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亶在官署接到吏部官員送來的文書跟官服,還有些沒反應過來。
昨天太子才跟他說完升職的事情。
今天這才吃過午膳呢,升遷文書就已經到手裡了。
原本他還以為,是會在這次大考之後。
而且哪怕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在陛下通過之後,吏部走流程都要兩三天,長的時候,甚至七八天半個月都正常。
蘇亶不知道的是。
陛下那邊奏疏蓋章通過後,直接就是長孫無忌把奏疏送到吏部。
吏部尚書侯君集一看,好啊,是太子的丈人,那還說什麼,親自督辦此事。
頂頭上司都親自來了,下邊辦事的官員還敢拖拉?
這走流程的速度,自然就快得離譜。
很多人覺得官員辦事慢,有的時候就應該找找自己的原因。
有沒有認真工作,人情世故是否都到位了....
-----
東宮,偏殿。
李承乾感覺有些頭疼,他就知道,張玄素不會這麼簡單的放過他。
總算知道前身為什麼要派人去抽打張玄素了。
「十萬錢,那可是十萬錢啊,殿下。」
「當臣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殿下知曉臣內心是多麼痛苦的嗎。」
「如今長安米家,斗米不過四五錢,殿下這十萬錢,可買多少米?可活多少人?」
「當初陛下取消殿下府庫限制,六十天耗七萬錢,便足以讓臣震驚到了,卻未曾想,今日殿下一日便耗費十萬錢。」
「若是買的其他有用之物便也罷了,臣問詢過,盡數是些左道之物。」
「枉費臣還以為,殿下已然是改邪歸正,未曾想....」
張玄素越說越悲泣,越說越傷感。
李承乾都怕他突然拿頭直接撞柱子上,來個以死明志。
連忙給叫停。
「張公誤會孤了啊,大大的誤會。」
「這些左道之物,可不是孤用來煉製什麼丹藥的。」
「難道張公未曾聽聞,孤已經得到化水成冰之術嗎?」
「這些左道之物,便就是來煉製冰塊的。」
張玄素有些錯愕。
化水成冰術,他在東宮確實有所耳聞,不過並未當回事。
現在太子告訴他是真的?
「真能製冰?」
「那還有假,孤還能騙你不成。」
張玄素微微沉默,而後道:「即是如此,這花費也有些過多了。」
李承乾道:「孤已同丈人,長孫司徒,一同合作,開設冰肆售賣酥山,再過幾日,張公便能在長安城內得到消息了。」
「這十萬錢出去,回來的是數十萬乃至於上百萬錢。」
張玄素想了會道:「經商之道,小道爾,殿下切不可在其之上耗費太多心思,應當把心思放在治國正道上。」
「往來各朝,哪有做買賣的皇帝,若太子過於沉迷買賣商業,朝堂官員效仿,如此危害的只能是百姓,是大唐。」
「天下人都經商去了,誰還會種田呢,糧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商業繁榮,互通有無,並未有錯,朝廷可多收商稅,充實國庫,但皇帝不能參與其中。」
「士農工商,當各行其事,太子與長孫司徒,蘇秘書合作經商酥山售賣,看似能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錢財。」
「然長久以往,太子不能以身作則,必令他人羨慕效仿,以至於為求利益,官商勾結,此乃禍亂之根源也。」
這一番話,把李承乾給說沉默了。
他確實找不到反駁的點。
身為太子,公然行官商勾結之事,即便買賣公平,但這個風氣,肯定是要歪的。
畢竟冰塊就是從東宮運送出去,這是怎麼也瞞不了的。
「張公說得是,孤在這方面,確實落了下乘。」
「然而東宮的情況,想必張公是清楚的。」
「陛下偏愛魏王,朝堂上下,多少官員盡入魏王黨中,孤若不想些其他的法子,怕是未來並不見得能順利登上這皇帝位。」
「孤也不想做買賣,跟商人一般去賺取錢財。」
「孤身為太子,臉皮都不要了,去跟商人一樣經商,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自保啊。」
「按照大唐律法,皇子成年後應外放封地,倘若張公能說服陛下,讓魏王前往封地,那孤自然無須行這商人之事。」
繼李承乾被說沉默後,張玄素也被說沉默了。
太子如今的情況,身為少詹事的張玄素當然清楚。
魏王黨勢大也是真的,可以說朝野上下,除了老臣支持太子外,其他人多已是入魏王麾下。
張玄素能說服陛下,收回魏王不之官,跟其他皇子一樣就藩嗎?
他當然是勸諫過陛下的,不只是他,多少朝廷重臣都因此事勸諫過陛下。
但很顯然,陛下並不會採納。
較真起來,這禍亂的根源,還真就不是因為太子,而是出在陛下身上。
「殿下已經很久沒有去過崇賢館了。」
「魏王的文學館,招納了許多文士,為其出謀劃策,編纂典籍。」
「臣聽聞太子早間校場演武,然如今天下昇平,往後太子繼承聖位,主在治國之道。」
「此番太子賺取錢財之後,當多招納賢才,或也可像魏王一般,編纂典籍。」
張玄素已經沒有最初那般強勢了,但還是很記得他勸諫的方向。
李承乾覺得應該給一些事情讓張玄素去做。
不然總是盯著自己,這裡也說,那裡也說,還真的很煩。
思索後說道:「編纂典籍,張公說得在理,然效仿魏王,不過是拾人牙慧。」
「孤這些時日,確有編纂典籍的想法,卻不似魏王那般括地誌。」
「而是要將大唐百工之技藝,收錄成冊,編輯成典。」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古人種植粟米,水稻,歷經多少年,而後懂得人耕,牛耕,播種,插秧,草長鋤除,蟲生火燒。」
「漢初之際,人們使用竹簡記事,直到造紙術的出現,當時紙貴,如今到我大唐,已然人人可用。」
「另有百工之技,傳承,改良,推成出新。」
「如此技藝,何不記錄成典籍,供給後人學習,在此間基礎上,再行改良,創以新高?」
「有此典籍,農夫能更好的種植,提高畝產。」
「織布,染色,造紙,粹精,冶鑄,舟車,錘鍛,我大唐的百姓,可以學習各種技藝,得一技之長,便可養家餬口。」
「從學到的技藝里,在經過不斷的實踐,從而發現更為便捷的方法,讓我大唐文化,更為繁榮璀璨。」
「這般典籍,張公你說,能比得過魏王的括地誌嗎!」
張玄素的面色有些潮紅,隨著太子的話語,逐漸激動起來。
「比得過,自然是比得過,不,魏王的括地誌怎能與之相比。」
「若此書能成,必將千古垂名,萬古流傳。」
「集我大唐之文明為一書之中,這等奇思妙想,臣已不知該如何形容。」
「殿下可是已想好這等典籍,該以何名。」
李承乾緩緩說道:「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