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華朝西征

2024-11-21 10:37:19 作者: 明巧
  太平卅一年(224年)三月初一,這一天在華朝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朝廷的一紙詔書,內閣次輔趙雲被正式任命為征西總司令,肩負起統領北方軍區、西部軍區、南方軍區以及印度洋艦隊、南海艦隊海陸聯軍共計三十萬大軍的艱巨使命,展開了旨在統一亞歐大陸的宏偉軍事行動。

  這一任命不僅體現了華朝對於趙雲卓越軍事才能與深厚戰略眼光的充分認可,更彰顯了華朝對於此次統一行動的堅定決心與必勝信念。

  趙雲這位從并州就跟隨張循起家,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威名赫赫的將領,此刻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上。他深知,此次征西之旅不僅關乎華朝的疆域拓展與民族榮耀,更關乎無數將士的生死存亡與國家的未來命運。因此,在接到任命的那一刻起,趙雲便暗下決心,定要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帶領華朝大軍披荊斬棘,開創一番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

  與此同時,華朝皇帝張循也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魄力與戰略智慧。他深知,一場如此規模龐大的軍事行動,僅僅依靠前線的將領與士兵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確保征西大軍的順利推進與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張循決定親自前往西域州首府它乾城坐鎮指揮。

  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張循對於此次軍事行動的高度重視與親自督戰的決心,更彰顯了他作為一國之君的擔當與勇氣。

  在它乾城,張循利用其獨有的系統外掛探測能力,將探測範圍擴大至了驚人的5000公里。這意味著,他能夠實時掌握戰場上的動態與敵情,為征西大軍提供精準而及時的大方向戰略支持。

  這一能力對於華朝大軍來說,無疑是一股強大的助力。它不僅能夠幫助大軍規避潛在的埋伏,更能夠助力大軍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從而確保整個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與最終勝利。

  在趙雲的英勇指揮與張循的睿智坐鎮下,華朝大軍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勢如破竹地向著亞歐大陸深處挺進。將士們堅信,在華朝皇帝的英明領導下,在華朝大軍的團結奮戰下,他們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實現統一亞歐大陸的宏偉目標,為華朝的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方軍區,首先向北方丁零、堅昆兩國傳達了華朝皇帝張循那威嚴而莊重的聖旨。這道聖旨猶如天際炸響的驚雷,震撼著北方的每一寸土地,更直接指向了丁零與堅昆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國度。聖旨中,張循皇帝以天下共主的姿態,明確要求丁零與堅昆兩國放下武器,投降歸附於華朝之下,共同書寫亞歐大陸的新篇章。

  丁零國地處北方貝加爾湖周邊一帶,多年來一直面臨著華朝來自南方與東方的雙重夾擊,其形勢之艱難,可謂如履薄冰。

  最近些年,兩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華朝的絲綢、瓷器、茶葉、五金工業品源源不斷地流入丁零,而丁零的特產也通過這條貿易之路走向了更廣闊的華朝市場。

  在這樣的交流中,華朝的文化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滲透進了丁零的每一個角落,使得丁零人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華朝的文化薰陶,甚至開始認同華朝所倡導的「同為炎黃子孫」的理念。

  丁零國王孛爾金在接到華朝的聖旨後,陷入了長時間的沉思。他深知,面對華朝的強大實力與深厚文化底蘊,丁零若想繼續獨立存在,無疑是困難重重。而投降歸附,雖然意味著放棄國家的獨立地位,但也能為丁零人民帶來和平與穩定,更能藉助華朝的力量,推動丁零的繁榮發展。

  花了幾天的時間,在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孛爾金終於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和平歸附於華朝。

  華朝對於孛爾金的這一決定表示了高度的讚賞與歡迎。為了彰顯華朝的寬容與大度,同時也為了安撫丁零人民的心,華朝迅速行動,設立了丁零州,並任命原國王孛爾金為丁零州州長,繼續管理丁零的地方政務。這一任命不僅體現了華朝對於孛爾金個人能力與威望的認可,更彰顯了華朝對於丁零人民的尊重與關懷。

  在孛爾金的帶領下,丁零州很快便融入了華朝的大家庭之中,成為了華朝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丁零人民也在華朝的庇護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他們與華朝人民攜手共進,向著華朝皇帝張循那「天下太平」的夢想逐步邁進。

  堅昆國則憑藉其東、西薩彥嶺的天然屏障,自以為能夠高枕無憂,抵擋住任何外來勢力的侵襲。他們甚至設想,即便這道天塹被突破,還有廣袤的西西伯利亞平原作為最後的退路,可以逃往那遙遠而荒涼的北方,繼續他們的遊牧生活。

  正是基於這樣的自信與幻想,堅昆國在面對華朝的投降要求時,毅然選擇了拒絕,妄圖以頑強的抵抗來捍衛自己的獨立與國王特權。

  華朝對于堅昆的頑固態度並未在意,反而將其視為了一次展示實力、建功立業的絕佳機會。新上任的北方軍區司令張郃,正是懷揣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決心要給堅昆一個深刻的教訓,讓他們明白在華朝的鐵蹄之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逃脫被征服的命運。

  張郃首先派出了熱氣球空中偵查部隊,這些輕盈而靈活的飛行器如同天空的巨眼,悄無聲息地飛越堅昆的首都上空,將城內的布局、防禦設施以及兵力部署情況偵查得一清二楚。有了這份詳盡的情報作為支撐,張郃隨後下令,調集華朝最先進的火炮部隊,對堅昆的首都展開了猛烈的轟擊。

  隨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炮響,堅昆首都的城牆在巨大的爆炸力下轟然倒塌,城門也被轟得支離破碎。堅昆人雖然早已對城牆和城門進行了加固,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華朝的火炮技術已經再次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無論是火炮的口徑還是炮彈的爆炸威力,都比幾年前華朝攻打大月氏、天竺時提升了數倍之多。在這樣的火力打擊之下,堅昆人按照幾年前戰況修建的防禦工事顯得如此脆弱不堪一擊。

  更令堅昆人感到絕望的是,華朝的空中力量並未就此罷手。那些熱氣球偵察兵不僅提供了精準的情報支持,更是在關鍵時刻投下了大威力的重磅炸彈。堅昆的守城大將,就在航空炸彈的爆炸聲中化為了灰燼。這一慘痛的現實徹底擊垮了堅昆軍隊的士氣,他們從未見識過如此恐怖而現代化的戰爭場面。

  大炮的轟鳴、步槍的掃射、熱氣球的俯衝……空地一體化的打擊讓堅昆軍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與混亂之中。那些僥倖未被炮火擊中的士兵,在面對這種來自現代化的熱武器打擊以及空中力量的壓制時,心中的恐懼與絕望達到了頂點。

  他們深知,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法逃脫這場災難性的浩劫。於是,在絕望與恐懼的驅使下,堅昆軍隊開始四散奔逃,企圖在這片戰火紛飛的土地上尋找一絲生存的希望。然而,這一切都已為時已晚,華朝的大軍已經如潮水般湧來,將堅昆徹底淹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

  最終,在華朝大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之下,堅昆首都城破,大部分軍民跪地投降,堅昆國王赫炎戈陷入了絕境。

  他無奈地帶領著數千名親衛,如同喪家之犬般倉皇逃往北方的荒原,企圖在那片廣袤無垠的西伯利亞平原上找到一線生機。然而,赫炎戈的如意算盤卻打錯了,因為華朝皇帝張循已經親臨西域,他那高達5000公里的探測範圍,如同一張無形的天網,將赫炎戈的逃路牢牢封鎖。

  張循只需問一下系統,便能指出赫炎戈大致的逃竄方向,然後用無線電報通知張郃。接到指示的張郃立即率領著精銳的兵馬,如同獵豹般追蹤而去。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不懼風霜雨雪,只為將那逃竄的赫炎戈擒獲歸案。

  終於,在一番艱苦的追蹤之後,張郃的大軍成功追上了赫炎戈。面對這一直甩不掉的華朝大軍,赫炎戈心中充滿了恐懼與絕望。最後,在親兵衛隊傷亡或投降殆盡後,他試圖乞降歸附,以期能夠保住一命。

  

  然而,張郃卻根據皇帝張循的嚴令,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赫炎戈的乞降。在華朝的法律與正義面前,赫炎戈的罪行不可饒恕。於是,一場公審大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舉行,赫炎戈被當眾斬首示眾,他的罪惡與野心也隨之煙消雲散。

  與此同時,那些隨同赫炎戈抵抗華軍的貴族、將軍等,也都被一一捉拿歸案,接受了公正的審判。他們的罪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堅昆國也隨之走向了滅亡。這片廣闊的土地,被華朝分為了三個郡,歸入了丁零州的管轄之下,成為了華朝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此,華朝北方的統一大業已基本完成。那些剩餘的更北方西伯利亞地區的通古斯人、尤卡吉爾人、庫萊文化、薩莫耶德人等,都是些零散的白人部落。

  他們尚未形成國家,人口稀少,力量薄弱,根本難以對華朝構成任何威脅。張循皇帝深知,對於這些部落的統一與歸化,不能急於一時。他決定,在打完帕提亞、羅馬帝國之後,再騰出手來,慢慢收拾這些邊陲之地,將華朝的疆域拓展至更遙遠的北方,實現真正的統一全球。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