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狩的隊伍從洛陽出發,沿洛水向西而行,陽光灑在平坦的官道上,為這次皇家的巡視之旅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張循在糜環、大喬、小喬三位貴妃的陪同下,坐在高大豪華的龍輦上,目光如炬,審視著沿途的景象。他深知,此行的意義遠不止於巡視那麼簡單,這是一場對權力邊界的探索,也是對民心向背的考驗。
雖然中央各部和司隸州級、郡級官員基本都在張循的系統掌控之下,沒有什麼貪污腐敗的機會,出現苗頭就會被張循壓下去,但縣以下的官員他還真沒那麼多的精力管理。
畢竟,司隸重地,官員眾多,每一個細微之處都需要精心治理,這絕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因此,張循決定利用這次巡狩的機會,親自去了解那些基層官員的真實面貌。
宜陽縣,作為離開洛陽,進入弘農郡後巡狩的第一站,自然成為了張循關注的焦點。
他在這裡停留了一天,利用系統的外掛功能,對當地的主要官員進行了詳細的詢問。令他欣慰的是,絕大多數官員都堪稱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的典範。他們勤勉工作,為民解憂,使得宜陽縣在他們的治理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這並非偶然,宜陽縣地處京畿重地附近,官員們對於皇帝張循的傳說早有耳聞。他們知道,這位年輕的皇帝不僅得到了三公將軍神魂的護佑,更擁有著神機妙算的本事。在這樣的傳說下,誰還敢輕易觸犯法律,拿自己的前途和生命開玩笑呢?
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心存僥倖,試圖在法律的邊緣遊走。
在宜陽縣,就有兩個不信邪的小官,他們貪了些錢,抱著漢朝的老思想認為無關緊要,也無人能發現。然而,他們錯了。
擁有系統外掛的張循,眼睛是雪亮的,任何人在他面前都無所遁形。在張循的詢問下,這兩個貪官的罪行很快就被揭露了出來。
其中一個貪官是縣衙商房房長,他掌管著縣級國有商行和商業貿易、手續審批的大權。
在這個位置上,他本應該為商家提供便利,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然而,他卻利用手中的權力,上下其手,貪污受賄了數千元。
他自以為做得隱秘,抱著僥倖心理沒有主動交代問題。然而,當張循巡狩到宜陽縣時,他的罪行被徹底揭露了出來。
另一個害蟲則是華夏銀行司隸州分行弘農郡支行宜陽縣營業點經理。他通過收受賄賂、回扣,違規放貸多筆款項。
這些款項有的流入了不該流入的地方,有的則成為了無法收回的爛帳、壞帳。他的行為不僅損害了銀行的利益,更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他同樣沒有逃脫張循的法眼。
對於這兩個貪官,張循沒有絲毫的手軟。他按照之前制定的政策,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懲處。
縣衙商房房長被開除公職、沒收違法所得、罰款1萬、判刑三年;銀行經理也同樣受到了開除公職、沒收違法所得、罰款5000、判刑兩年的處罰。
張循巡狩途中第一個縣就揪出兩名貪官的過程、結果,通過無線電報發送到報社,再經過《華夏旬報》《司隸州報》《洛陽日報》等各大報紙的刊登,頓時天下皆驚。
人們紛紛感嘆張循的英明和神機妙算,同時也對那些敢於觸犯法律的貪官污吏表示了強烈的憤慨。
這兩人的職位相對於皇帝張循來說,簡直如灰塵面對星辰,遙不可及。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他們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然而,正是這樣兩個微不足道的官員,卻被皇帝張循親自揪了出來。這讓人們不得不相信,張循真的擁有著超乎常人的手段和洞察力。
更關鍵的是,許多普通人或低級官員都不知道張循神機妙算的本事,或者聽說過也沒當真。
這次事件之後,他們開始真正相信張循的耳目確實遍布天下,連一個芝麻綠豆官貪污腐敗的事兒都能查出來、管得到。這種恐懼和敬畏的心理,使得張循在接下來的巡狩過程中,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工作。
當張循離開宜陽縣,抵達下一個縣城盧氏縣的時候,他已經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在盧氏縣,有四名官吏在張循到達之前就主動交代了問題。他們深知張循的厲害,知道自己再也無法逃脫法律的制裁。因此,他們選擇了坦白從寬的道路,希望能夠得到從輕發落。
張循對他們的態度表示了肯定。
他視貪腐和違法情況只是沒收違法所得、罰款,降級使用,沒有將他們開除公職甚至判刑。
這樣的處理結果既體現了張循的寬嚴相濟政策,也給了那些罪行不嚴重的貪官污吏網開一面的機會。
張循高舉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的目的正在於此。
他深知自己的系統提問次數有限,無法親自管理每一個郡縣的官員,更無法對每個八品、九品的芝麻官都進行詳細的詢問和調查。他必須精打細算地使用每天的系統問答次數,確保每一次提問都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因此,他希望通過這樣寬嚴相濟的政策來引導官員們主動交代問題,加快巡狩天下、清理地方吏治的速度。
離開盧氏縣後,巡狩隊渡過洛水河,向西南方向行進。一路上,山水相依,景色宜人,但張循沒有停留。
他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要察民情、糾冤案、懲貪腐,而不是遊山玩水。
隨後,巡守隊經過京兆郡的商縣、上洛縣,抵達藍田縣,每至一處,張循都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並順道清理了幾個貪官污吏。
藍田縣地處長安南部,風景秀麗,山川如畫。然而,張循並未在此過多停留。
按此次巡狩的路線,待從西域沿河西走廊歸來時,必將經過長安。屆時,再細細體察這繁華之都的風貌,感受那千年古都的厚重與繁華,也不遲。
過了藍田,張循一行便南下翻越秦嶺,沿著險峻的子午道,進入了漢中郡。這次,張循並未如往常般在各縣逗留,而是直奔漢中郡的郡治南鄭縣而去。
南鄭縣內,張循的到來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轟動。官員們紛紛前來迎接,百姓們也夾道歡迎,他們臉上洋溢著期待與喜悅,希望能一睹這位傳說中的華朝開國明君風采,感受他帶來的溫暖與希望。
在南鄭縣,張循逗留了整整三天。這三天裡,他不僅聽取了郡長的匯報,還親自查閱了案卷,接見了多位百姓,了解百姓疾苦,傾聽他們的心聲與訴求。
在他的嚴查之下,十多名違法亂紀的官員被嚴懲不貸,他們或貪污受賄,或欺壓百姓,如今終於落得了應有的下場,還有二十多人因畏懼而主動交代了問題。
除此之外,最讓張循震怒的還有一起漢中郡成固縣的冤假錯案。
商戶老闆李傑,本是一個勤勞本分的生意人,他靠著自己的努力與誠信經營著一家布莊。幾年前當洛陽紡織廠改用蒸汽機提高生產效率、成本大幅降低後,他不辭辛勞從洛陽紡織廠批發了一批布料回來賣。
這本是利民利己的好事,卻因為進貨價便宜、出貨價比原來低而影響了成固縣當地豪強張雲的生意。
張雲此人心狠手辣,他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勾結成固縣的刑房與捕班官吏,編織了一場粗糙的冤案。
李傑被屈打成招,承認他的布匹不是從洛陽進的,而是從張雲倉庫里偷的。最終,這位無辜的商人含冤而死,留下了悲痛欲絕的家人和憤憤不平的百姓。
這樣明顯的冤案居然被辦成了鐵案,顯然張雲在成固縣權勢真的不低。
事實上也是。
他不僅有錢有勢,還善於利用與張魯的遠房親戚關係經營人脈,又打著與皇帝張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虎皮,唬住了不少地方官吏。
他們沆瀣一氣、一起發財,將法律與公正拋諸腦後。
在張魯被調離漢中,前往交州就任交州州長後,張雲最大的保護傘就是漢中郡副郡長張懸。
這位副郡長是張魯的一位堂弟,朝廷本意是將張魯調離漢中後,讓張懸當副郡長以穩定當地張氏家族之心。
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地培養出了一個張氏保護傘,將張雲這樣欺行霸市的不法奸商給保護了起來。
在李傑蒙冤而死後,他妻子趙氏立即帶著年幼的兒子改嫁。她深知自己勢單力薄無法為丈夫伸冤,於是選擇了忍辱負重的生活方式。
她表面上改嫁他人,實際上卻在暗中收集證據、尋找機會為丈夫討回公道。幾年過去後,張雲等人甚至都已經忘了李傑的事兒。
他們幹的壞事兒太多了,加上李傑遺孀沒鬧,所以這一起並不顯眼的冤案幾乎被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
然而,沒料到的是,當皇帝張循進駐漢中郡、開始接受百姓舉報時,趙氏突然帶著孩子跑到官府擊鼓鳴冤。
她聲淚俱下地訴說著李傑的遭遇,請皇帝為她冤死的前夫李傑做主。
張循聽聞此事心中震動,於是親自審理此案,調用系統外掛嚴查每一個細節。
在他的干預下,真相很快就浮出了水面。張雲的罪行一一曝光,其背後的保護傘張懸也浮出水面。
面對鐵證如山,張循沒有絲毫猶豫,果斷下令將張雲及其同夥一律沒收全部家產並判處死刑;漢中郡長因監管不力被免職;成固縣刑房、捕班相關官吏以及最大的保護傘張懸也均被沒收全部家產並判處死刑。
這一判決震驚了整個漢中郡乃至全國,百姓們拍手稱快,紛紛稱讚張循是千古明君。他們看到了正義的力量、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與公正。
而那些曾經為非作歹的官吏們則個個心驚膽戰,他們紛紛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糾正冤假錯案,以求能夠逃過一劫。
李傑案經由報紙傳播到全國各地後,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
所有官府、刑房、捕班一干人等全部大驚失色,他們開始意識到皇帝真的是明察秋毫、眼睛裡揉不得沙子!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自查自糾、清理冤假錯案的風暴隨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各地官員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深知若再不收斂自己的行為、糾正冤假錯案,下一個被嚴懲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張循還特此頒布詔令,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官員還是平民,犯法者必究。他鼓勵民間舉報冤案,確保每一個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處理。這一舉措贏得了全國百姓的廣泛讚譽,他們看到了國家法治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