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朱元璋的打算
時間稍微往前撥一點。
洪武二十六年的春天,來自高麗半島的消息也如同春風一般,源源不斷地傳回了大明京城。
草色雖已青青,但江南春寒仍未散去。
朱元璋與馬皇后以及太子朱標正圍坐在暖閣之中,共圍著一爐剛泡好的龍井茶,茶香裊裊,氣氛寧靜。
當太監匆匆步入,手中緊握著一份電文,臉上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他跪倒在地,雙手呈上戰報,聲音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陛下,娘娘,太子殿下,高麗的捷報到了!」
朱元璋聞言,眼神一亮,連忙接過戰報,匆匆瀏覽起來。
隨著他目光的移動,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濃,最終忍不住朗聲大笑:「好!不愧是我朱家兒郎!」
馬皇后與朱標也猜到了,他倆相視一笑,心中滿是欣慰。
朱標給馬皇后舉著看,馬皇后輕撫著繡有龍鳳呈祥圖案的衣袖,掃了兩眼溫聲道:「陛下,英兒這孩子果然不負眾望,高麗之事既已平定,我大明威名更盛,實乃社稷之福。」
朱標細細看過,亦是說道:「李成桂篡國謀逆,本就是大逆不道之舉,我大明王師應天靖賊,如此方能震懾宵小,否則,宗藩之屬何在?」
朱元璋放下茶杯,站起身,背負雙手,在暖閣內緩緩踱步,沉聲道:「高麗平定,世子王奭回到開京順利即位,局勢趨於穩固,此乃我大明的一大勝利.但咱更看重的是,英兒能在異國他鄉,將我大明的文化、制度播撒開來,使高麗人心向明,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馬皇后點頭贊同,眼中滿是慈愛:「陛下所言極是,英兒這孩子,既有文韜武略,又目光高遠,實乃我大明之幸。」
朱標則提議道:「父皇,兒臣以為,應當即刻下旨表彰此戰功臣,並賜以重賞,以激勵我大明將士,同時也向天下昭示我大明之恩威並施。」
「標兒所言極是,自主帥涼國公藍玉,副帥燕王朱棣、吳王朱雄英以下有功將士,都要重賞!」
朱元璋聞言,沉吟片刻,道:「另外,即刻擬旨,以鄭國公常茂為高麗安撫使,並賜金銀珠寶若干,以示嘉獎。同時,著其繼續留駐高麗,協助高麗國王王奭穩定局勢,逐步推行我大明之制,等到局勢徹底穩固,再撤回釜山與濟州島。」
朱標心頭一凜,但並沒有多說什麼。
不讓北線明軍里又添新功的涼國公藍玉和燕王朱棣留駐高麗,顯然是為了防止這兩個桀驁又有能力的人,在外面擁兵自重。
言罷,朱元璋轉身對朱標吩咐道:「去擬旨吧,並告知英兒,咱對他寄予厚望,望他勿負咱之期望,繼續在高麗建功立業,至于歸國就藩的事情,處理好那邊的事情後再說。」
「是,父皇!」朱標應聲道。
等到朱標走後。
馬皇后目光溫柔地望向朱元璋,輕聲細語道:「英兒這孩子聰明伶俐,又歷經戰火洗禮,定能在吳地大展宏圖。只是,吳地風土人情與京城大不相同,我們需得細緻籌備,讓他能回國就迅速適應下來。」
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馬皇后作為奶奶,自然更是如此。
朱元璋點了點頭,說:「咱會派遣錦衣衛前往吳地好好研究當地民生、商貿、士林這些方方面面的情況來給他做個參考。」
「王府呢?現在建的如何了。」馬皇后又期盼地問道。
這種事情要是朱元璋不告訴她,馬皇后肯定是不知道的。
「已經基本完成了。」
這件事情朱元璋還是留了些注意力去盯著的,他拍了拍馬皇后的手背,說道:「王府肯定是既符合皇家規制,又能體現蘇州這些園林的特色.三護衛也揀選些精兵強將,確保英兒的安全無虞。」
「蘇州安全得很,倒是不擔心這些。」
馬皇后補充道:「還有英兒的日常生活起居,需選派經驗豐富的宦官、宮女,我得親自在宮裡選些精幹的。」
朱元璋點點頭,隨即話鋒一轉,道:「等回來的時候,好好舉辦一個獻俘儀式,以彰顯朝廷重視。」
「可以多邀請些致仕官員及宿老代表。」
「嗯。」
朱元璋望著窗外春天的藍天白雲,忽然嘆了口氣:「唉」
「陛下怎麼了?」
「妹子,過了這年關,咱六十六了,老了啊。」
朱元璋抬手止住了對方的話頭,繼續自顧自地說道:「妹子,你還記得四十年前的事情嗎?」
「記得。」
馬皇后先是晃了晃神,隨後點頭說道:「四十年前.那時候你二十六,還是個壯小伙子,我也正年輕著呢。」
「是啊。」
朱元璋的神情中有幾分追憶:「當年咱帶著徐達這二十四個兄弟,雄心壯志的出了濠州城現在的人只知道『淮西二十四將』,哪曉得那次出師不利,半道上咱就得了重病,被抬回到濠州城養病,昏迷了半個來月才醒來,險些就死了。」
馬皇后的心一顫。
她知道朱元璋想起四十年前的事情,是哪一件事。
但她卻不忍說。
因為四十年前,她的養父郭子興做的事情,實在是不地道。
當時朱元璋剛醒,郭子興就不想養一個無用之人了。
說實在的,要是旁人,那真不怪郭子興,因為濠州城城裡到處缺糧不說,義軍內部還在頻繁的摩擦、火併.可朱元璋畢竟不久前還救了郭子興的命!沒有朱元璋的那份智勇雙全,郭子興早就被趙均用、孫德崖拷打致死了。
但饒是如此,朱元璋醒來後過了幾日,郭子興就故意扶著拐杖從朱元璋屋前經過,並且嘴裡還連連發出嘆息之聲,催著大病初癒的朱元璋出城賣命。
因為當時郭子興手下缺人,而城外遠處一山寨有一支隊伍想要投靠濠州,但又猶豫未決,而郭子興的一個朋友在其寨中,於是想要派人與其聯絡,收服這支隊伍,郭子興自己又不敢去,也沒人敢去.換句話說,在那個年歲,去了就大概率會被人剁了,畢竟山寨里說是義軍,其實就是盜匪。
所以,大病初癒的朱元璋,知道郭子興故意來這裡表演這麼一通,其實是促使他前往遊說的意思,朱元璋怕郭子興覺得自己這個乾女婿是吃白飯的,被當作棄人,當晚強撐病體,謁見郭子興就被郭子興,郭子興稍微推辭了一下,就把朱元璋趕去賣命了。
而接下來這個故事的前半段,朱元璋是給朱雄英講過的,只不過出於「為尊者諱」的原因,沒把前因的具體情況交代的太清楚。
但朱元璋的內心,對郭子興固然有感激,可又怎麼會沒有怨恨呢?這種事情,換誰都有怨恨。
而朱元璋進了土匪窩,也是險象環生。
當時他拒絕了費聚代替他的建議,進了土匪窩,土匪頭子問他為什麼來,聽完表面答應歸附,並請朱元璋留下信物為證,於是朱元璋留下香囊一枚,土匪頭子也以牛脯來獻,朱元璋吃完以後,土匪頭子跟朱元璋說你們先暫且回去,等營中收拾好再前往投奔。
這顯然是糊弄人的話了,不過朱元璋此時手裡沒兵,所以只能留下費聚在其營中,而過了三日費聚早晨跑了回來,對朱元璋說這伙土匪想往別處跑。
朱元璋借了三百兵,邀請土匪頭子來會談議事,並讓朱元璋這邊的三百人簇擁著一起觀看,然後又放其回去,連續三次,使之放鬆警惕,於是趁機綁架了土匪頭子,令五十個壯士簇擁土匪頭子離開營寨,走了十餘里,再派人假傳命令於其營,等到這些土匪出營了,即燒毀營寨,絕其退路,帶著全營人馬回來。
而這全營人馬是多少?三千人!
這伙由流民變成的土匪,成了朱元璋皇圖霸業的第一塊基石。
有了淮西二十四將,有了這三千兵馬,才有了往東趁夜偷襲元將老張知院的本錢,而元將棄軍逃跑,朱元璋俘獲得到精壯二萬人,短暫訓練後,就率軍往南攻取滁州,從此踏上了稱霸天下的道路。
可以說是,這次深入虎口,才是朱元璋真正意義上發家的第一桶金。
以至於如今四十年過去了,想起二十六歲的自己一往無前的身影,還是頗有些感嘆。
「都過去了。」馬皇后安慰道。
「是啊,都過去了。」
朱元璋的興致高了些,他欣慰地說道:「咱就覺得,鴨綠江南岸背水一戰,英兒就有咱當年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魄!當年咱也不是沒退路,可男子漢大丈夫,就該有這份闖蕩。」
「英兒像你。」
「說句有私心的話。」朱元璋說道,「比標兒還像我,標兒沒上過戰場。」
「總之啊.現在英兒能文能武,在地方和軍中都有了些威望,以後的事情,咱就放心了,畢竟,咱這把老骨頭了,也沒幾年活頭了。」
朱元璋說到這裡,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但很快又被堅定所取代。
他轉過身,望向馬皇后,繼續說道:「妹子,你知道嗎?咱一直在考慮一件事,關乎咱們大明的未來,也關乎咱朱家的傳承。」
馬皇后聞言,心中一緊,但臉上依舊保持著溫婉的笑容,輕聲問道:「陛下心中所想,定是為了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臣妾願聞其詳。」
朱元璋緩緩踱步至窗前,凝視著窗外的藍天,似乎在思考如何措辭。
片刻後,他轉過身,語氣堅定地說道:「妹子,咱打算再過兩年,就將這皇位禪讓給標兒。讓他正式繼位,成為大明的新皇帝。」
馬皇后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但很快便恢復了平靜。
她幾乎是瞬間,就明白了朱元璋此舉的深意,於是點頭表示贊同:「陛下深謀遠慮,此舉定能穩固大明基業,臣妾全力支持。」
朱元璋欣慰地笑了笑,繼續說道:「更重要的是,我想親眼看著英兒被立為皇太子,這樣咱們朱家三代同堂,皇位傳承有序,我也能安心了。」
「英兒這孩子,確實繼承了您的智勇、膽識,將來定能擔起大任。」
朱元璋點點頭,眼中滿是期待:「是啊,英兒如今不僅知兵,更難得的是他心懷天下,懂得治國之道,有他在,我大明江山定能更加穩固。」
說到這裡,朱元璋似乎想起了什麼,話鋒一轉道:「不過,在禪位之前,我們還需要為標兒和英兒做好一切準備,包括朝政的穩定、軍權的交接,這些都是要處理好的這件事情你知我知,其他人就決不許知道了。」
馬皇后聞言,認真地點了點頭:「陛下放心。」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這是他接下來的人生里最重要的一步了,將大明江山交到下一代手中,再確立好下下一代的繼承權,如此一來,未來數十年,大明江山都將不會被輕易動搖。
畢竟,皇位繼承人就是國本,確立好了,奸邪小人就不會生出歪心思,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而隨著年歲的流逝,朱元璋也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力不從心。
——衰老,是所有人的敵人。
所謂「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便是這個道理了。
朱元璋並不是一個特別留戀權力的人.之所以很多人有相反的印象,是因為朱元璋的勤政以及某些近乎偏執的行為,但是實際上,朱元璋所有行為的動機,都是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穩定繁榮的大明。
朱元璋不相信子孫後代能夠具備超過他的能力和品格,因此他才會拼命把一切制度都規定下來,把他這一代能夠做到的事情都做到,甚至給後面的下一代都安排好。
而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朱元璋是相信朱標,能夠承接這份至高無上的權力與責任的。
除此之外,朱雄英這三年的出色表現,也贏得了朱元璋的認可。
到了朱元璋這個歲數,是確定不了什麼時候意外會到來,生命會結束的。
因此,他必須要在自己還維持著健康和判斷力的時候,把皇位傳承都安排好。
而為了這一點,他不介意當幾年太上皇畢竟,「太子」只要還活著,就沒有定俱備同樣繼承權的「太孫」的規矩和理由。
但只要朱元璋自己禪位,讓朱標繼位成為皇帝,那麼朱雄英就可以馬上被立為太子了。
不過,這件事情也不是特別著急。
畢竟朱元璋雖然感覺身體情況有些下降,但並沒有重病,也沒有令他急火攻心身體迅速被摧垮的事情,所以,這一切還有時間。
他還需要對朝堂中樞以及地方的人事和各種制度,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好方便朱標繼位收攏人心.而朱元璋也相信,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大明的未來一定是一代更比一代好的。
在朱雄英忙於在高麗鞏固大明勢力的同時,遠在日本.呃,可能也沒那麼遠的室町幕府,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在密切關注著高麗的戰局變化以及大明接下來對日可能採取的策略。
隨著李成桂戰敗自刎的消息傳來,足利義滿很清楚,這一事件將對日本與大明的關係產生深遠影響,他立刻召集了手下的重臣——包括斯波氏、細川氏、畠山氏在內的「三管領」,以及負責侍所的山名氏、一色氏、京極氏、赤松氏這「四職」。
畠山基國、斯波義將、細川滿元、赤松義則、一色滿范.這些在京都的重臣,都集結於幕府「花之御所」的議事廳中商討對策。
足利義滿板板正正的跪坐在主位上,眉頭緊鎖,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重臣,緩緩開口:「諸位,高麗局勢突變,李成桂已敗亡,大明軍隊勢如破竹,如今高麗已經被大明所控制,對我們而言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了。」
畠山基國首先發言,他聲音沉穩:「將軍所言極是,高麗之敗,明軍之威勢彰顯無遺,我日本雖遠隔重洋,但難保不受波及,以免出現當年元寇之事.當務之急,是加強海防,多多修建『元寇堡壘』以防大明有意東擴。」
蒙古人第一次跨海征日在後勤補給上沒有做太多準備,運送補給的船隻又因為颶風無法抵達,餓著肚子的元軍被日本人趕下了海,僅有半數部隊逃出生天第二次跨海征日則是被所謂的「神風」給團滅了。
不過,百年前北條家沿博多灣海岸線修築出很多高約兩三米、底部寬達三米的防禦工事,也就是「元寇堡壘」,用於觀察海面上敵軍的態勢及抵禦敵軍搶灘登陸,這個思路依舊給了現在的日本人很大的啟發。
「對,這件事情有備無患。」
斯波義將接過話茬,補充道:「不過畠山大人雖然所言有理,但加強海防非一日之功,還需考慮如何與大明建立更穩固的外交關係,以消弭其可能的敵意。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大明所謂的『朝貢制度』,向大明表達敬意,同時爭取更多緩衝時間。」
細川滿元沉吟片刻,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朝貢固然是傳統手段,但大明近年來國力強盛,對周邊國家多有征伐,單純朝貢恐難以滿足其胃口。」
赤松義則和一色滿范沒說什麼。
足利義滿聽後,微微頷首,對這些幕府重臣們的意見表示認可:「諸位所言,皆有道理。加強海防、建立外交關係,以及最好能夠達成『勘合貿易』促進貿易往來,這三者缺一不可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信,既要看到明軍的強大,也要相信我們自己的力量,元朝辦不到的事情,明朝也不見得能辦到。」
隨後,足利義滿詳細部署了接下來的行動計劃,一方面,加強沿海地區的防禦工事,增派艦隊巡邏,確保海域安全;另一方面,挑選精明強幹的使節前往大明,表達友好意願,並探討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繫,也就是更大規模的、正式的「勘合貿易」。
所謂「勘合貿易」,指的是外國來明進行朝貢貿易的一種稱呼,也稱「貢舶貿易」,因為洪武初年實行海禁後,只允許外國與大明進行有時間、地點規定的朝貢貿易,外國商船載貢品及各自方物土產來華,明朝廷收貢品、購方物後,以「國賜」形式回酬外商所需大明物品,各國貢期或三年,或五年,對日本則規定十年一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與高麗、安南等國不同的是,日本沒有與大明建立起真正的宗藩關係,貢舶必須持有大明事先所頒「勘合」,也就是貿易許可證。
而之所以足利義滿跟其他國家的當權者,比如李成桂之類的不一樣,對於貿易這件事情十分熱衷,則是基於兩點理由。
其一,現在日本處於南北朝內戰狀態,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是南朝依舊在進行有效抵抗,而南朝占據的土地,則是各島的南方地區,更靠近大明,平常也更頻繁地進行海上貿易,北朝則是普遍在山區和內陸,只有九州島上的幾個藩有船隊進行海上貿易.北朝比南朝有更多的土地和陸師,但是在水師和海上貿易方面,還是有些許差距的。
第二,足利義滿很缺錢。日本跟大明或者高麗不一樣,任何領主,哪怕是幕府將軍,軍費都高度依賴大商人和寺廟的借貸在大明商人是最低等的階層,朱元璋想逮著哪個大商人宰就可以隨便宰,商人半個「不」字都不敢說,但是在日本,幕府將軍甚至天皇欠了商人的錢,都得老老實實地還,而打了這麼多年仗,足利義滿早就沒錢了,所以急需通過與大明的勘合貿易搞點錢出來。
會議結束後,足利義滿獨自留在議事廳中。
窗外是「花之御所」寧靜的庭院,但他的心思卻早已跨越重洋,在這種亂世里,了解大明的動向對於日本的安全至關重要。
於是,他讓是從召來了北山寺的主持——古劍妙快。
佛寺經濟是此時日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寺普遍擁有大量的土地、人口,除了這些,還有解釋經文、武裝僧兵、稅收免除的特殊權利,所以,與其把這些佛寺當做尋常寺廟來看,還不如說是聚集了大量人口,擁有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乃至控制不小地盤的割據勢力。
而北山寺,則是直接依附於足利義滿的寺廟。
這裡就是日本著名的北山文化的發源地,北山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合傳統的公家文化和新興的武家文化,以及受到禪宗的影響,以足利義滿所代表的武家崇尚禪宗,完善了五山十剎制度,使得禪宗文化深入人心,五山僧侶們在漢詩文方面成就顯著,而以明兆、如拙為代表的禪僧畫師在學習中國宋元水墨畫的基礎上也表現出一些日本人的特質。
所以,此時的北山寺,其實也是日本的文化中心。
「妙快大師。」足利義滿語氣也很尊敬,「我近期對大明的局勢深感憂慮,尤其是關於其對外政策的變化.我聽說,有一位名為道衍的僧人,曾在大明吳王朱雄英麾下效力,如今正遊歷四方,恰巧來到了我國,就在北山寺掛單,此人智慧超群,且與大明高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欲通過他,間接了解大明接下來的可能動向,不知大師可願代勞,前往北山寺一行,邀請道衍大師前來幕府一敘?」
古劍妙快聞言,雙手合十,微微躬身道:「將軍深謀遠慮,貧僧自當盡力而為,道衍大師確實學識淵博,見識非凡。請將軍放心,老衲即刻回寺,定不負所托。」
很快,古劍妙快身披袈裟,手持念珠,踏上了回到北山寺的路途。
北山寺位於京都郊外,山清水秀,古木參天,此時北山文化剛剛興起,對於不少僧人和百姓來說,這裡都是一片淨土。
抵達寺廟後,古劍妙快來到了道衍的禪房前。
輕敲房門,得到應允後,古劍妙快緩步而入。
只見室內簡樸而雅致,道衍正端坐於蒲團之上,閉目打坐。
古劍妙快上前施禮,說明了來意,並誠摯地邀請道衍前往幕府,與足利義滿將軍共商大事。
道衍睜開眼,目光深邃而平和,他微微一笑,道:「古劍大師盛情難卻,既受將軍之邀,自當盡力相助。只是,貧僧所學淺薄,經歷也屬平常,還望將軍與大師勿抱過高期望。」
古劍妙快聞言,心中暗自欽佩道衍的謙遜,連忙還禮道:「道衍大師過謙了,將軍正翹首以盼,請您務必賞光。」
於是,在古劍妙快的陪同下,道衍踏上了前往幕府「花之御所」的路程,一路上,兩人時而談論佛法,時而涉及世事,彼此間增進了不少了解。
到達幕府後,足利義滿親自迎接了道衍,並以最高規格的禮儀相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