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鐵騎三神器

2024-11-07 06:01:29 作者: 執筆見春秋
  第185章 鐵騎三神器

  六月十五。

  距離李承乾出發東征高麗,也就剩下半個月的時間了。

  五千騎兵。

  軍中大帳,議事。

  李承乾坐上首,中間是行軍地圖。

  下面是蘇定方,李德騫,賀蘭楚石,陳雲超四個千騎長。

  另外一千騎,則由李承乾親自率領。

  薛仁貴,裴行儉,李象則為百騎長。

  現下討論的是關於行軍路線和時間。

  兵部那邊,已經有提案過來。

  在行軍路線上,向來是會有嚴格的要求。

  比如日行多少里,多少天內,要抵達什麼地方進行補給,這些都是早就要商量好的。

  李承乾這邊的行軍路線,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從長安到洛陽。

  大約路程在八百里左右,考慮到前期軍隊狀態較好,路程平坦,按照要求是十天之內抵達。

  然後從洛陽出發,到相州、魏州,再到幽州,

  預計是二十天左右抵達,要求則是二十五天內。

  最後再從幽州到營州,要求是半個月的時間。

  三段路程,每段路上會途徑什麼站點,城池,而後進行補給,休整。

  在兵部給出的路線圖上,都會有具體的說明。

  因為是國內行軍的關係,所以安全程度上有很大的保障。

  基本上所有的將士都是脫甲行軍。

  蘇定方授須沉吟片刻,沉聲道:「殿下,從長安至洛陽這一段,雖路程平坦,但如今正值六月,天氣炎熱至極。」

  

  「士兵們身著單衣尚且汗流瀆背,長途跋涉之下,極易中暑。」

  所謂行軍打仗。

  打仗是一方面,行軍更是一方面。

  優秀的將領,換個角度來說,也是個非常優秀的保姆。

  要照顧到士兵的方方面面。

  否則等到打仗的事實累得夠嗆,哪還有什麼戰鬥力。

  行軍宿營,在一定程度上,比兩軍交戰還要更加重要。

  《武經總要·卷五》:「凡軍行在道,十里齊整休息,三十里會乾糧,六十里食宿」。

  這是說大軍行軍,走十里地,就需要整頓休息,三十里地,就要吃點東西,

  乾糧是乾糧的意思。

  六十里地後,就要開始紮營,埋鍋造飯了。

  日行六十里,是對於大軍的要求。

  李承乾道:「此番行軍,孤已籌備馬車兩千餘輛,所有隨從,糧草,輻重,

  皆有馬車拖運。」

  「當然,蘇將軍說的也是在理,六月炎熱,各類補給不可少。」

  「除中暑之藥外,孤亦是製冰之法,配備涼水。」

  李承乾手裡還有部分的硝石,這些沒有製成火藥的硝石,也會被隨軍帶上。

  雖然不能說直接製成冰塊,但用來給水降溫,還是很有效果的。

  在大熱天行軍的時候,土兵們能夠喝上一口涼水,將會極大的提升士氣和精力,也能很大程度的避免中暑情況發生。

  蘇定方驚喜道:「若有足夠的馬車跟涼水,定然能更快抵達營州。」

  太子的話,讓蘇定方感到有些震撼。

  在眾人之中,他是最有帶兵打仗經驗的,畢竟當初攻打突厥的時候,蘇定方就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承乾向兵部要求,把蘇定方調到自己的軍中來,也是得到了陛下同意。

  李世民也考慮到,太子這邊的人,多數沒有長途行軍作戰的經驗,有蘇定方協助,就不會出現什麼亂子來。

  而且蘇定方也是太子心腹。

  只是蘇定方沒想到,行軍還能這樣,全馬車行軍,路上還能喝涼水。

  當年他帶兵行軍的時候,可沒有這些待遇。

  李德騫提議道:「殿下用馬上萬,馬匹的照料,也是個中關鍵。」


  李承乾點點頭。

  這次預計一萬一千多匹馬,戰馬就有五千多匹。

  行軍途中,對馬匹的照料,顯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所以配備了上百獸醫,應對可能會出現的一些馬匹疾病情況。

  帳內,其他人也逐漸開始討論發言,

  根據路線的情況,推測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要提前進行的準備。

  除了除了馬匹照料外,糧草的妥善保管亦是重中之重。

  夏日炎熱潮濕,若不注意,糧草易霉變生蟲。

  所以需要專人負責檢查糧草狀況,確保每一批糧草在使用前都處於良好狀態且應準備足夠的防潮措施,在紮營時妥善覆蓋糧草。

  水源的尋找與保護同樣不可忽視。

  雖有馬車攜帶部分飲水,但在長途行軍中,可能會遇到水源不足的情況。

  路線上哪些地方能夠提供充足的水源,這些水源能不能喝,同樣也是要提前制定。

  對於,李承乾會安排在路線的補給點,會對馬車上攜帶的蜂窩煤進行補給。

  很多水源直接喝是很容易生病的,而燒開之後再喝,對於士兵的身體健康就能有所保障。

  李承乾這還是全馬車行軍,如果是加上大量步兵的話,可想而知遇到的情況有多麼複雜。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太子這樣的配置,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步行。

  包括在補給方面,也不可能這麼豐盛。

  最簡單的水源這塊,就沒辦法做到喝開水,只能是直接喝河水,溪水。

  在長途跋涉的行軍中。

  哪怕只有幾千人行軍,能夠把每個人都健康,安全的帶到制定地點。

  在這個時代,就已經是個出色的領軍將領了。

  實際上在大規模行軍中,通常會出現大量民夫生病,乃至於死亡的現象。

  民夫的死亡,向來是不會被進行單獨的記載,也不會出現在史書上。

  比如這次李世民徵調四十萬民夫,單單就從抵達營州開始,死個兩三千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民夫通常負責運輸糧草、輻重等物資,這些物資往往十分沉重。他們需要背負或推拉大量的物品,長途跋涉,體力消耗極大。

  運輸糧食時,民夫可能要背負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糧食,每天行走數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

  在這樣炎熱的夏季,中暑更是尋常現象,在大規模行軍中,軍隊的食物供應本身就面臨很大壓力,民夫的食物保障往往更加困難。

  由於民夫人數眾多,糧食需求大,而運輸和儲存條件有限,很容易出現食物短缺的情況。

  軍隊首先保障是士兵的體力,而非是民夫。

  即使有醫生,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軍隊中,民夫們很難得到專業的醫療救治。通常只有少量的醫生負責軍隊的醫療工作,根本無法顧及眾多的民夫。

  民夫們生病或受傷後,只能依靠一些簡單的草藥或民間偏方進行治療,效果往往不佳。

  行軍途中,民夫們需要遭受飢餓、疾病和勞役的折磨,身體狀況稍微差點的,基本上就沒了。

  這年頭,又有哪些民夫,是身體狀況好的呢。

  但只要是發動大規模戰爭,這種現象就不可避免。

  如果因為心軟,而去調集大量資源,救治民夫,或者保障民夫的糧食供應,

  那麼軍隊的糧食和醫療得不到保障,又怎麼能打勝仗呢。

  所謂慈不掌兵,就是這麼個道理。

  六月十七。

  太子返回東宮。

  同時下令召集八百鐵匠,打造馬蹄鐵。

  馬蹄鐵對於馬來說至關重要,戰馬在行軍和作戰中,需要長時間在各種地形上奔跑。沒有馬蹄鐵時,馬蹄容易磨損、開裂,甚至受傷感染。

  而馬蹄鐵的安裝可以有效地保護馬蹄,減少馬蹄的損傷,使戰馬能夠更長時間地持續奔跑,大大增強了戰馬的耐力,

  在長途奔襲的戰役中,裝備馬蹄鐵的戰馬可以在數天內連續行軍數百里,而沒有馬蹄鐵保護的戰馬可能在較短的路程後就因馬蹄受損而無法繼續前行。


  馬蹄鐵可以使戰馬的體重更均勻地分布在馬蹄上,減少局部壓力。這樣戰馬在奔跑時,馬蹄所承受的壓力得到了更好的分散,從而降低了疲勞程度。

  就如同人類穿著合適的鞋子跑步,可以減輕腳部的壓力,提高跑步的持久性一樣。

  馬蹄鐵的形狀和紋路,可以增加戰馬在不同地形上的抓地力。

  在平坦的道路上,馬蹄鐵能夠讓戰馬更好地發力,快速奔跑。

  在泥濘或沙地等鬆軟的地形上,馬蹄鐵的紋路可以嵌入地面,防止戰馬滑倒,使戰馬能夠保持穩定的速度。

  在戰場上,當戰馬需要進行衝鋒時,良好的抓地力可以讓戰馬在瞬間爆發出更快的速度,迅速接近敵人,給敵人造成巨大的衝擊。

  騎兵的衝鋒是一種極具威力的攻擊方式。裝備馬蹄鐵的戰馬在衝鋒時,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能夠對敵人的步兵和其他兵種造成巨大的衝擊。

  馬蹄鐵的堅固性使得戰馬在撞擊敵人時,自身的穩定性更好,不容易受傷。

  在騎兵與步兵的對抗中,高速衝鋒的騎兵可以如同一把利劍般插入敵陣,打亂敵人的陣型,為後續的攻擊創造有利條件。

  不僅是戰馬這塊,包括馱馬的運輸,馬蹄鐵使戰馬能夠在各種複雜的地形上行走,包括山路、泥濘地、河流等。

  裝備馬蹄鐵的馬可以更輕鬆的拉著滿載物資的車輛,在各種道路上行駛,提高了後勤運輸的效率。

  歷史上,馬蹄鐵的大規模普及,一直到蒙元時期去了,距離大唐數百年。

  現在,李承乾把他提前發明了出來,

  馬蹄鐵的打造並不算複雜,東宮高爐產出有足夠高質量的鐵料。

  如果是熟練的工匠,打造一套馬蹄鐵大概需要一個時辰,如果在不熟練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兩個時辰。

  不過一個鐵匠打造每天打造兩副還是問題不大的。

  一開始的進度要慢些,等打個幾天,進度自然就會加快。

  這裡頭比較麻煩的是,是對於馬蹄尺寸的把握,需要進行測量,

  不過現在東宮已經在運用高精度的卡尺,只需要記錄馬蹄四肢,然後把數據送到工匠手裡,直接進行打造就行。

  這其中李承乾還需要安排數百人,對於現有的馬蹄進行修整。

  畢竟在沒有馬蹄鐵的年代,大多數的馬蹄底部並不平整,不能更好的適應馬蹄鐵。

  總體下來,十五天的時間裡,也是相差不大了。

  為此李承乾總共調動了兩千餘人,負責完成這次的項目。

  太極宮。

  太子打造馬蹄鐵的事情,很快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

  「給馬穿個鐵鞋?」

  馬,高橋馬鞍成熟於漢代。

  唐朝時期,已經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馬具體系。

  這些馬具在騎乘和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對其較為熟悉和依賴。

  其實隋朝時,就已經有馬蹄鐵出現了。

  只是作為一種新出現或未被廣泛認知的馬具,其重要性可能沒有被充分認識到。

  唐朝的騎兵在作戰中,更注重馬鞍的舒適性和穩定性,以及馬對騎手的支撐作用,而對馬蹄的保護相對忽視。

  長期以來,人們對馬的養護主要集中在餵養、訓練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對於馬蹄的保護並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

  在傳統觀念中,馬蹄被認為是較為堅固的部位,能夠承受一定的磨損和壓力。

  因此,即使在唐朝這樣一個開放和創新的時代,也沒有意識到馬蹄鐵的重要性。

  而更注重馬匹的品種和訓練,以提高馬匹的速度和耐力,而對於馬蹄的保護則相對次要。

  李世民對於太子的動作,很快就重視起來。

  不是他認識到馬蹄鐵的作用,而是對於太子的熟悉。

  種種跡象表面,太子的很多動作,都有著極強的目的性。

  突然大規模的打造馬蹄鐵,則意味著馬蹄鐵的作用可能超乎自己的想像。

  「陛下何不叫太子過來,詢問一番呢。「

  張阿難提議道。

  李世民點點頭:「召太子覲見。」

  李承乾來到太極宮,聽到陛下的問話,也沒多說什麼。

  叫了個熟練的鐵匠來,打造馬蹄鐵。

  先是讓李世民騎著沒有打造馬蹄鐵的戰馬感受一番。

  然後再給按上馬蹄鐵,再騎著感受一番。

  李世民的馬術自然是滿級的,這一番對比下,頓時就了解到馬蹄鐵會帶來的巨大作用。

  當即就決定,在軍中普及馬蹄鐵,所有大唐軍隊中的戰馬,全部都配上馬蹄鐵。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