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烏孫覆滅

2024-11-20 16:16:40 作者: 明巧
  平定樓蘭之後,距離不遠的且末、小宛兩國見風轉舵,未做絲毫抵抗,便歸順了華朝。

  這兩國本就地處偏遠,國力孱弱,面對華朝強大的軍事壓力,選擇歸順無疑是明智之舉。華朝也順勢而為,設立了且末、小宛兩縣,由各自的國王擔任縣長,歸屬於新建的樓蘭郡管轄。

  此舉不僅鞏固了華朝在樓蘭周邊地區的統治地位,還恰好成為了華朝八一國慶節的獻禮,象徵著國家的繁榮昌盛。

  隨著地方政務的平穩過渡,接收吏治的華朝官員與地方城防軍、巡捕隊陸續抵達,開始接手且末、小宛兩地的治理工作。呂布等人率領的主力部隊則並未停歇,他們繼續向西挺進,穿越且末、小宛,直指精絕國境。

  精絕國,一個位於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小城邦,城小人稀,人口不過萬餘,兵力更是不足千人。國王早逝後,留下年幼的子嗣和一位王后——娜依莎。娜依莎以精絕女王的身份,毅然挑起了治理國家的重擔。然而,面對華朝四萬大軍的壓境,她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深知力量懸殊。

  手下的將領們,無論是都尉還是將軍,都紛紛勸說她放棄抵抗,開城投降。他們深知,以精絕國的實力,根本無法與華朝相抗衡。加之樓蘭國王且末延負隅頑抗被公審處斬的消息傳來,娜依莎更加明白,抵抗只會帶來無謂的犧牲。

  為了保全自己和孩子,以及精絕城中的無辜百姓,娜依莎最終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她打開城門,迎接華朝的軍隊,從而保留了精絕一脈。華朝也並未為難她,反而任命她為精絕縣的縣長,暫時歸屬於樓蘭郡管理。

  這一舉措,不僅彰顯了華朝的寬容與大度,也體現了其對西域各國的懷柔政策。

  樓蘭國王且末延的悲慘結局,成為了西域各國君主心中的警鐘。他們深知,與華朝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因此紛紛選擇瞭望風而降。

  無論是精絕女王娜依莎,還是戎盧、拘彌、渠勒、于寘、皮山等國的君主,都明智地選擇了歸附於華朝,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和犧牲。

  這些君主中,雖然不乏對失去王位感到不甘之人,但華朝軍隊在樓蘭首都驩泥城下展示的火炮威力,以及城破國亡後可能面臨的斬首命運,讓他們最終選擇了屈服。

  他們明白,只有歸附於華朝,才能保全自己和家族的性命,也才能享受華朝帶來的和平與繁榮。

  這些國家都全部歸附後,華朝在于寘設立了新的郡治,管轄于寘、拘彌、渠勒、精絕、皮山等縣。這一系列的勝利,不僅擴大了華朝的疆域,也彰顯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華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其威名也遠播四方。

  然而,隨著冬季的來臨,崑崙山周邊開始飄雪,天氣逐漸轉寒。呂布等人深知,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繼續行軍,不僅士兵們會飽受嚴寒之苦,後勤補給也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因此,他們決定暫停前進,駐紮在于寘,等待明年天氣轉暖,同時也等待後續的後勤糧草補給。

  西域這些小國,由於資源有限,無法為華軍提供足夠的糧草支持。好在華朝擁有先進的工業技術,能夠將食物進行壓縮包裝,甚至製成了即食罐頭。

  這些食品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便於攜帶和保存,大大節省了後勤運輸的壓力,確保了呂布等人率領的南路大軍能夠持續作戰。

  在勞動力方面,隨著西域各國的解放,大量的奴隸和百姓獲得了自由。他們深知華朝帶來的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因此非常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自由。

  在給予糧食和工資的情況下,他們很樂意為華軍提供勞務。這些勞動力不僅為華軍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運送物資,還幫助華軍修建營寨,進一步提升了華軍的冬季居住條件。

  武器上的絕對優勢,加上後勤的充足保障,使得呂布率領的南路大軍在西域的征程中勢如破竹、無往不勝。他們不僅成功平定了樓蘭、且末、小宛等國,還順利接收了精絕、戎盧、拘彌、渠勒、于寘、皮山等縣。這些勝利不僅彰顯了華朝的軍事實力,也為其在西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然而,在另一路戰場上,高順、樂進率領的北路軍卻遭遇了一些的挑戰。當他們離開秦海,途經龜茲、姑墨時,雖然順利迫使溫宿、尉頭兩國投降,但在北上直逼烏孫國首都赤谷城後,卻遇到了頑強的抵抗。

  烏孫,作為西域最大的國家之一,其國力雄厚、軍事強大。國王烏昊靡更是雄心勃勃、不甘屈服於華朝。他決心保衛自己的基業,即使戰敗逃亡,也不願向華朝稱臣。

  為了抵抗華朝的入侵,他下令徵召全國青壯年,組成了十萬步兵,堅守赤谷城。同時,他還親率三萬騎兵,在赤谷城外進行游擊作戰。


  烏昊靡聽說過華朝火炮和步槍巨大的威力,因此決定採用消耗戰術。他利用赤谷城的地形優勢,拖住華軍主力;同時,通過游擊、夜襲和破壞華軍後勤線路等手段,削弱華軍的戰鬥力。

  此外,他還向西邊的大宛、大月氏、康居等國發出了求援信,希望他們能夠派兵援助烏孫。

  然而,華軍行動過於迅速,大月氏、康居等國尚未作出決定,華軍就已經兵臨赤谷城下。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困境,烏昊靡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抵抗華軍的進攻了。

  他深知,這將是一場關乎烏孫命運的決戰,也是一場考驗他領導能力和軍事才能的嚴峻挑戰。

  在勸降無果之後,太平廿一年(214年)十月廿七,華軍正式對赤谷城發動了猛烈的炮擊。數十門大炮在轟鳴聲中,不斷傾瀉出憤怒的火焰與鋼鐵,直接將赤谷城的城門和一段城牆炸得支離破碎,塵土飛揚。炮聲隆隆,震撼著整個赤谷城,也預示著這場戰役的殘酷與激烈。

  然而,當華軍準備乘勝進城之時,守城的烏孫將領卻展現出了驚人的頑強與決心。他們深知,一旦城門被破,赤谷城便岌岌可危。因此,他們逼迫著手下的士卒,用血肉之軀堵住了那處被炮火轟開的缺口。

  

  這些士卒雖然心中充滿恐懼,但在將領的督戰下,卻不得不硬著頭皮頂上,用身體去抵擋華軍的步槍射擊。

  華軍的步槍射擊聲此起彼伏,子彈如雨點般落在守軍士卒的身上。然而,這些士卒卻仿佛不知道疼痛一般,依然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每當有人倒下,立刻就有人拖走屍體,補充上新的士卒。

  而那些試圖逃跑的士卒,則會被督戰隊毫不留情地砍殺。這樣的殘酷與決絕,使得守軍在華軍的猛烈攻勢下,依然能夠堅守陣地。

  與此同時,烏昊靡的騎兵也在城外不斷騷擾華軍。他們利用騎兵的機動性,不斷對華軍的攻城部隊進行衝擊和騷擾,使得華軍無法專心攻城。

  烏昊靡深知,只有擋住華軍的攻勢,才能保住赤谷城和烏孫的未來。因此,他親自率領騎兵部隊,在城外與華軍展開激戰。

  第一天的攻城戰,似乎以華軍的失敗而告終。儘管華軍擁有先進的武器和裝備,但在烏孫人的頑強抵抗下,卻始終無法攻破赤谷城的防線。

  夜幕降臨,赤谷城內燈火通明,烏孫人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他們慶祝自己頂住了華軍的狂轟濫炸、槍林彈雨,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然而,他們並不知道的是,華軍並未就此放棄,而是正在醞釀著一場殲滅戰。

  樂進已經帶著兩個師的騎兵部隊遠遠地繞向了烏昊靡身後,準備到時候與高順的主力部隊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將烏昊靡的騎兵主力整體殲滅。這個計劃一旦成功,便能徹底殲滅烏孫所有騎兵主力部隊。

  在接下來的兩天裡,樂進率領部隊穿越了險峻的山路,成功地將部隊部署到了烏昊靡的背後。而烏昊靡卻被高順的主力吸引在赤谷城下,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毫無所覺。

  他自以為用兵如神,憑藉內外配合的戰術擋住了華軍的進攻,殊不知自己已經陷入了華軍的包圍圈。

  第三天,當華軍再次對赤谷城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炮擊後,步兵們手持步槍開始攻城。而烏昊靡的騎兵又如前兩天一樣,從側面沖了出來對華軍進行騷擾。他們試圖重複之前的戰術,讓華軍無法專心攻城,也攻不進去。

  然而,就在這時,已經繞了個大圈部署到位的樂進兩個騎兵師突然出現在了烏昊靡騎兵部隊的背後。他們與高順的主力部隊形成了前後夾擊的態勢,對烏昊靡的騎兵部隊反過來進行了包圍作戰。

  槍林彈雨中,烏孫騎兵士卒不斷倒下死亡。烏昊靡大驚失色,他試圖率軍突圍,卻被華軍憑藉騎兵和半自動步槍的優勢死死圍住。

  華軍的半自動步槍射程遠、射速快,使得烏孫的騎兵士卒們根本無法近身。而烏孫人的弓箭在面對華軍的步槍時,也顯得毫無威力。看著自己身邊不斷倒下的士兵同僚,而自己的弓箭卻很難射到對方,烏孫的騎兵士卒們漸漸失去了信心。

  他們開始有人扔掉武器投降,在華軍「投降不殺」的喊聲中,投降的烏孫人越來越多。最後,兵敗如山倒,連烏昊靡的親兵衛隊都有些人投降了。烏昊靡見大勢已去,心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奈。

  最終,留在烏昊靡身邊的就只剩幾十名死忠的親兵。高順策馬上前,冷聲喝道:「烏昊靡,你烏孫大勢已去,還不束手就擒?」

  烏昊靡已經知道了樓蘭國王的下場,他知道自己現在哪怕投降也沒用了。他必然要被公審,最後也還是逃不脫一死。

  於是,他悽慘地笑道:「我堂堂烏孫國王,就算死,也不會給你們公審的機會。」說完,他拔出佩劍,一抹脖子,自行了斷在了赤谷城下。

  一代西域雄主,就此落下了帷幕。他的死,也標誌著烏孫的滅亡。

  烏昊靡已死,其他人自然也就再也沒有了繼續抵抗的理由。而守城的烏孫步兵統帥雖然是烏昊靡的親信,還想繼續堅守,但在華軍內應的突然襲擊下,他猝不及防地被殺死了。剩下的將士和大臣們見大勢已去,也就不再負隅頑抗,選擇了開城投降。

  赤谷城終於被華軍攻破,烏孫也正式滅亡了。華朝由此建立了烏孫郡,並由朝廷派出重臣擔任郡長之職。因為烏孫的地域實在太過遼闊,高順、樂進平定接收其他城池與部落還需要花費一些時間。

  因此,他們並沒有再繼續向西挺進,而是和呂布的南路大軍一樣,選擇了就地修整、過年。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華軍將士們在烏孫郡內休整備戰,同時也與當地百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融合。他們幫助百姓重建家園、恢復生產,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支持。而烏孫的滅亡,也成為了西域各國心中的樣板,讓他們更加明白華朝的強大與不可抗拒。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