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朝重建了西域都護府,並在遼闊的邊疆之地設立了朔州與雪州之後,這個新興帝國的疆域已經徹底超越了歷史上輝煌的秦漢兩朝,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程度。
這不僅標誌著華朝軍事實力的鼎盛,更彰顯了張循作為一個穿越者天生的開疆拓土之心。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無論是繁華的洛陽還是偏遠的村落,皇帝張循的名字如同日中天,他的威望如同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每一個臣民的心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這份榮耀與成就的背後,張循的心中卻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深知,儘管華朝的疆域已如此遼闊,但仍有一塊後世同屬華夏的寶貴領土尚未納入版圖,那便是遙遠而神秘的青藏高原。
此時,這片高原正被眾多羌族部落所割據,如燒當羌、白馬羌、大牂羌、氂牛羌、唐羌、發羌等,它們各自為政,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
張循的心中燃燒著熊熊的征服之火,他渴望一鼓作氣,將青藏高原也納入華朝的懷抱,從而實現後世領土的完全控制,甚至進一步向外擴張。
然而,當他將這一雄心壯志透露給內閣大臣時,卻遭到了集體的反對。
賈詡等內閣大臣們提醒他,西域雖已初步控制,但隱患尚存,需要時間與精力去鞏固;朔州、雪州兩地,地域廣闊,居民多為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地廣人稀,管理難度極大,還需要消耗極大的精力去鞏固戰果。
針對青藏高原,大臣們指出,那裡的各個原始部落,即便征服下來,除了開疆拓土的象徵意義外,實際意義並不大。
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地廣人稀,且地形複雜,山川險峻,軍事行動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後勤補給線漫長且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得不償失。
在各種不利情況下,如果短時間內再次對外用兵,無疑是對國家資源的巨大消耗,屬於窮兵黷武的典型症狀。
窮兵黷武這個詞,也就張循老丈人蔡邕敢說了。但還好,張循不是聽不進意見的人。
聽了賈詡等大臣們的深入分析後,張循逐漸冷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規劃。
的確,青藏高原上的羌族部落,即便人口總和也不足百萬,而地域之廣、地形之複雜,使得軍事征服成為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也沒有後世那麼強大的敵人,即使晚幾年也不用擔心被別人占了去。
因此,面對這樣的現實,張循最後從善如流,調整策略,轉而尋求更為穩健的發展道路。
在內閣的建議下,張循最終決定暫時擱置對外擴張的計劃,轉而集中力量推進國內的工業革命,通過科技的力量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鞏固西域、朔州、雪州等地的統治基礎。
當然,張循也不是一點兒辦法都不想。為了減少將來的融合難度、統治成本,張循巧妙地提出了一套經濟戰略:對那些對華朝表現出友善態度的部落,在交易鹽、茶、布匹及工業品時給予一定的優惠;而對於那些態度不友好的部落,則取消優惠,甚至拒絕交易,以此作為鞭策。
這一策略的長期實施,將能逐漸迫使各羌族部落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讓一些開明的部落主動尋求與華朝的友好通商。
同時,張循也保留了必要的軍事威懾力,對於那些對華朝不敬的行為,他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軍事行動,以「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實現青藏高原的和平演變。
張循深知,如果能夠不通過戰爭,就讓部分羌族部落像宇文鮮卑那樣主動歸附華朝,那將是最為理想的結果。
在確立了和平發展、內斂積蓄的戰略方針後,華國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期。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到處洋溢著革新與進步的氣息。張循,這位擁有後世見識與眼光的領航者,以其獨到的見解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領著華朝工業革命的車輪滾滾向前,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令世人矚目。
歲月如梭,轉眼間,華朝已步入建國的第十個年頭。在這段歲月里,并州的煤礦中,蒸汽機的轟鳴聲響徹雲霄,一列列運煤車沿著鐵軌疾馳而過,它們雖略顯笨拙,卻無疑是未來火車的先驅。張循和工部的科學家們堅信,只要持續不斷地研究與改進,鐵路火車的時代指日可待。
然而,關於建國十年的具體年份,朝野上下卻產生了微妙的分歧。太平元年對應的是公元194年,按理說,建國十年應是204年,即太平十一年。
但出於紀念的便捷性,人們更傾向於將建國十周年慶典定於太平十年,這樣,未來的太平二十年、三十年等紀念日都將更加易於記憶。正當這一議題在朝堂內外熱議不休之時,一個震撼人心的消息傳來——諸葛直環球航行船隊即將回歸!
這一消息如同一劑強心針,瞬間點燃了整個華朝的熱情。張循與大臣們迅速達成共識,決定將建國大慶與船隊回歸慶典合二為一,於太平十年八月初一隆重舉行。這一決定,不僅體現了對科學探索的高度重視,更彰顯了華朝人民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嚮往與探索精神。
太平十年(203年)七月初四,洛陽碼頭人聲鼎沸,數十萬民眾湧向黃河兩岸,翹首以盼,只為一睹環球航行船隊的風采。午後申時,隨著下遊方向傳來陣陣歡呼,張循等人知道,船隊終於回來了。
遠遠望去,那曾經浩浩蕩蕩的數十艘戰船,如今只剩下十幾艘,但它們依然堅定地駛向母港,仿佛在訴說著旅途的艱辛與不屈。
張循知道,這些戰船並非全部損失,而是有部分在交州停靠維修,更有不少船員因長期航行而身體不支或身體生病,在交州上岸進行救治。此刻歸來的,是那些歷經風雨、依舊堅韌不拔的勇士與他們的戰船。
隨著船隊的逐漸靠近,洛陽碼頭上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張循攜文武大臣,以前所未有的禮儀迎接這些歸來的英雄。這一幕,不僅彰顯了皇帝對科學探索的尊崇,更激發了無數人心中的科學夢想,他們暗自發誓,要投身於科學研究,為華朝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站在船頭的諸葛直,望著兩岸密密麻麻的人群,以及碼頭上等候的皇上與大臣們,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自豪。
近兩年的時間裡,他與船員們在大海上漂泊,與狂風巨浪搏鬥,與異國他鄉的土著交流,與疾病瘟疫抗爭,如今終於不負皇恩,順利歸來,更驗證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這份成就,實屬不易。
當船隻穩穩停靠在碼頭,諸葛直迫不及待地一躍而下,卻因長期的海上生活,一時難以適應陸地的堅實,身體不由自主地踉蹌起來,險些摔倒。
張循眼疾手快,連忙上前扶住他,關切地說道:「愛卿辛苦了,你們長期漂泊海上,乍一回到陸地,難免有些不適應,無需多禮。」
諸葛直激動萬分,聲音略帶哽咽:「謝陛下隆恩!微臣諸葛直向陛下稟報,華夏環球航行船隊已順利歸來,我們不僅驗證了劉洪部長的地圓學說,實際證明了我們生活的大地是一個圓球,還沿途與各大洲、海島居民進行了廣泛交流,交換了大量物資,宣揚了華朝天威,不負陛下厚望。」
張循聞言,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拍了拍諸葛直的肩膀,高聲宣布:「很好,很好!來兩位大臣,攙扶一下諸葛直,讓我們以最隆重的禮儀迎接我們的英雄回城!」
在全場官兵百姓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聲中,諸葛直與船隊的船員、水手、士兵、醫生等一行人緩緩走下船隻,被熱情的民眾簇擁著,踏上了回城的道路。他們雖然疲憊,但心中卻充滿了無比的榮耀與自豪。
次日,張循在皇宮內大宴群臣,為諸葛直及船隊的順利歸來舉杯慶祝。宴會上,張循詳細詢問了船隊的航行經歷,對每一位船員的英勇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隨後,便開始盤點此次環球航行的豐碩成果。
此次航行,船隊從黃河出海口出發,歷經扶桑、阿拉斯加、北美、南美、大西洋、歐洲、非洲好望角、中東、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最終回到國內,行程之遠、經歷之豐,絕對是如今人類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他們不僅帶回了與沿途各國交換的金銀珠寶,更搜集了眾多珍貴的農作物種子,準備在華朝的土地上播種希望。同時,對於那些在航行中不幸犧牲的船員、士兵,朝廷也給予了烈士認定與豐厚的撫恤,以慰藉他們的在天之靈。
然而,在歡慶之餘,也發生了一段小插曲。諸葛直與劉洪因航行日期的記錄產生了分歧,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最終,兩人決定一同面見皇帝張循,請他裁決。
張循聽罷二人的陳述,不禁啞然失笑。他耐心地向兩人解釋了時區的概念,指出環球航行後,由於地球自轉的影響,確實會產生一天的時間差。這一解釋,讓兩人恍然大悟,心中的疑惑頓時煙消雲散。
這次偉大的環球航行,不僅驗證了劉洪的地圓學說,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更為華朝積累了寶貴的航海經驗,為其日後成為海權霸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像一座里程碑,屹立在華朝的歷史長河之中,見證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與勇氣,以及對未知世界的無限探索與追求。而諸葛直與他的船隊,也將永遠被銘記在華朝人民的心中,成為激勵後世不斷探索、勇往直前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