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後明餘暉> 第640章 各線戰局;萬里奔襲

第640章 各線戰局;萬里奔襲

2024-11-19 01:59:22 作者: 神州翰林院的寧海
  第640章 各線戰局;萬里奔襲

  天市右垣號可以說是老倒霉蛋了,似乎是命運的羈絆讓她被澳大利亞人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早在幾年前的達爾文之戰時,天市右垣號就被一架惠特利轟炸機的捨命撞擊而受重創,返回本土修了半年。

  之後,當明軍揮師遠征夏威夷時,重返戰場的天市右垣號在所羅門海域巡邏,與企業號鬥智鬥勇了幾個星期,結果被劍魚號潛艇偷襲,再次身負重傷。

  這一回,天市右垣號就沒那麼幸運了,在內部大火導致揮發的油氣爆燃以後,水兵們被迫放棄了這艘曾經兩次死裡逃生的輕型航母。

  標準排水量1.7萬噸,最大航速29節,載機量60架,以現在的目光來看,至昌三十六年完工服役的天市垣級並不是什麼優秀的設計,乏善可陳。

  不過,小歸小,她終究也是艦隊航母。

  兵部尚書李綱喬很重視,專門過問了具體戰鬥經過。兵部派人審閱了航行日誌里的損害管制作業記錄,確認沒有疏忽大意以後才作罷。

  儘管代價稍大了些,但戰術目標還是順利達成了,倒也不算虧。

  黑德蘭港短時間內不可能恢復使用,位於珀斯的國營飛機組裝廠和皇家空軍飛機維修基地也雙雙被炸成了殘垣斷壁。

  因此,第77轟炸機大隊針對舊港油田和巴厘巴板油田的戰略轟炸無法繼續,參與的數十架B-17和B-24轉場去了澳洲東部——總不能閒置著,那就去炸凱恩斯和湯斯維爾吧。

  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美澳聯合空軍第77轟炸機大隊一共損失了近百架重型轟炸機,近乎徹底換了遍血,他們投下的成百上千噸航空炸彈讓明軍控制下的南洋油田減產20%左右。

  至昌四十年的時候,南洋幾處油田貢獻了790萬噸原油;而去年、靖和元年因為後幾個月遭受空襲減產,全年總產量下降到662萬噸。

  現在這個威脅可算被抹除了,軍部上層鬆了口氣。

  之後一直到八月份,明軍便開始再次調整戰略重心,屢次向澳洲增兵,充實澳洲兵團的兵力。

  之前周長風就曾擔心美澳聯軍會在今年嘗試反攻,朱泠婧也有相同顧慮,因此決策層密切關注著敵人的動作。

  時至今日,大明武裝部隊除去戰前四十多個師、三十多個旅的常備軍以外,已經擴充了相當數量的戰時徵召部隊。

  這包括53個陸軍步兵師、12個陸軍工兵旅、9個陸軍交通兵旅、27個汽車運輸團、18個空軍高射炮旅、15個陸軍憲兵團、92個獨立高射炮營、69個獨立岸防炮營、7個海軍勤務支隊等等一系列單位,總數達二百餘萬人。

  現在陸海空三軍紙面上的總人數已有六百多萬人,其中陸軍291萬人、海軍239萬人、空軍72萬人。

  儘管絕大多數部隊都處在齊裝滿員的狀態,不過接近半數的陸軍作戰單位滯留在本土無法投入戰鬥。

  明軍所面臨的窘境在於作戰地域存在很大的限制,無法像歐洲戰場一樣通過發達的公路與鐵路網維持數百萬大軍。

  東亞和南亞看似相連通,但是安南、緬甸、印杜之間地形崎嶇坎坷,原始森林遍布。

  英國人根本就沒在緬甸修建鐵路,連通英屬印杜和英屬緬甸的只有一條狹窄土路;相反,倒是印杜地區的鐵路網四通八達十分密集。

  這導致明軍還得先修路築橋,貫穿英屬緬甸和暹羅的單向鐵路建成通車以後情況有所好轉,這條鐵路每天最大運力為3000噸,理論上可以供給40萬部隊的作戰補給需求。

  可這還無法滿足需求,因為明軍印杜兵團總兵力達34萬人、安南與日本僕從軍亦有30萬人。

  為緩解物資短缺之境況,大明海軍開闢了從星洲到吉大港的海運航線,基本滿足了這數十萬大軍的消耗。

  大英國協軍隊當然不會善罷甘休,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下令最大限度的阻斷明軍的後勤線。

  英軍通過潛艇布設水雷、潛艇伏擊貨輪、飛機空投水雷、飛機空襲貨輪等等手段千方百計的阻斷海運,明軍也奮力抗擊。

  

  因此儘管有大批物資隨船被擊沉,但是數十萬大軍的補給一直沒有中斷過。

  當然,這暫時就是極限了,至多只能維持如此規模的兵力。

  而且在二月春季攻勢結束以後,明軍已經推進至比哈爾邦一線,當地出產的鐵、銅、金、雲母等等礦產源源不斷的經由鐵路運回國內。


  同時因為更加深入內地,明軍的補給也越發的困難了。

  為了減輕後方運送物資的壓力,印杜兵團開始扶持當地部族自治,收取糧食,又或是乾脆就地徵集糧食。

  相反,因為又被擊退了數百公里,戰線顯著後退,大英國協軍隊的補給問題卻更為容易。

  印杜兵團督師梅朝隱在回京述職的時候直言不諱——今年冬季攻勢的形勢會更差,越深入越麻煩,最好還是在南邊的東海岸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比如…金奈。

  日不落帝國用來保衛這片寶石之地的部隊構成十分滑稽,實際上只有3個英軍步兵師和2個英軍裝甲旅,總兵力約10萬人,絕對主力則是36個英印軍步兵師和勤務單位,計約170萬人。

  英印軍的戰鬥力固然不佳,奈何數量遠多於明軍,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了明軍的質量優勢。

  另外合理的戰術也卓有成效,阿奇博爾德-韋維爾上將親自指導布置多條防線進行縱深防禦,明軍擊潰一兩個師之後馬上就要面對第二條防線和大批預備隊。

  正因如此,梅朝隱並不想再這樣硬碰硬的死磕下去。

  他認為從南邊登陸以後便可向多個方向大膽挺進,切斷英印軍的大動脈——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進而導致韋維爾精心布置的防線自發崩潰。

  這一構想無疑是正確的,避實擊虛,上策也。

  可惜問題在於大明海軍主力被美軍牽制在太平洋方向,餘部最多只能和皇家海軍遠東艦隊打個對半開的局面,無法奪取制海權。

  由於不需要像歷史上一樣對付義大利,英軍遠東艦隊得以維持在一個可觀的規模,包括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厭戰號戰列艦、決心號戰列艦、可畏號裝甲航母,另外還有四艘攻擊者級護航航母(美援博格級)。

  因此大明決策層在權衡以後決定再一次調整戰略重心,準備恢復對澳洲的攻略。

  戰爭初期在經歷達爾文之戰和凱恩斯之戰以後,明軍見識了澳軍的頑強死硬,感覺得不償失,暫時失去了興趣,隨後調轉戰略重心至印杜方向。

  如今,從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攫取的大量資源正源源不斷的運回本土補充戰爭機器,當時的決斷應該也不算錯。

  可現在形勢又有這般變故,與其讓百萬大軍滯留在本土,閒著也是閒著,不如乾脆部署一部分加強澳洲兵團的兵力。

  五月份的時候向澳大利亞增派了一個師、六月又增派一師二旅,現在大都督府決定再從本土調幾個師過去。

  澳洲兵團除原本的第五軍與第六軍之外,又新編成第十二軍,預計將會達到14個步兵師、4個野戰重炮旅、2個戰車旅、2個機動步兵旅、5個工兵旅、3個交通兵旅以及大量勤務單位,總數計約70萬人。

  至於澳大利亞陸軍,經過多輪擴充已經趨近極限,現已擁有1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2個裝甲旅,約77萬人。

  駐澳美軍有3個步兵師,約10萬人;荷印王家陸軍殘部重新編組為2個步兵旅,約1.7萬人,不過戰力羸弱。

  由於大明海軍的威脅,美澳聯軍不得不將相當一部分兵力部署在沿海關鍵地域,提防明軍登陸切斷後路——就像當年湯斯維爾之戰時一樣。

  人力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澳大利亞,七百多萬人口即便最大限度的動員、以女代男接替工廠崗位也至多只能動員百萬人。

  正因如此,澳軍迫切希望儘早實施反攻將明軍趕下海,否則隨著時間推移戰局只會越來越不利。

  此前兩年因為訓練不充分、武器裝備不充足無法支持反攻,可今非昔比了。

  麥大帥也持相同看法,實際上他在去年就是這麼想的,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當一部分物資被用於供給重型轟炸機大隊對南洋油田實施戰略轟炸了。

  近期明軍不斷增兵的狀況更加劇了美澳聯軍的憂慮,但是墨爾本和華盛頓之間多次溝通也達不成一致看法。

  華盛頓方面堅持認為美澳聯軍不應主動進攻,以免蒙受不必要的損失而導致崩盤,因為澳大利亞有限的工業產能和短缺的人力決定了容錯率極低。

  美國人如此強硬反對,澳大利亞人沒有辦法,反攻的提議只能不了了之。

  四二年對於交戰雙方而言來到了博弈的關鍵時間段。

  美國民間逐漸厭倦了太平洋戰爭的廝殺,政界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聲。

  為什麼對峙到現在仍未出現轉機?這樣的你來我往的博弈互損還要持續多久?西方和東方至少要保住一個吧?


  軍界之前向政客們允諾,可以在今年完全遏止明軍的攻勢,並主動尋求一兩次艦隊決戰,次年反攻瓦胡島,投入更多的墨西哥和巴西部隊來減少本國傷亡。

  政客們現在愈發狐疑——毛伊島戰役已經進行了幾個月之久還沒有重大進展,按這個效率談何反攻?

  有參議員認為應該立刻媾和,德社的威脅與日俱增,現在都開始大力建設遠洋海軍了,戰爭資源應該立刻向歐洲傾斜,將之扼殺在萌芽中,圍困在歐亞大陸。

  總統也感到無奈,明美兩軍相對於對方都達不到壓倒性優勢,太平洋上的對抗可以曠日持久的進行下去,打上個十年八年。

  這顯然不合理,他希望在六到十二個月內結束太平洋戰爭,集中精力對付歐洲。

  8月15日,國務卿向大明公使館遞交了一份備忘錄,以期達成一個協定——運輸船隊要通過白令海峽走北極航線向英美遠征軍和國民共和軍運送物資,明軍不攻擊這些特定的商船。

  公使館答覆稱:禮部外務司大員們表示要仔細研究研究。

  【配圖】

  8月18日,大都督府情報處在海地太子港的線人發回了一個情報——有支同時包含了美軍戰列艦、美軍航母、英軍航母的艦隊剛剛泊入了太子港。

  8月20日,線人再次發回最新情報,這支艦隊次日就要出港,似乎是打算駛向巴拿馬。

  大都督府內部對是否攔截這支艦隊存在分歧,主要是太過遙遠了,萬里迢迢奔襲不一定可以追蹤到目標,最後很可能無功而返。

  海軍方面倒是躍躍欲試,頗有一種「你要往東我就要往西」的意味,最後大都督府很勉強的批准了攔截行動。

  目前艦況良好且適合這個任務的只有紫微左垣號和太微左垣號,二者便被選作主力。

  為了強化大範圍搜索能力,大明海軍這次決定調遣東湖號水上飛機母艦伴隨艦隊,以發揮四〇式大型水上飛機的機載雷達的索敵優勢。

  最後,這支艦隊還加入了弘治號特務戰列艦作為護衛。

  攔截行動參戰序列總計2艘航母、1艘水機母艦、1艘小型戰列艦、2艘防空巡洋艦、7艘驅逐艦、2艘高速給油艦,編為丙字一一二空襲艦隊。

  艦隊總兵官由航母部隊的後起之秀程鑒率領,他的履歷比較獨特,戰初是鄱陽湖號水上飛機母艦艦正,而後才調任天市左垣號。

  至昌四十年突襲錫蘭基地的行動就是由程鑒指揮的。

  8月22日,丙字一一二空襲艦隊匆匆從尼豪島以西海域的錨地啟程,先向東南疾馳一個晝夜,再轉向正東以巡航速度前進大約五千公里。

  根據圖上作業計算,己方需要大約八天時間才能抵達預定位置,而英美艦隊會稍晚些,大概要到九月初。

  這支英美艦隊由聖哈辛托號輕型航母、阿拉巴馬號戰列艦、不撓號裝甲航母為主。

  聖哈辛托號是獨立級輕型航母的最後一艘,服役未久,現在奉命加入太平洋艦隊。

  至於阿拉巴馬號和不撓號,在逼退了麥克思號和恩克斯號以後,皇家海軍評估無需更多力量來對付二者,因此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四號艦返回本土,皇家海軍也讓不撓號暫時加入美軍。

  【修改版,戰初及戰中工業。】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