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朕想青雀了

2024-10-14 19:39:20 作者: 執筆見春秋
  第90章 朕想青雀了

  齊王謀反案所帶來的影響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泛起層層波瀾,且久久難以平息。

  畢竟,在這場謀反風波中,跟隨陰弘智的官員勛貴數量眾多。

  要知道,謀反之事自古以來便是天大的罪過,又豈能是小事一樁?

  然而李世民在面對此事時,心中有著諸多考量。

  一方面,老李家的名聲至關重要。若將此事大肆張揚,鬧得不可收拾,必定會讓皇室顏面掃地。

  這不僅會影響到他作為皇帝的威望,更會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進而影響到他一直以來極為注重的政績。

  李世民深知,自己在位期間,大唐的繁榮穩定、律法的公正嚴明,都是他政績的重要體現。

  而如今,這起謀反案的出現,無疑給這份政績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得不提的是,大唐一年之中判處死刑的犯人僅僅幾十個。

  這一現象,乍一看似乎是大唐的道德水平極高,甚至遠超後世。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目前,無論是大理寺還是地方司法機構,在面對可能涉及死刑的案子時,都表現得極為謹慎。

  每個這樣的案子,都會歷經一審、二審,甚至在審完之後還要反覆再審。

  判官們為了避免判處死刑,可謂是絞盡腦汁。他們在浩瀚的律法條文中不斷尋找漏洞,想盡辦法為犯人尋找逃脫死刑的途徑。

  在這個時代,判處死刑絕非是一件能為自己增添業績的事情,相反,它已然成為了一個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污點。

  所以,在這起聲勢浩大的謀反案中,真正會被判處死刑的人,包括陰弘智在內,絕對不會超過五十個。

  而在這五十人當中,有四十多人大概率是沒有強大背景和後台的。那些跟隨齊王參與謀反的江湖人士,無疑成為了背鍋的主要對象。

  他們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由於缺乏足夠的庇護,只能無奈地承受著最為嚴厲的懲罰。

  而那些有背景後台的人,則可能通過各種關係和手段,在這場風暴中僥倖逃脫,或者僅僅受到相對較輕的處罰。

  「誰教你這麼叛的?」

  看到孫伏伽送到東宮來的判決書,幾乎清一色的降職罰俸,李承乾直接甩手就丟在了地上。

  「殿下,這都是根據貞觀律判卷,上面的每一條,皆有法可依,有法可詢。」

  「非是臣擅自決定,亦是大理寺官員共同審判而決。」

  孫伏伽面色平靜,他早就知道,今天來送判決書,肯定沒啥好事。

  這是太子要在這方面對自己進行打擊。

  否則來送的人,就是大理寺少卿蘇亶了。

  

  「笑話,謀反的罪過,參與者皆死不可赦,到你連流放都沒了?」

  「貞觀律怎麼寫的,來,你給孤一條條解釋清楚。」

  「不然,孤便要追究你是否為同犯,暗中參與謀反之事。」

  李承乾冷笑著說道,這要是放到後面的朝代,謀反可是要誅九族的,別說人了,便是院子裡的蚯蚓都要給砍成兩半,雞蛋都得把裡頭的蛋黃給搖散了。

  唐朝律法寬容,謀反者死罪,牽連者流放千里,沒收家產。

  就抄家這塊,李承乾還指望著發一筆小財。

  「若按貞觀律,首先斬首的,應是齊王。」

  孫伏伽還是很剛的,朝野有言,說其有魏徵諫臣之風。

  當初設立『諫臣』這個官職,還是他向李淵提出來。

  李承乾道:「對,是這個理,不過齊王那是陛下特赦,要不你也去找陛下,讓他把這些人都給赦免了。」

  孫伏伽有些生氣了:「殿下這是強詞奪理,既是如此,那恕老夫能力有限,辦不得此案了。」

  孫伏伽年紀也不小了,從隋朝到現在,已有五十多。

  李承乾笑道:「好啊,既然孫寺卿要致仕,那孤就成全你,自現在起,你就不必去大理寺了,回家頤養天年去吧。」

  孫伏伽臉色微變,他沒想到太子竟如此強硬。但他也並非輕易退縮之人,遂挺直了脊樑,說道:「殿下,老臣一生剛正不阿,只為維護律法公正。」


  「若殿下執意如此,老臣也無話可說。但老臣相信,陛下定能明察秋毫,還這樁案子一個公道。」

  李承乾冷哼一聲,道:「你以為拿父皇來壓孤,孤就會怕了?」

  「這案子本就該按律法嚴懲,若都如你這般輕判,那以後還有何人會畏懼律法?還有何人會把朝廷放在眼裡?」

  孫伏伽沉默片刻,道:「殿下,老臣並非輕判。此案牽連甚廣,若大肆殺戮,恐引起朝野動盪,人心惶惶。」

  「且陛下也有意從輕發落,以顯仁慈之君的風範。」

  李承乾微微眯起眼睛,道:「仁慈?哼,仁慈是對那些忠君愛國之人,而不是對這些謀反之人。他們既然敢謀反,就該想到後果。」

  之所以如此針對孫伏伽,是因為丈人蘇亶遣人傳了消息。

  昨日夜間,孫伏伽單獨進了牢獄去見陰弘智,具體說了什麼不得而知。

  很顯然,孫伏伽是在為其他人做事,否則不會不知避嫌的道理。

  李承乾也能猜到,大致就是那些跟自己作對的人。

  「行了,重新審定判決,該流放流放,該抄家抄家。」

  「謀反之案,罪在陰弘智慫恿誘導齊王,齊王年幼,自是可免去刑罰。」

  「事後,自然會將齊王貶為庶民,不需要你多操心。」

  「若你再送這般判決到孤這裡來,那就別怪孤直接拿你問罪了。」

  孫伏伽是九卿之一,李承乾是沒有權力直接把他革職的,這事還要上報陛下,先前也就嚇唬嚇唬他。

  當然,要是發了狠,直接把他關進東宮牢獄,大多數人也只能是乾瞪眼,而後上奏天子,再是漫罵太子。

  孫伏伽拱手道:「老臣自當秉公執法,還請殿下放心。」

  說罷,孫伏伽轉身離去。

  看到孫伏伽走後,內侍文忠進言道:「殿下,奴婢聽聞狄知遜那邊有了些許線索,賀蘭楚石殺人案,是清河崔氏做的。」

  「這孫伏伽並非魏王黨人,與魏王少有交集,如今這般袒護,應是受了清河崔氏的指使。」

  李承乾知道,這是文忠不想東宮樹敵太多,畢竟孫伏伽也是九卿之一,在長安城內算位高權重。

  早些年對李世民有功,就算是李承乾想擼他下馬,李世民也是會保。

  「且隨他去,謀反案要是這麼揭過去了,那還了得。」

  歷史上齊王謀反案,還真就是這麼揭過去了,除了陰弘智外,朝堂很多官員勛貴,都只是輕飄飄的責罰一番,也就無事了。

  但現在是李承乾,自然不可能這麼簡單。

  「對了,魏徵他們,現在鬧成什麼樣子了。」

  「回稟殿下,如今魏徵跟褚遂良牽頭,跟那些被鬧過的文官一起,還拉攏了不少御史,諫官,整體口誅筆伐的,就準備在兩日後的早朝,聲討殿下。」

  李承乾笑了,問道:「他們要給孤,安排個什麼罪名啊。」

  文忠微微低頭道:「他們言殿下有失仁德,對朝中重臣魏徵、褚遂良等不敬重。」

  「說殿下指使不良人辱罵朝臣,又在其門口潑灑金汁,此等行為實乃侮辱過甚,有悖皇家風範。」

  李承乾冷哼一聲:「連證據都沒有,這是要把事情強行安在孤的頭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魏徵、褚遂良等在一些事情上固執己見,未能以大局為重,孤不過是稍加警示,以期他們能反思己過,更好地為大唐社稷謀劃。」

  「這些文官,不是整天把儒家經典掛在嘴邊嗎。」

  「豈不聞老子曰,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連聖人名言都不顧了,讀的是什麼書。」

  「行了,竹紙的事情,可以宣揚出去了,他們不是喜歡先聲奪人嗎,且看此回,要如何來爭鬥。」

  掩蓋一個熱點最好的辦法,那就是製造一個更大的熱點。

  在這件事上,李承乾自然早就有所準備。

  「殿下英明。」

  「散步消息的人已經安排好了,只等下令行事。」

  內侍文忠適當的拍馬屁。

  「行,那就開始吧。」

  隨著李承乾一聲令下,次日。


  關於東宮成功造出竹紙,以及將開放竹紙工藝的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遍了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一時間,整個長安都沸騰了起來。下至百姓,上至王公貴族,紛紛議論著這一驚人的消息。

  尤其是對於那些渴望知識卻因書價昂貴而望而卻步的學子們來說,這無疑是一道照亮他們求學之路的曙光。

  在大唐,紙張一直以來都價格高昂,普通的麻紙一卷便要數百文錢,那些質量上乘的紙張更是價格不菲,甚至可達上千文。

  對於普通百姓家庭來說,購買一卷書的紙張費用幾乎相當於他們數月的生活開銷。

  許多寒門學子為了抄書,不得不節衣縮食,四處尋找便宜的紙張或者借用他人的書籍來抄寫。

  那些原本準備聲討李承乾的文官們,此時也陷入了沉默。他們不得不承認,太子的這一舉措為大唐帶來了巨大的福祉。

  不僅如此,亦是有名臣上疏聖人。

  「夫紙者,載文傳道之具也。」

  「今太子造竹紙,此乃大功之舉。竹紙一出,價格驟降,學子有望得書,知識得以廣傳。此利於國之根本,可興文化,育人才,強社稷。太子此舉,可謂有遠見卓識,心懷天下。」

  上疏的人是谷那律,是如今學問最深的經學家和學者,被褚遂良稱為『九經庫』,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

  他的肯定,無疑對文學圈子造成很大影響,許多人對太子荒唐的印象改良,甚至不少寒門學子為太子喝彩。

  畢竟竹紙出,典籍降,對寒門學子切身利益有大好處。

  有了谷那律的開頭,其他大儒也紛紛上疏肯定太子。

  譬如顏師古,陸德明這些名儒,還有許多文臣官員。

  似乎只在一夜之間,太子的名聲就在整個長安城內瘋傳,人盡皆知。

  長安城中,魏徵府邸。

  庭院裡,魏徵背著手站著,眉頭緊緊皺著,不停地來回走動,心中十分煩亂。

  太子造出竹紙這件事,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面,頓時掀起了層層波瀾,把他們幾日的準備,攪得稀碎。

  竹紙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對國家和百姓都有很大的益處。

  竹紙的出現,可振興文化、培育人才、增強國家實力,這是一項很大的功績,不能輕易地否定。

  可問題在於,他怎麼能咽下這口氣,這些年,哪怕是陛下,那也曾懟贏過他,如今太子這是要把金汁,強行塞入他的口中。

  還要把他的嘴巴捂上,不讓其吐出來。

  然若強行責難,難免引發諸多不良後果。

  這時,褚遂良匆匆忙忙地趕過來。

  見到魏徵,拱手行禮,說道:「魏兄,現在太子造出了竹紙,得到了眾多大學者的讚譽,吾等又該當如何。」

  魏徵沉默了片刻,心中權衡著利弊。

  過了很久,說道:「暫且先觀察。太子雖有造出竹紙的功勞,但是先前的過錯不能忽視。」

  「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做決定。不能因為一時的好處就忘記太子的過錯。」

  褚遂良點點頭,這話雖有些傷氣勢,但也覺得此時沒有更好的辦法。

  說道:「只能這樣了。太子現在名聲大噪,如果我們有所行動,恐怕會引起眾人的憤怒。」

  「竹紙這件事,雖然讓很多人改變了對太子的看法,我們也不能就這樣停止。」

  魏徵長嘆一聲,心中之氣得不到舒暢:「這件事應當謹慎,不能莽撞。暫且觀察太子後續的行動,再做籌劃。」

  太極宮中。

  李世民翻看著這兩日上奏的奏疏,字裡行間,均是對太子的誇讚之詞。

  而這些上疏的人,無一不是有著很好的名聲。

  對於太子的行為,李世民自然是感到自豪驕傲。

  書籍降價,大唐必然湧現更多的優秀學子,更是能對世家門閥壟斷知識之事,造成強有力的衝擊。

  然而太子聲勢如此之大,又讓李世民有些擔憂。

  先前青雀在文,太子在武,相互競爭自有平衡。

  可這般,平衡要被打破了。

  太子在文治武功上,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青雀的括地誌與之相比,相差甚遠,更別說太子還在編輯天工開物。

  這裡面還涉及到人才儲備,原本東宮底子單薄,如今聲名鵲起,必然不少人才去投奔效力。

  加之謀反案使得不少官員被降職,似乎天地人和,都在向著太子轉移。

  這對於李世民來說,可不是好事。

  且明日早朝時,他必然還要賞賜太子。

  思慮良久,李世民吩咐道:「朕想青雀了,讓他明日入宮,旁聽朝政。」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