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莊觀。
鎮元子捧著地書,難以置信的搖頭。
「不可能,這不可能!不可能……」
他執掌地書,五部洲地脈之祖,該是五莊觀才對。
可就在剛剛,祖脈易位,居然在瞬間遷移到了東勝神州。
如此一來,他的修為境界將大打折扣。
無論是什麼引發了此次改變,他都要搞清楚,將祖脈搬回來!
這般想著,鎮元子翻動地書,原地消失,在地脈中穿行,不一會兒,便出現在了花果山。
鎮元子一眼就看到了匯聚地脈祖脈的那顆石頭,剛要催動道法將其毀滅,石頭面前,卻出現了一名灰袍老道。
「道友且慢。」灰袍老道伸出手,攔住了鎮元子。
「你……是誰?」鎮元子連忙後退幾步,盯著對方。
他從來沒見過這樣一名老道。
洪荒天地,也沒這樣一名老道。
對方看起來好似沒任何修為。
但就是那樣簡簡單單的伸出手掌,鎮元子便感覺一身道法被禁錮了。
灰袍老道笑道:「貧道,天道化身。」
「天道化身?」鎮元子重複了一遍,這才反應過來:「道祖老爺?」
「道祖老爺既然讓貧道執掌地書,為何遷移祖脈?」
灰袍老道轉身,看著那棵大石頭道:「地書乃道友伴生法寶,其他人執掌,不會有任何效果,而道友應該也能發現這顆石頭上面的道韻,非是貧道所為。」
鎮元子警惕的和灰袍老道隔著一段距離,認真打量那顆讓祖脈易位的石頭。
紫霄宮中,道祖鴻鈞卻在苦笑。
按照他原本的想法,扔出補天石,然後他調動天道,讓補天石匯聚日月星辰之力便可。
誰知……
女媧娘娘扔出的卻是這樣一顆石頭。
石頭一旦化形,便是悟道了的大羅金仙。
為了不讓此事發生,他這具天道化身,要由一個守護者,變成破壞者。
破壞石頭裡面已然蘊含的強大道韻。
不然等前輩大道之林里所書寫的西遊大劫來臨之時,應劫人恐怕就快突破准聖了。
到時候天道完善,道韻不顯,誰能阻止一個準聖?
他是真的離不開紫霄宮了……
多餘的道法,居然要用來對付一顆石頭。
好處是,四海水患、西方教靈山被毀、石猴落地接連發生,道林三千法則又顯現了一部分。
他可以一邊領悟法則,一邊磨石頭裡面的道韻。
「那位前輩……」鎮元子沿著石頭遊走一圈之後,忽然驚呼道。
灰袍老道笑著點頭:「所以,鎮元子道友想讓祖脈恢復,該知道找誰了吧?」
鎮元子呆在原地,好一會兒後,才緩緩點了點頭,朝道祖抱拳離開。
……
女媧娘娘在扔出神石後,再度拋出紅繡球,踩著紅線,直接來到了凌霄寶殿。
昊天玉帝坐在龍椅上面,緊握把手,依舊氣的咬牙切齒。
「星君,天蓬,南洲水患,便由你們共治,讓四海龍族協助,若是龍族不從,直接打殺了便是!」
兩人剛要告退,一旁瑤池道:「四海有功者也要封賞,星君催動天道功德,幫他們化解業障吧。」
昊天玉帝哼了一聲:「化解業障也行,但要他們加入天庭,好了,就這樣,去吧!」
太白星君李長庚和天蓬元帥卞莊剛剛離開,女媧娘娘赤足走了進來。
昊天玉帝和瑤池金母連忙起身:「師姐。」
女媧娘娘笑了笑:「我去見過那位前輩了,那位前輩說,九天息壤可治一時,這些息壤,便交由師弟使用吧,對了,那位前輩還說,需要凡俗之人治水。」
看著懸浮在面前的九天息壤,昊天玉帝不解道:「師姐為何……」
九天息壤,乃是先天至寶,最強防禦至寶之一。
女媧娘娘朝兩人笑了笑,徑直在凌霄寶殿祭出紅繡球,踩著紅線消失。
她一開始不認可昊天當天帝,想讓兄長伏羲當。
她和人族,都付出了代價。
現在看來,昊天至少沒有瀆職。
不管出於野心還是憐憫,對人族的關心是切切實實的。
而且,直接領兵攻擊西方教一事,女媧娘娘也覺得很舒服。
是以將這份功勞送給昊天,就當是給對方的道歉了。
……
火雲洞。
「凡俗治水?」軒轅黃帝為難道:「如此一來,南洲百姓不知道……」
昊天玉帝為難道:「這是那位前輩和老師共同的說法,也是人族的劫難,恐怕……不過幾位聖皇放心,不管人族選了何人,天庭會全力協助,這是女媧師姐贈送的九天息壤。」
眾人的目光全都落到伏羲身上。
伏羲演八卦開始推算,片刻後睜開眼睛:「有崇部落,姒鯀。」
「此人便是我人族應劫之人?」
伏羲搖頭:「應劫之人,有天道大氣運,吾難推算。」
「不過此人可解一時燃眉之急。」
這邊決定了治水人選,軒轅黃帝的下屬柏罡和鍾經帶著九天息壤,找到了有崇部落的姒鯀。
姒鯀得到了九天息壤。
而火雲洞的法旨,也傳遍了整個南洲。
南洲人族,皆聽從姒鯀調遣,治水之事,浩浩蕩蕩展開。
姒鯀治水九年,南洲水患,暫時治理了一部分。
姒鯀的治水之法,是依靠九天息壤堆山堵水。
一大堆土壤中,只要摻入一丁點九天息壤,這些土壤便不會被洪水沖走。
洪荒不存在,後世卻很出名的很多名山大川,皆是出自姒鯀治水所堆。
而治水初見成效後,姒鯀還剩下一半九天息壤。
這期間,姒鯀手握先天至寶九天息壤,領悟了修道法門,早就不是當時的凡俗之人,便野心勃發,手握九天息壤,不再治理水患,反而將九天息壤當做武器,率領自己的部落族人攻占搶虐其他部落。
火雲洞派人斬殺了姒鯀,有崇部落聲勢不在,當年治水的水師,皆被發配到了北海。
此時的少年大禹,夾雜在那些發配的水師之中,一路伶仃奔逃著,聽那些水師說著父親治水的功績,天下的水患流向之類。
萬里發配的見識,水師的耳濡目染,從部落首領到階下囚的轉變,多重壓力下,大禹非但沒有沉淪,反而生出了為父親平反的治水之心。
目睹了洶湧的北海之水後,大禹終於明白,人力是抵抗不了這種水患的。
如今堵著,一旦爆發,將會迎來更大的傷亡。
堵不如疏!
在被發配的北海之地,大禹帶著一群年輕人,握著探水尺,扛著鋤頭,開始了艱難的治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