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受封度遼
八月二十九日,董卓誘騙諸卿至顯陽苑,詐議國事,實遣人收編何進、何苗兵馬。
三十日,董卓故意排擠袁,與眾人議廢帝之事。丁原、盧植、曹操等人多有反對,尤其袁紹見董卓反客為主,遂與之發生衝突,但因恐董卓報復,便又連夜舍官出逃。
是夜,李肅說呂布,呂布以李肅為鄉人之語,親斬丁原,率部降董。
得有呂布相助,董卓於九月一日,在袁的配合下,行廢帝之事,擁劉協為帝,並毒殺何太后。
外戚何氏亡,董卓掌握禁兵,於是權傾朝野。
原大將軍府,今已被董卓所據,並且何進屬吏盡歸董卓所有。
望著大將軍府的景象,董卓心情很好,臉上橫肉皺褶,笑道:「何進無謀之輩,被袁氏暗算尚且不知。今幸虧我撥亂反正,得以讓朝野為之清平。」
「明公,今下朝堂看無波瀾,恐背地裡有不少暗流啊!」李儒授須說道。
「文優是為何意?」董卓問道。
李儒沉吟少許,說道:「袁氏欲掌朝權多時,然今卻被明公所得,恐袁氏難以信服。尤其袁紹、袁術二人先後舍官離京,分明不忿明公主持朝政。」
「且明公久歷西方兵事,多武而少文,而關東士人自恃才學,豈會甘心見涼州武人掌權。尤其明公為樹威望,仿霍光行廢立之舉,更會遭致關東土人不滿。」
董卓用拳捶欄,嘆氣說道:「這天下之所以亂,多是因為這些關東士人,今下又要與我作對。」
李儒授須微笑,說道:「話雖如此,但仍有解決之道。"
「哦?」」
董卓看向李儒,請教道:「不知計從何來?」
「錄選名士,收服人心;拔用楊氏,以抗袁氏;謙位崇賢,以揚名望。」
李儒步微吟,說道:「建寧元年時,陳蕃、竇武被污為叛賊,朝廷至今尚未赦免。故明公為收買人心,不如與諸卿請赦陳、竇二人及其黨羽。」
「其次,袁氏四世三公,其門生故吏眾多。而弘農楊氏,名聲不亞袁氏,今不如委楊彪為司空。另豫州牧黃琬,為江夏黃氏之人,當下手握重兵,不如調入朝,拜為司徒。」
「最後,幽州牧劉虞為漢室宗親,其之名聲為天下楷模,明公可尊其為大司馬,而君次居太尉,以示明公拳拳報國之念。」
「好!」
董卓大笑幾下,說道:「安撫袁氏,拔楊抑袁,選用三策,今關東將安!」
「對了!」
董卓笑了幾下,似乎想起了什麼,問道:「尚書令為中樞之緊要,文優以為孤應選誰出任?」
李儒沉吟幾許,說道:「尚書令位卑而權重,出任之人,需有名望,還要有才能,更要對明公順服!」
「不好選!」
董卓點了下頭,嘆氣說道:「那些關東士人多虛偽,今當著面恭維我,還不知其背地裡會有什麼誹謗之語!」
「那明公可有人選?」李儒問道。
董卓按腰帶而行,問道:「你說太原王允如何?」
「王允?」
李儒思索說道:「王允受百姓愛戴,其名望、才能不用多說,但他是否順服明公,恕儒實難知之。」
「奉先,你為并州人,可知王允否?」董卓問道。
按劍護衛在左右的呂布,拱手說道:「稟明公,王氏為并州望族,王允與其兄王宏皆是為有才之人。如王允為人,其性情剛直,少會隱瞞,布僅知若拉攏王允,或能拉攏到張虞。」
「張虞~」
董卓步而思,疑慮道:「我在西軍中,曾聽聞過張虞之名。受命敗軍之際,不僅擊退叛亂匈奴,更是斬殺單于。論及戰功倒是赫赫,非凡人之將。"
「然也!」
呂布神情嚴肅,說道:「布雖驍勇,但比之張虞,某不敢言勝。且張虞魔下兵吏精銳,為禁軍之翹楚。」
「看來并州能人極多啊!」董卓笑道。
「文優、奉先,今下我若錶王允為尚書令,能否讓張虞率兵入京為我所用?」董卓心動問道。
「這~」
李儒遲疑了下,搖頭說道:「儒不識張虞,不敢妄言。僅儒以為眼下需以安撫人心為上,不宜妄動手握兵馬將校。"
「布~,雖與張虞相識,且有關係往來,但並無把握能說服張虞入京。」
呂布雖然很想表現,但深思幾下,還是不打算給自己挖坑。
董卓思索許久,說道:「今先以安撫人心為上,暫不招張虞歸京。往日讓王允多寫書信勸慰,待時機成熟,再讓張虞率兵歸京。」
「明公英明!」
李儒作揖而拜,說道:「不知明公欲拜張虞為何官爵?」
董卓抓著頜下鬍鬚,笑道:「孤入朝掌權,自是要大方些,封張虞為度遼將軍,讓他屯兵上黨,自行討賊。」
「諾!」
在安撫人心的核心思想下,董卓大封官職,除張虞、王允外,王宏被授予侍中。蔡邕從江淮趕赴京畿任職,荀爽、韓融、陳紀等名士被徵召入京。
除名士外,董卓還提拔大量人員出鎮地方,如韓馥、劉岱、孔佃、張咨、孔融、袁術、袁紹、公孫度等,希望眾人能支持他的主政。
九月,隨著雒陽動亂平息,張虞因屯兵上黨,臨近陽,自是率先收到封賞。
是日,為了在黎亭百姓樹立起好形象,張虞以身作則,親自疏通被泥沙堵塞的河渠。
「水來了!」
隨著淤堵的泥沙被疏通,濁漳水濕潤了河渠,順著河渠流向各家田畝,周圍百姓不禁為之歡呼。
亭長率左右老者向張虞行禮,激動說道:「仆向縣長求撥人手多時,然縣長以人手緊缺為由,無視我亭河渠。今若無君侯主持,河渠不知何時才能疏通。」
張虞笑著扶起亭長,笑道:「我部軍士駐紮黎亭頗久,今恐多有叻擾,為黎亭疏通河渠,僅是舉手之勞。往後亭里還需每月派人清排泥沙。」
「謹遵君侯之令!」
亭長作揖說道:「今亭內有十名青壯,慕君侯之名,願為君侯效力。」
「去尋滿長史!」
「諾!」
如張虞所說一樣,幫黎亭疏通河渠,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所帶來的效果卻是不同,因受張虞所部仁德之舉影響,已是被招募過兵馬的黎亭,竟還湊出十名青壯從軍。
這讓張虞看得頗是感慨,有時候百姓很單純,誰對他們好,他們便支持誰。
而這些好不是說要你的部隊要付出多少,僅要比亂兵好上一些,他們便會支持你。
對百姓好,或許不能幫你打贏一場戰鬥;但你若輸了,百姓會支持你繼續打。若對百姓不好,你若輸了,百姓會很快倒向另一邊,
在張虞感慨之時,呂范快步而來,說道:「君侯,朝廷今有詔令傳達!」
「何事?」張虞問道。
呂范說道:「據來人所言,董卓封君侯為度遼將軍,且還封河南尹為尚書令。」
「度遼將軍?」
張虞笑了下,略有失望,說道:「我本以為董卓會將上黨太守授與我,不料今僅授度遼將軍。」
度遼將軍在東漢時期,屬於是常設性將軍號,擁有徵撫北疆的權利,但今對張虞而言,倒是雞肋了下。畢竟張虞今下需要上黨太守職,以幫他名正言順接管上黨。
「今既無上黨太守,對君侯而言倒是一弊!」
呂范沉吟了下,說道:「君侯若欲得上黨太守之位,不如上疏於董卓,謀求上黨太守位,亦或是——."
說到尾聲,呂范以手劃刀比畫了下,暗示張虞可以解決劉博。
隨著京畿大亂,皇帝更替,董卓主政的發生,倒是讓呂范、滿寵這些有識之士的膽子變大。擁立新君的膽子沒有,幫張虞謀劃太守之位的膽子還是有。
張虞神情瞭然,問道:「今張遼、張楊二部募兵情況何如?」
呂范沉吟片刻,說道:「尚在募兵中,估摸十月能回上黨。」
「那便不急!」
回寨的路上,張虞低聲說道:「等所募兵馬歸來,屆時可請劉上黨赴宴。」
見四下無人,呂范點頭明白,遂從懷裡取出信件,說道:「王公遣侍從隨行於使者身側,有密信書寫於君侯。」
張虞拆開書信,而呂范識趣轉過頭。
卻見王允在信中,以嚴肅的語氣闡明,董卓毒殺太后,廢立新君,是乃國賊之舉。而他今下接受董卓的官職,不過是虛與委蛇,而非真心實意投靠董卓。
故王允告誡張虞莫要受董卓官爵蠱惑,捨棄兵馬入京,或是說聽命於董卓差遣。
在信件的尾聲,王充表示他在內聯合忠臣義士,而張虞在外統率兵馬,屆時若有機會,行表里呼應之事,共除董卓。
「何如?」呂范好奇問道。
張虞大方的將書信交於呂范,說道:「王公有志除董,今與之虛偽與蛇,令我部為外援,時值有可趁之機,則行內外呼應之舉。」
呂范說道:「王公高節,其在內謀事,而君侯在外舉事。若這般謀劃,上黨非圖不可!」
張虞眼睛微眯,不由想到王允誅董之事,他若想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怕還是要指望王允上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