前自稱孩兒,善諂媚的知府在布政使面前自稱孩兒。

  那麼這小姑娘稱呼知縣大人,似乎也是理所應當啊。

  莊縣丞隨便說了兩句,想起自己膝下無子,頓時興致寥寥的揮揮手道:「好了小友,你們去吧。」

  然後就再也不理兩人,而是在秋陽下看起書來。

  偷得浮生半日閒啊。

  朱寅原以為這位會問一些問題,然後自己表現極佳,展現神童之姿,讓對方暗嘆「生子當如朱稚虎」。

  自己就能順杆子爬了。

  只要獲得這個七品實權領導的賞識,就能在江寧縣狐假虎威,很多事就方便的多。

  然而讓這個特務大感意外的是,莊縣丞興之所至的說了幾句話,就興之所去的只顧看書。

  不是叫我小友的嗎?

  這就結束了?

  是我不可愛嗎?

  你好奇怪啊。

  朱寅感到自己白跪了,鬱悶之下只能行了禮,告辭離開。

  倒退著走出去五步,又轉身走了五步,滿含期待的回頭一看,卻見那縣丞老爺還在老神在在的低頭看書。

  姿勢都沒動。

  完全沒有叫住自己的意思。

  寧採薇也有點鬱悶。這算什麼事?初來乍到,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實權領導,就這麼擦肩而過。

  兩人忽然都知道為何了。

  因為他們沒有顯赫的家世。就算是「金童玉女」,人家堂堂一個京縣三把手,憑什麼在意他們?

  真是自作多情。

  大人物們,都是很忙的。

  朱寅走到儀門邊,一個站在廊下帖告示的書手問道:

  「小兄弟,贊府老爺和你們說的甚麼?」

  他純粹是好奇。

  朱寅搖搖頭道:「沒說什麼,就是考較了我一番,誇了我幾句,受寵若驚。」

  那書手聽到縣丞老爺誇讚朱寅,不禁對這個男童有點肅然起敬了。

  「真的?嘖嘖,小兄弟不到十歲吧?就和贊府老爺有說有笑,還得了誇讚,好生令人羨慕啊。」

  朱寅摸摸頭上的角髻,笑容天真的說道:

  「我也沒想到,縣丞老爺這麼平易近人,就像家中長輩一樣和藹可親。他還問了我的姓名和住址。」

  書手聽到這裡,神色居然有一點恭敬了,笑容都陪著小心。

  「小兄弟聰明伶俐,人見人愛,莫不是右贊府要抬舉你?」

  朱寅搖搖頭,「啊?可我都不知道贊府老爺的尊姓大名呢,老兄可以說說麼?」

  那書手正有一番傾訴之心。朱寅一問,他也就毫不隱瞞,將自己知道的領導信息,和盤托出。

  反正也不是什麼秘密。

  朱寅和對方聊了一會,相關情報就打聽了個大概。

  江寧縣有左右兩個縣丞,左縣丞叫韓參元,右縣丞叫莊廷諫。

  兩人都是舉人出身,也算科舉正途官。國朝以左為尊,所以左丞韓參元僅次於知縣,屬於二把手。

  這莊廷諫是右縣丞,位次在左縣丞之下,屬於三把手。

  也就是常務副!

  真就是大佬了,實打實的正縣級實權領導!

  江寧縣是京縣。知縣是正六品,縣丞是正七品,和普通知縣平級。

  而且,莊廷諫出身常州望族,據說還是唐順之的孫女婿。唐順之雖然去世二十多年,可唐家的影響力仍然不小。


  朱寅記得,唐順之有個孫子,是萬曆十七年的進士。

  那麼這位莊縣丞,後年會有個進士舅子。

  若是能攀附這個關係,給對方留個好印象,眼下就是個機會。

  總不能白跪吧?男孩膝下有黃金,女孩膝下有白銀。

  朱寅心中思忖著如何接近莊縣丞,一邊慢慢踱出縣衙。

  剛到了外衙,就看到兩個男子被一群快班衙兵押解出來。

  這群快手殺氣騰騰的將兩個囚犯押到獄神廟中,祭告獄神。

  「是斬立決,要殺頭了。」附近的皂隸說道,「萬曆十三年以來,這還是江寧縣第一起斬立決的死囚犯,不赦之罪。」

  斬立決?朱寅心中一動,問道:「敢問牌翁,那兩人犯了何罪,要斬立決呢?」

  那皂隸冷笑:「犯了何罪?通倭通洋,盜竊宮中圖書,那可是永樂爺修的大典,幾乎都藏在北京,南京宮中只藏了一點,如今也沒了。」

  「據說,南京宮中藏的那點雖然不多,卻是很緊要的一點。」

  「這案子早就審結定讞,刑部、錦衣衛、大理寺都過了一遍,但主辦還是江寧縣。」

  說到這裡,他露出一個詭異的笑容。

  朱寅立刻就看明白了。為何這麼大的案子,最後還是江寧縣主辦。

  因為刑部、大理寺等高級衙門,都不願意沾手,就塞給了江寧縣。

  這說明什麼?說明雖然人抓到了,但案子一直沒破,東西一直沒找回來。

  為了推卸責任,乾脆讓江寧縣主辦。

  通倭通洋,到南京故宮盜竊圖書。這被盜之物,不會是永樂大典的一部分吧?

  史料記載,《永樂大典》全部運到北京了。正副本、嘉靖抄錄本,三套都在北京。

  難道,南京故宮仍然藏了一部分,並沒有北運?

  後世有個說法,就是西方文藝復興的成就,是盜竊了《永樂大典》中的科技成果。

  說是南京故宮其實也有《永樂大典》,只是被西方人一點一點的偷完了。

  朱寅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他不敢說這種猜測一定錯,卻更難以相信。

  在他看來,就算《永樂大典》和文藝復興有關係,頂多也只是啟發借鑑作用,絕非西方近代科技的淵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永樂大典》非同小可。

  只是,明朝對《永樂大典》的態度是束之高閣,放在宮中落灰、失火。

  並沒有利用《永樂大典》中的科技部分。科技部分處於被封禁的狀態,無人研究,也無人關心。

  最後明朝君臣自己,也不知科技部分是什麼內容。

  朱寅站在原地駐足看了一會兒,兩個犯人又從獄神廟中被押解出來。

  他們渾身沒有一塊好肉,腿也斷了,完全是被人架著。

  兩雙麻木的眼神看了眾人一眼,十分瘮人。

  那皂隸道:「說是斬立決,縣尊老爺還需最後定讞,犯人還要帶到三法司走個過場。」

  「都察院的海大老爺,如今又抱病去了江浦,幾日之內都回不來,這個過場還要走好幾天,起碼要等到海大老爺回來,才能斬立決。」

  海瑞去江浦了,幾天都回不來?朱寅不禁一愣。

  那要找到海瑞,還要等好幾天啊。

  朱寅點點頭,「謝過牌翁解惑了,小子受教。」

  自漢朝以來,都以秋氣肅殺合乎天道,定秋後處決犯人。

  賞以春夏,罰以秋冬。

  大明律,斬刑分為斬監候和斬立決。大多數斬刑都是斬監候。

  斬監候很嚴謹,要經過秋審、朝審、朱勾、復刑復奏等程序。

  而且,在來年秋分之後、立春之前處決。

  是為秋決。

  所謂的秋後問斬,就是斬監候了。斬監候還有一點希望能活下來。

  斬立決就不同了。

  斬立決雖然也有程序要走,但程序簡單的多,往往不會等到秋分之後,快則數日,慢則數月就人頭落地。

  朱寅跟著眾人出了縣衙大門,卻見附近圍了很多人群,都是看犯人的。


  兩個犯人即將被帶上囚車時,忽然神色有點激動,大聲說了兩句話。

  朱寅和寧採薇聽到這兩句話,都是神色一怔。

  怎麼有點像是西班牙語?但朱寅聽不懂西班牙語。

  可是他的目光已經在人群中搜索,這是特工的本能。

  寧採薇懂西班牙語,她小聲對朱寅說道:

  「這兩人剛才喊得的是西班牙語,和後世西語有點不同,我不太肯定語義,意思可能是……」

  朱寅一邊聽寧採薇翻譯,一邊觀察周圍的人群,很快就發現有個男子對這兩句西班牙語有反應。

  那人可能聽的懂。

  不懂的人群,當然以為是瘋言瘋語。

  朱寅在留意這個人之後,發現他的眼神和兩個犯人好像有交流。

  接著,這個人很快就進入對面的一家瓷器店。他的衣著打扮,和瓷器店的人一樣。

  似乎是瓷器店的店主。

  那人進入瓷器店不久,店就打烊關門,他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朱寅收回目光,結合寧採薇剛才的話,心中有了一些眉目。

  他回頭看向縣衙,卻見不知何時,莊縣丞正站在縣衙門口,目光有點幽邃,不知道在想什麼。

  周圍的皂隸,都是神色恭敬的站在一邊。

  「嗯?」他的目光掃到朱寅,「稚兒還沒有走?」

  朱寅迎著他探究的目光,稍作猶豫,就蹀躞著步子上前。

  叉手小聲道:「回贊府老爺,孩兒剛才發現一件事,可能是個線索,或許對這案子有點用。」

  海瑞未必能治好,沈一貫未必願意收他為徒。

  縣官不如現管。要想在人生地不熟的江寧縣站穩腳跟,打開局面,官場上就要有掌握實權的靠山撐腰。

  靠山,很多時候是自己爭取到的。

  這個出身江南大族的莊縣丞,就很合適。

  莊縣丞有點驚愕了,「你?你找到線索了?」

  朱寅垂著眼帘,「孩兒不知道,也許知道一點。」

  莊縣丞似笑非笑的看著朱寅,點頭道:「你隨老夫進來。」

  「是。」朱寅亦步亦趨的跟著進去。

  朱寅終於又回到縣衙公堂之前。

  莊廷諫沒有直接問線索的事,而是問道:

  「朱寅啊,你幾歲了?可有讀書?」

  朱寅回答:「回贊府老爺,孩兒九歲。三歲開蒙識字,已經讀書六年。」

  「哦?」莊廷諫點點頭,「難怪清氣靈動,年幼老成,原來已經開蒙六年,可謂早慧。」

  一般孩子五歲開蒙。三歲就能開蒙,那必然聰明。

  他膝下六女而無一男,見朱寅粉妝玉琢、聰明早慧,不禁有點羨慕,笑指身後的縣衙公堂,考較道:

  「稚子既雲三歲開蒙,習書六載,想必讀過《千家詩》,那便以這公堂為題,詠一首五言如何啊?」

  他這種考較,其實就是看看朱寅的成色,是不是真的早慧聰敏。

  然後,再決定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朱寅,以及朱寅提供的線索。

  「是。」朱寅叉手,「長者考較,萬不敢辭。且容孩兒思索片刻。」

  「哈哈。」多女無子的右丞笑了,「給你半刻鐘。看看你是否有神童之姿。」

  朱寅根本沒有用半刻鐘,就開口吟道:

  懸魚對獬豸,

  坐北朝南開。

  高堂懸明鏡,

  清風過月台。

  甘棠遺愛重,

  蘇章二天裁。

  暗室心自牧,

  一壺冰玉白。

  PS:五千字大章節,雖晚必到!晚安!漏看昨天被封章節的書友,還請回頭看看,不然劇情接不上。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