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170章 大益聯盟恭迎王師

第170章 大益聯盟恭迎王師

2024-11-21 10:39:06 作者: 明巧
  在成功覆滅了康居國之後,張郃統帥的華朝北方軍區精銳之師繼續向西方推進,其鋒芒直指裏海之濱的大益國。

  實際上,大益國是由帕尼、鮮提、畢蘇里三大部落聯盟融合而成的獨特國度,東部與已覆滅的康居國及驩潛國接壤,南部則與大月氏、帕提亞等毗鄰,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

  大月氏覆滅後,其附屬國驩潛國迅速而明智地選擇了向華朝歸順,併入了華朝的版圖。這不僅使得華朝的疆域大幅擴展,與大益國之間也形成了漫長且緊密相連的邊界,更讓兩國人民的生活軌跡開始交織。

  大月氏與驩潛的百姓,在華朝的治理下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安定,他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社會風貌煥然一新。這一點,與華朝已經有大量邊境線毗鄰的大益國老百姓是看在眼裡的。

  如今,南方的帕提亞帝國正陷入華朝多路大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陰雲密布,亡國似乎只是遲早的問題。而東方的康居國,在首都昆漠的對峙中,康居國王烏婆篤不幸遇難於炮火之中,其麾下的五十萬大軍投降,標誌著康居國的徹底覆滅。

  面對這一系列令人驚懼的變故,大益國帕尼、鮮提、畢蘇里三大部落在深思熟慮與緊急磋商後,做出了一個明智且果斷的決定:效仿驩潛,主動向華朝歸附。

  他們深知,在華朝的強大實力與仁政之下,投降不僅意味著避免了一場無謂的流血衝突,更是為部落的未來開闢了一條通往和平與發展的新道路。

  於是,當張郃統率的華朝大軍踏入大益國東部鮮提部落王庭腹地時,大益國的國王攜同三大部落的主要領袖,以一種近乎儀式般的莊重,親自來到張郃馬前,宣布舉國上下無條件投降。

  這一幕無疑是對「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兵法至高境界的生動詮釋,讓在場的每一位華朝將士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喜悅。

  張郃面對此情此景,心中也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欣慰與讚賞。他毫不吝嗇地讚揚了大益國王及各位部落首領的明智之舉,稱讚他們為識時務、順潮流的俊傑,為這片土地的和平與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張郃代表華朝,以一種包容與尊重的姿態,宣布建立大益郡。大益國王被任命為這新設之郡的首任郡長,歸併入華朝的康居州管轄。至於各個部落,則設為縣,各部落的首領搖身一變,成為了各自縣域的縣長,既保留了原有的權勢與尊嚴,又融入了華朝的統一管理體系之中,得以享受華朝高速繁榮發展的福利。

  在順利完成對大益國軍隊整編與城防的接收工作後,張郃率領著麾下將士繼續向北挺進,目標直指裏海北部的奄蔡國。

  奄蔡,這個同樣源自中亞廣闊草原的遊牧民族國家,雖然與大益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但在信息的流通上卻顯得相對閉塞,仿佛被時間的塵埃輕輕覆蓋,對外界的了解僅限於口耳相傳的片段。

  對於華朝,奄蔡人的認知僅停留在「強大」這一模糊的概念上,他們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國度以其無與倫比的軍力和深不可測的實力屹立於世界之巔,但對於華朝究竟強大到何種程度,其武器裝備如何先進,戰略意圖如何深遠,奄蔡人卻是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華朝那令人聞風喪膽的大炮,能夠遠距離精確擊殺敵人的步槍,對於這些草原上的子民而言,無異於天方夜譚,根本無法理解。

  他們似乎還沉浸在古老的遊牧生活中,對外界的風起雲湧渾然不覺,對華朝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決心,進行著征服全球的戰爭之路,更是一無所知。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𝟭𝟬𝟭𝗸𝗮𝗻.𝗰𝗼𝗺】

  不過,奄蔡國雖地處偏遠,信息閉塞,但畢竟毗鄰大益、康居兩國。當康居國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的消息傳至奄蔡時,即便一向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部落首領拔都爾,也不得不給予了高度的關注。

  拔都爾雖然對華朝了解不多,但對於鄰居康居卻是心知肚明,深知其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然而,當拔都爾聽聞康居那龐大的五十萬軍隊在面對華朝僅僅三萬精兵時,竟然未發一箭,未戰一役,就因國王的不幸陣亡而全體投降,他的心中不禁湧起了一陣難以置信的震驚與困惑。

  面對華朝軍隊那令人費解的強大,拔都爾決定採取較為謹慎且靈活的應對策略。他深知,在未知與風險面前,盲目地糾集大軍進行硬碰硬的對抗,無疑是最為愚蠢的選擇。因此,他摒棄了傳統的戰爭思維,沒有選擇集結部落勇士,以卵擊石,而是充分發揮了遊牧民族特有的機動性與靈活性。

  拔都爾下令,各個部落應即刻化整為零,回歸遊牧生活的本質,隨水草而居,靈活遷徙。他強調,一旦遭遇華朝軍隊,切勿戀戰,更不必做無謂的犧牲,而是要迅速而有序地撤離,利用西西伯利亞平原那遼闊無垠的地域優勢,與敵人玩捉迷藏的遊戲。


  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只要避免正面衝突,隨便找個隱蔽的角落,都能讓華朝軍隊難以找尋。這樣的戰術,無疑是對華朝軍隊追蹤與圍剿能力的一種極大挑戰,也是遊牧民族在面對農耕民族征討時,所特有的生存智慧。

  事實上,這種游擊戰術,在歷史上曾多次讓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征討陷入困境,成為了一個難以破解的難題。遊牧民族的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讓以固定耕地為生的農耕民族軍隊疲於奔命,往往難以找到其主力,更難以實施有效的打擊。

  如果沒有像張循那樣擁有系統外掛般,想要徹底征服這些如風般自由的遊牧民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較量,仿佛一場永無止境的輪迴。你方唱罷我登場,英雄豪傑輪番上陣,卻總難以徹底改寫這既定的格局。

  當你奮力將匈奴逐出邊疆,以為從此可以安享太平時,卻不料鮮卑人如同草原上的新星,悄然崛起,帶著野性與不羈,再次對中原構成了威脅。你費盡心力,終於將鮮卑融入華夏的懷抱,以為這下可以高枕無憂時,可突厥的鐵騎又如同旋風般席捲而來,讓中原大地再次籠罩在戰火的陰霾之下。

  即便是突厥被擊退,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又如同草原上的野草,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息。他們憑藉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與適應,總能在中原王朝稍顯鬆懈之時,找到生存的縫隙,迅速壯大,甚至劫掠中原。

  中原王朝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與繁榮的經濟文化,但在面對遊牧民族的游擊戰術與廣袤無垠的草原時,卻常常顯得力不從心。

  草原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中原王朝即便能夠暫時占領,也面臨著諸多難題。遊牧民族的主力部隊如同草原上的風,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而草原的廣闊與遊牧民族的流動性,使得徵稅與長期駐軍變得幾乎不可能,經濟上的巨大負擔讓中原王朝難以承受。最終,往往只能無奈地從草原上撤退,將這片土地重新交還給那些生於斯、長於斯的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深知自己的優勢所在,他們很少與中原王朝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草原的廣闊與自身的機動性,與中原軍隊周旋,尋找戰機。這樣的戰術,讓中原王朝即便擁有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難以將遊牧民族徹底消滅。

  拔都爾的戰術就是這樣來的,在過去的歲月里,奄蔡曾數次與羅馬帝國、帕提亞帝國、康居以及大月氏等強大勢力交鋒,雖然國力並不強盛,總人口勉強湊足百萬,軍隊規模也不過數萬之眾,但正是這些看似懸殊的對抗,錘鍊出了奄蔡遊牧民族那套靈活多變、以弱勝強的戰術體系。

  拔都爾深知,在絕對實力面前,硬碰硬只會加速滅亡,唯有利用地形、速度與智謀進行游擊,才能在這片殘酷的土地上尋找到一線生機。

  不過顯然,拔都爾這一次終將失敗。因為華朝不僅擁有遠超時代的武器裝備,皇帝張循更是手握系統外掛,能夠洞察天下局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操控戰爭。這樣的能力,對於任何一個對手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

  擁有了張循手中那神奇的系統外掛,即便是遊牧民族那飄忽不定的游擊戰術,也會如同被無形的鎖鏈緊緊束縛,難以逃脫張循那精準無誤的推演監測。系統能夠輕易穿透草原的迷霧,直指敵軍的核心所在。

  在這樣的力量面前,遊牧民族要麼選擇頑強抵抗,最終面臨被殲滅的命運;要麼明智地選擇投降,成為華朝版圖上的一部分。而華朝對草原的控制,也因此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與牢固。

  鮮卑、匈奴、西域、烏桓、丁零、堅昆、大月氏、康居等等,都是這樣被華朝征服的。

  不過,儘管張循的系統外掛強大無比,但拔都爾的這套戰略戰仍然為張郃率領的北方軍區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尋找並消滅拔都爾的主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奄蔡國雖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但至少在短期內,它還尚未走到亡國的邊緣。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