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婚姻大事
2024-11-20 16:11:18
作者: 明巧
在華朝統一天下的大勢所趨之下,不僅戰場上連戰連捷,就連那些曾堅守漢朝忠貞信念的文人士子,也在時代的洪流中逐漸轉變了立場。
除荀彧外,無數曾經誓言要為漢朝盡忠竭力的士人,面對華朝的崛起與漢朝的落幕,終是被現實的洪流所裹挾,選擇加入了華朝的朝堂,為新朝貢獻自己的智慧與才華。
這一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兩三個月的細緻甄別與妥善安排。張循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用系統進行了甄別與挑選後,這些漢末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將,都被安排到了華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角落。
內閣,作為華朝決策的核心機構,其成員構成更是精挑細選。首輔賈詡,以其深沉的謀略與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穩坐內閣之首;次輔陳宮,則以其豐富的行政經驗與公正的判斷力,輔助賈詡處理日常政務。
趙雲,這位最早投奔張循的頂級武將,不僅武藝超群,更有著一顆忠誠而敏銳的心,被任命為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負責統管全國軍務;蔡邕,作為文壇巨匠,其學問之廣博、藝術之造詣,使他在內閣大臣兼禮部部長的位置上穩如泰山;程昱,以其嚴謹的法制思想與果斷的執行力,任內閣大臣兼刑部部長,嚴格執行法律,維護社會公正;黃忠,老當益壯,兼任內閣大臣和洛陽軍區司令,在平定益州和荊州的戰爭中都展現出不凡的軍事才能。
此外,還有戲志才,以其獨特的政治視野,成為內閣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同時在司隸州擔任州長,負責京畿地區的治理。
各部門部長的人選同樣精心搭配,旨在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除了由內閣大臣兼任的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外,工部劉洪以其卓越的數學與工程學成就,推動科技進步與基礎設施建設;農部司馬徽,深諳農耕之道,致力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商部陳紹,最早投奔張循,知曉張循對商貿的看重,能很好理解並促進國內外貿易的繁榮;律部滿寵,則在法制建設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監察部徐庶,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確保政府工作的廉潔與高效。
州郡層面,亦是人才濟濟。司隸州由戲志才兼任州長,確保京畿地區的穩定;沮授在并州,以其卓越的治理才能,使該地成為華朝北方的堅實屏障;田豫在幽州,以其勇武與智慧,抵禦外敵,保護邊疆;審配坐鎮冀州,實施一系列改革,使該地區經濟儘快復甦;毛玠在青州,重視教育,培養人才;顧雍治理徐州,深得民心;法正在豫州,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化解矛盾,促進和諧;張昭在揚州,發展文化,增強凝聚力;張魯在交州,以寬仁著稱,贏得百姓愛戴;荀彧則在荊州,以其深厚的政治根基與卓越的領導才能,穩固了華朝南方的大後方;蒯良在益州,實施了一系列農業發展政策,使得該地區成為華朝的重要糧倉;閻柔在涼州,以其軍事才能,保障了邊疆的安全。
另外,各大軍區進行了一定的改制,用以守護著這片新生的土地。
洛陽軍區作為京畿重地,其司令一職由黃忠兼任,他不僅是戰場上的猛將,更是治軍有方的帥才,確保了京城的安寧與秩序。北方軍區司令呂布,以其勇武無雙,震懾著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使得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南方軍區在張循堂兄張饒的坐鎮,積極訓練,為華朝向東南搬到擴張奠定基礎。東部軍區司令文丑,以其卓越的指揮能力,保障了東部沿海的安全與繁榮。西部軍區則在張遼的統率下,抵禦了少數民族的侵擾,並隨時準備進軍西域。
海軍方面,周瑜擔任司令,甘寧、蔡瑁為副手,加強訓練與備戰,研究海上作戰技術,隨時準備開啟海洋時代。
此外,荀攸、董昭、陳群等一眾智謀之士,以及張揚、諸葛玄、孔融等名門之後,還有如韓暨、馬鈞這樣的技術天才,糜竺、闞澤這樣的商業俊傑,都被精心安排到各部或各州、各軍區擔任副職,進行系統的培養與鍛鍊。
關羽、張飛這樣的勇猛戰將,以及高順、陳登這樣的年輕才俊,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華朝的繁榮與穩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些人才的合理配置與培養,為華朝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與動力。
軍隊人數方面,張循採取了精簡高效的策略。五個軍區加海軍,每個軍區保留五萬精兵,加上一萬人的禁衛軍,總兵力保持在三十萬出頭,既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又避免了因軍費開支過大而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裁撤下來的士兵,一部分加入地方巡捕房,維護社會治安,另一部分老弱病殘則妥善安置,送回家鄉,加強地方建設。
隨著國家機器的穩步運轉,張循也開始考慮自己的個人生活。作為皇帝,他的婚姻大事自然牽動著整個國家的神經。
蔡邕,這位內閣大臣兼禮部部長,曾多次私下向張循提及此事。蔡文姬雖為當前唯一貴妃,難免顯得單薄,且不利於皇室血脈的延續與朝廷的穩定。
更重要的是,蔡邕擔心民間會有流言蜚語,說他女兒善嫉,阻止皇帝大婚,甚至意圖以再嫁之身謀奪皇后之位,這不僅是對蔡家名聲的損害,更可能對朝廷的威信造成不利影響。
蔡邕深知,作為禮部尚書,自己更應以身作則,嚴格遵守禮制,因此他不斷向張循進言,希望他能從名門望族中挑選賢淑之女,冊封為后,以正名分,安定民心。
張循並非不想多娶幾個美女,而是他心心念念的幾名漢末三國美女——甄宓、糜環以及大小喬尚且年幼,未曾及笄。而今,時光荏苒,幾位佳人都已到了適婚之齡,張循也到了該考慮後宮事宜的時候。
張循也知道,作為皇帝,自己的婚姻不僅關乎個人幸福,更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現在,幾位美女的年齡也差不多到了最低婚配年齡,自己作為一國之君也確實拖不起了。只有皇帝,沒有皇后,在進行一些重大慶典的時候,總是顯得有點兒不合時宜。
於是,張循答應了蔡邕,讓禮部按皇室禮儀安排大婚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