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山這種跨時代的產品,一經出現,頓時讓整個長安城為之風靡。
五文錢就能買到酥山,這在普通百姓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哪怕五文錢的酥山,就剛出的孩子拳頭那麼大。
長安城的百姓還是挺有錢的。
就整個歷史朝代來說,都是不可跨越的巔峰。
這跟人口數量有很大關係。
隋朝人口五千多萬,到唐初的時候只有一千多萬。
李世民採用均田制,也就是每個男丁可分得一頃田,也就是一百畝地。
唐朝的一畝地比後世小一些,大概相當於後世八成,雖然百姓只有使用權,沒有繼承權,去世後就要重新分配。
但不僅能吃飽,還能有大量的富餘。
新唐書記載: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
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餘為口分。
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
人口少,田地多,加上政策到位,這才打造了貞觀之治的繁榮盛世。
一斗米四五錢,換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號稱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尤其是人在旅途中走上數千里,都會有飯吃,根本不愁沒飯吃的地步。
物資豐富,物價降低,周圍小國家的人紛紛前來投靠唐朝,歷史記載有一百二十萬人之多。
這個時期的米是吃不完的,百姓家的倉庫都要堆不下了。
當然,過了幾十年後,唐朝人口上來了,米價就跟著漲了,到一百多文每斗。
安史之亂後,一斗米已經達到了7000錢的地步。
話說回來,隋末真的死了將近四千萬人嗎?
李承乾是不信的。
那剩下的人去哪了呢?
自然是世家大族隱匿人口了。
李承乾心裡估計著,大唐至少有三千萬以上的人口。
臣權憑什麼壓制皇權?
這是因為天下一半的人口,都被世家掌控了。
在李承乾眼裡,大唐三百六十州,就相當於三百多個大小boss。
這就需要慢慢打了。
想到這裡,李承乾深深嘆息。
孤這一生,當真是如履薄冰。
「殿下何故嘆息?」
蘇玉兒走來問道。
「想到了一些不算開心的事,你怎麼來了。」
「父親那邊傳來消息,讓我告訴殿下,左武候中郎將蘇定方,願效忠殿下。」
蘇定方?
李承乾仔細回想了下,對於這個名字似乎有些印象,但具體情況倒是不太記得了。
畢竟前世誰會無聊到把整個五千年歷史都背下來。
但能讓他感覺到有些熟悉,必定是能青史留名的人物,還是很值得重視的。
譬如王玄策,雖說丟凌煙閣也只能是個守門員,但那也比大多數人厲害了。
蘇玉兒繼續道:「蘇定方將軍出身武邑蘇氏,跟我武功蘇氏算是同宗,父親便借升職之際,勸說引薦。」
「原本有些不順,但其聽到太子武藝後,便找到父親希望能面見殿下。」
「蘇定方是個厲害的將領,在貞觀四年打東突厥的時候,僅率兩百騎先登陷陣,攻破頡利可汗牙帳。」
李承乾問道:「他有這般功績,為何還只是個中郎將?」
蘇玉兒道:「是因為當時縱兵劫掠,但大破東突厥也是功勞,因此只封賞了中郎將。」
「近些年未有戰事,武邑蘇氏也已經沒落,朝堂上沒人說話,因此就一直未曾有所提拔。」
李承乾點點頭。
有能力,不得志,確實是個招攬的好對象。
隨後好奇問道:「丈人為何幫我招攬軍中將領。」
蘇玉兒白了一眼李承乾,道:「殿下頻繁展示武藝,父親若還猜不出,這官便是白當了。」
「我這麼明顯的嗎。」
「是啊,我的殿下。」
----
長安城,務本坊。
這裡就在皇宮大門邊上,能住在這裡的,自然都是王公貴族。
房玄齡的府邸,也在這裡。
上朝下朝很是方便。
房府內。
「父親,太子這般展現武藝,是想要兵權。」
房遺直,房玄齡長子,可不是次子莽夫房遺愛能比的。
說完,又補充道:「太子他,真有傳言那般厲害?」
房玄齡道:「那還有假,為父親眼所見,確實神乎其神。」
房遺直疑惑道:「太子既又這般武藝,為何曾經沒有半點聽聞過,難不成一直在藏拙。」
「這也不是短時間內,能練出來的吧。」
房玄齡也想不出原因,便道:「你便當太子一直在藏拙就是了。」
房遺直有些擔憂:「二弟那邊跟著魏王,需要早些撤回來嗎。」
「若太子繼位,必然針對魏王,連累二弟。」
房玄齡微微搖頭:「你急什麼,現在可還沒能分出勝負。」
房遺直勸說道:「父親,太子幡然醒悟,得陛下看重,還賞賜了隨身兵器巨闕天弓。」
「魏王雖強勢,但未能觸及兵權,無法左右大局。」
「如今太子這般優秀,陛下也無可能廢立,有朝廷重臣支持,往後必然是太子繼位啊。」
房玄齡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只是感嘆道:「是啊,太子太優秀了,所以陛下才忌憚。」
房遺直聽出了不同的意味:「父親這話是何意思,難道陛下他...」
房玄齡繼續道:「太子早慧,自小便聰明伶俐,十二歲就開始接觸朝堂政務,十三歲便行監國之責。」
房遺直不由道:「太子聰慧,難道不是好事嗎。」
房玄齡笑道:「對我大唐來說,太子聰慧,後繼有人,當然是好事。」
「但如此聰慧的太子,對於陛下來說,可就不太好了。」
「太子監國的那一年,東突厥剛滅,陛下被尊為天可汗,也才過而立之年。」
房遺直遲疑道:「陛下英明神武,應該不會擔憂這些吧。」
房玄齡喃喃道:「十三歲監國的太子,朝堂上最大臣子是他的親舅舅,這意味著太子天然就得到了關隴各大世家的支持。」
「當時太子能否即位,對於天下人可以說毫無懸念,五姓七望,各大豪族,自然也是紛紛攀附太子,一朝天子一朝臣,以求得從龍之功。」
「這麼優秀的太子,陛下能不忌憚?。」
「就算太子純孝仁義,可陛下敢賭嗎,十三歲就能監國,那十年後呢。」
「即便是太子願意等,五姓七望又能願意?」
「陛下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十六歲雁門救駕少年成名,往來征戰,打下大唐大半江山。」
「那時,哪怕是再過十年,陛下也只是剛過不惑,難道陛下願意像高祖那樣,安心的當個太上皇?」
「天下豈有四十多歲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