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王鳳病逝,廢史立牧
漢厲帝劉驁,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惡諡!
除了某些政治需要的亡國之君外,還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是這種情況!因為現在諡號的作用就僅僅是為了表示對君主的尊敬而已。
只要不是乾的太過,就都會給留下幾分體面。
和他一比,先帝漢元帝都算是相當不錯了,從此以後,太學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扶搖直上,並在後來,儒學院一手扶持了王莽篡漢。
又被令一支太學力量給打下神壇,也就是法家法學院。
現在儒家的勢頭可以說再度蓋過了法家,逼帝禪讓這件事遠比想像中的厲害,再加上徐博病重,沒有這位太學令其中周旋,明爭暗鬥更甚。
儒法兩院幾乎是誰也不服誰,徐華的聲望遠遠不夠成為太學令,因此朝中對此很是擔憂。
想得到兩家妥協太難了,必須徐家出人,靠所謂「正統」才能壓制他們。
建平元年八月一日,前大司馬王鳳於府中病逝,影響極大,大漢的政治格局受到衝擊。
王根憑藉淳于長、王商等王氏主要人物的支持逐漸控制了中央局勢,可地方也正式失去了掌控。
揚州的豪強勢力在短時間內做大,壓過了官府,刺史王空被迫辭官,為了安撫這些人,朝廷任命丹陽太守朱春為揚州刺史。
朱家是九江的豪族,這是朝廷對地方的妥協,至此江東之地幾乎脫離了王家掌握,因為王空就是王家子弟。
而朱春這個人,早年任都尉,率領兩千丹陽兵跟隨徐忠北上平定王通叛亂,領兵直搗黃龍,大破叛賊主力,殺死王通,拿下了首功。
因此獲封關內侯,晉位丹陽太守,並逐漸成為淮南一代豪強勢力的領袖。
對徐忠的提攜感恩戴德,是徐家的鐵桿支持者,他也知道自己想進步需要跟著誰。
最終,被江夏太守李靜選中,聯合南郡太守徐元上表推舉其為揚州刺史,假節,以此來安撫並震懾地方不聽號令的本土勢力。
所以,現在情況已經變成了地方權臣與中央權臣的博弈,河北、荊襄,江東和淮南等地都是徐家的簇擁,而王家掌控中樞權力,兩者就在其中相互周旋。
目前就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但也斷絕了王家篡位的可能,王根、淳于長等人的名聲可不怎麼好。
日常以奢靡放蕩著稱,屬於是被太學戳著脊梁骨罵的經典貪官案例。
他們若是敢篡位,太學兩院肯定第一時間發檄文譴責,到時候徐忠、徐旻等人趁機起兵反抗,就是師出有名,天下雲集響應。
在地方州郡的聯合絞殺下,王家只靠關中以及一個還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處的巴蜀肯定抵擋不住。
也就是說,如果王家外戚想朝著改朝換代發展的話,首要目標就是解決名聲問題!首先需要得到掌握輿論都儒學院支持,這樣才有可能讓地方妥協。
徐家在對方內部沒有間隙的情況下起兵,成功率不高,王家如果有儒臣支持的話,最次都能退到函谷關之後,占據昔日秦人的故地,重啟春秋戰國亂局。
到時候,就能效仿秦滅六國、高祖平楚的虎狼之勢東出,再次統一天下。
因為徐家有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他們不會稱帝!只能扶持劉氏子孫,他們本身的名望無法完全發揮,而建立在王家名聲好的前提下,劉氏就是油盡燈枯了,無法得到地方豪強百姓認同。
因此很難形成合力,如此便有逐個擊破的機會。
這就是忠臣人設最大的弊端,一旦造反人設就崩了,更何況現在劉家待兩徐可不薄。
這一天,剛剛高升的朱春進京,想要做一件大事。因為他在江東淮南號令各太守時,遇到了很大的挫折。
同時,也是為自己的老上司求機會。
「臣揚州刺史朱春,參見陛下。」
長相富態的揚州刺史行了一禮,周圍群臣的目光都看了過來。
他們還不知道這位新任刺史目的是什麼。
刺史這個官職其實有很大限制的,首先他只是監察官職,沒有實際意義的軍政大權,就算朱春假節了,也差很多,原本自己的丹陽兵也用不了了。
典型的位卑權重,俸祿只有六百石,而太守是整整兩千石!差距太大。
事實上,刺史的品級只和一個縣令相等,這是當年劉徹為了防止地方做大,所做出的準備。
事實證明,相當有用,很多時候,一個刺史甚至管不住一個強勢的太守。
「嗯,朱刺史說要向朕做出一個建議,不知是什麼?」劉欣高坐主位,臉色平靜,不知道在想什麼。
揚州暴動他其實沒什麼反應,因為那本來就是王家的地盤,這次朱春為首的豪強取代其位,他恰好能管控那裡了。
因為徐家是聽自己話的,都說皇權衰微時,政令不出首都。
可他卻恰恰相反,自己能控制的是地方,中央已經被王家壟斷,劉欣這麼喜愛王莽也是因為覺得此人品德高尚,與其他王氏子弟不一樣。
嗯…確實不一樣,別人最多就是當權臣,立傀儡皇帝,他直接一步到位。
「臣在提出這個建議之前,首先要向陛下稟告一個現象,這關乎了揚州,乃至大漢十三州的穩定!」
朱春抬起頭:「如今揚州盜賊橫行,像是會稽賊寇張零,手握精銳水賊數千,在江東各郡橫行霸道,並且與官府相互勾結,這導致臣根本無從剿起。」
「淮南也不太平,大小頭目無數,百姓深受其害,臣無能,實在無能為力。」
「但除了臣無能以外,應該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刺史的權力不夠,缺乏自己嫡系的治安軍隊,因此往往要仰仗郡縣,郡縣不出力,事就辦不成。」
「臣為此極其困惑啊。」
至少江東那邊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地方的官員養寇自重,很多時候出工不出力!
如果說各地太守縣令是諸侯的話,那刺史就只是蝸居洛邑的周王室,任何行動都需要讓各地出兵出人來拼湊。
若是他們不動,那就完全辦不了。
很多地方都是這種情況,刺史和太守不是上下級關係,只是單純監督與被監督。
以前或許還行,可如今江東盜賊無數,需要一個「諸侯」主持大局,而刺史卻沒有那個權力,朱春發現,當刺史辦成的實事甚至還不如當太守時的。
所以他才下定決心要改變。
「你說的在理。」劉欣同樣若有所思,事實上地方的問題他一直都知道,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紛紛落草為寇,靠劫掠為生。
如果是劫富濟貧的話還沒什麼,可問題就是往往豪強都養著私兵護衛,盜賊很難搶他們。
所以目標依然是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百姓被搶以後更是雪上加霜,可該給地主的租子依舊不能少,這些人可沒有什麼人道主義。
百姓走投無路,再次選擇落草為寇,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匪怎麼剿都剿不完,因為沒有從根源解決問題。
也就是土地兼併,沒有土地百姓就沒飯吃,就會做盜賊,做了賊就會接著搶百姓,百姓沒飯吃就會接著做賊。
循環往復,還是資源分配問題。
可現在劉欣無能以為,他又不能憑空增加出土地出來,中央也做不到向當年武帝那麼霸道了,只能不斷用宗室中央的土地。
然後接著被豪強兼併,資源繼續集中,朝廷繼續出賣土地,慢慢的,朝廷再也沒有多餘的財富,全部集中在豪強身上。
這是每一個王朝末期都要面對的,治標不治本,最乾脆的辦法就是屠一波,可這只是設想而已。
皇帝不能當強盜,需要依靠豪強來治理地方,需要團結他們,換句話說,朝廷和豪強是盟友,大家一起壓榨百姓。
豪強的壓榨力度超過朝廷,朝廷就也會在基層上找補,這樣百姓就活不下去了,均衡被打破。
朱春見狀心中有了幾分把握,說道:「臣的建議就是加大部分刺史的權力,以此來處理盜賊和異族豪強不尊號令問題!」
他作揖:「臣以為,廢史立牧,可得一方安寧!」
此言一出,群臣無不譁然,開始交頭接耳談論起來,州牧這個東西他們當然有所耳聞。
總攬一州軍政大權,徹底凌駕於太守之上,相當於真正意義上的諸侯!權力之大,能夠盡數調動一州的全部力量。
太守和刺史再也不是平級,而是上下級關係!這就可能導致地方不聽朝廷命令了。
地方做大可都是亡國的前兆啊!
所以群臣議論紛紛是肯定的,他們也害怕,太守會養寇自重,難道州牧就不會了?
若是這麼做的話,影響將更加惡劣!
一郡之地,不影響賦稅民生的情況下,拉出萬餘有戰鬥力的精銳就是頂天了,可一州之地足以拉出十萬兵!
如果選擇窮兵黷武,發動叛亂的話,能夠拉出二三十萬人!到時對於國家將是滅頂之災!
「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地方做大,此乃取禍亡國之道也!影響極其惡劣!到時候這州牧與昔日的趙王劉如意吳王劉濞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些非劉姓中人的風險更大,他們如果聯合造反朝廷如何抵擋?中央的軍力可遠不如文景的鼎盛時期了。」
「朝中也沒有在長安城下力挽狂瀾徐昭徐太尉,也沒有單刀赴會,斬吳王頭的聖師徐恭!」
王根出列,拱手說著。
他當然是反對的,主要是這地方是徐家的天下!如果廢史立牧,那占便宜的就是徐家。
因為,州牧這種重臣肯定是不能普及的,只能讓忠臣擔任,而徐氏子肯定就是最佳選擇。
他們的權力會更大,對王氏沒有任何好處。
反倒做事更加束手束腳,很難想像,荊州牧冀州牧能拉出多少軍隊出來!
「臣附議,陛下這是亡國之相啊!」
「不錯,當年趙國之亂的前車之鑑還不夠清楚嗎?」
「請陛下三思!」
「請陛下三思!」
群臣大部分都出列持反對態度,有些甚至不是王家的人。
因為誰都知道,地方做大萬萬不可,自古以來,這種情況只出現在開國和亡國時期。
如今新帝初繼位,大家對劉氏的希望還有不少。
當然不希望,他就這麼亡了。
「徐相怎麼看。」劉欣沉默了許久,然後才看向了徐華。
徐博病重,此時已經停止上朝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接班人,徐華。
自從王鳳死後,另一個派系的領袖也立刻病倒了,似乎是了無牽掛,可以說又一場大變馬上就來。
不過,徐家的變動應該是遠比王家小的,因為王鳳死時,徐博還活著,震懾了很多人。
這次王鳳已死,王根王商還沒有展現出多大的才能,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臣認為,可也不可,好處與壞處並行,若是擇一忠臣為州牧,那麼能大大增強朝廷權威,相反的,如果是奸臣,那麼無疑將是滅頂之災!」
徐華不想發表過多建議,而是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說法。
首先,這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但對朝廷的風險更大,因此他才這麼選擇。
還是要看陛下。
劉欣點了點頭,他其實是想設州牧的,但不廢除刺史,找一些忠臣到不聽號令的州任州牧,確實能大大改善地方局面。
降低風險也很簡單,那就是讓州牧做臨時性的官職,解決問題就立即取消。
這樣一來就不需要顧慮那麼多了,劉欣覺得自己還是有忠臣可以用的,比如地方的徐忠等人,都是忠於自己的。
讓他們當州牧,大概不會脫離掌控,同時還能起震懾作用。
同時還有一點,那就是制衡中央的王根王商等人!讓他們投鼠忌器!
劉氏皇帝也不是無兵可用,一發血詔,能夠拉來幾十萬的勤王大軍,這樣就不是孤立無援了。
經過深思熟慮後,劉欣還是說道:「諸位所說確有道理,朱刺史說的也不是完全不在理,這地方同樣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這樣,各退一步,不廢刺史,只是立一部分忠臣為暫時性州牧,如此一來,地方混亂問題可解,州牧叛逆風險也可緩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