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被忽悠瘸的何進
「宦官牽扯甚廣,今扶新君繼位,不宜大動干戈,以讓新君惶恐!」張虞微動嘴唇,說道:「孟德兄莫要急於一時,需為朝廷社稷著想。」
曹操趨步上階,皺眉說道:「宦官之惡在於諸常侍,待扶新君繼位,憑廷尉足以清禁省常侍。」
袁紹警了眼曹操,低聲道:「孟德莫忘皇后與車騎將軍,大將軍雖有意除奸,但皇后與何車騎卻與宦官關係密切,今需讓大將軍好生規劃。」
張虞之語,曹操尚敢出言反駁,但袁紹所說之話,曹操卻不敢不聽。
曹操微嘆了聲,他不明白誅宦這種事為何這麼磨嘰,何進顧慮何家與宦官深厚的聯絡尚能理解,但作為反宦的袁紹、張虞二人嘴上喊著誅宦,但行為上卻讓眾人莫急,實在讓人搞不懂。
曹操的無奈與不理解,僅能說曹操正兒八經心懷報國之念,願誅殺宦官,以清朝廷風氣。
然可惜的是,對眾人而言,誅宦是口號,以此來幫助他們達成目的。如何進以反宦為旗幟,拉攏受迫害的黨人,與袁氏合作協力,以求將外甥扶上皇位,
對袁氏而言,『反宦』的口號乃是用於團結士族,以維持他在士族中崇高的地位。而今下誅宦的口號,則是希望引董卓入京,鉗制何進,以讓袁氏更進一步。
而對張虞而言,無疑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僅有董卓入京掀翻桌子,激起袁、
何二族,以及關東士人的不滿,天下才能說陷入紛爭。而他所用的「反宦』口號,自然是為了豎起為天下奔走的人設。
政治口號有時僅是淺層表象,其目的往往是隱藏在政治口號下,當目的達成時,政治口號自然隨之而改變。
「瞪~」
金聲輕響間,何進、袁隗二人領頭入殿,朝殿中的劉宏棺檸叩首。
何進眼眶濕潤,哀哭說道:「陛下年少繼位,為我大漢清除賊寇,今下早崩,實為天下之不幸。」
「陛下~」
連聲呼喊下,何進、袁隗叩首三拜。
由二人領頭,張虞屈膝而跪,口中悲呼,似乎對劉宏的去世很難過。
與此同時,劉協、劉辯二人依舊跪在劉宏的靈柩前,獨自垂淚,不知接下來會發生何事。
而何、董二後屈坐在棺檸兩側的孝帳之後,望著殿中的文武,神情各有不同。何皇后望著何進、何苗二人,悲傷的神情中帶有欣喜;董太后見董重勢單力薄,悲傷之色中暗藏有憤恨之色。
「禮畢!」
隨著禮官吟唱,祭奠事畢,眾文武起身分列左右。
寂靜少許,何進向孝帳之後的何皇后拱手,說道:「今陛下不幸駕崩,而無留有遺詔,依照祖宗之法,當請大皇子繼位。」
不待何皇后說話,孝帳之後的董太后率先開口,說道:「陛下駕崩時,朕在左右服侍,陛下留有遺言,由二皇子協繼位。不知大將軍所言無遺詔之語,出自何處?」
何皇后聲音清脆,冷聲說道:「陛下在世時,還曾向朕有言,他若不幸棄世,當由大皇子繼位。」
「哼!」
董太后冷哼一聲,說道:「我為陛下生母,莫非我所言有假?」
「且賽碩手擁陛下遺詔,今可交由諸卿分辨真偽。"
何皇后輕飄飄說道:「賽碩假傳詔令,今已被治罪。其手中的偽詔,豈能視為證據?」
為了不陷入與董太后無休止的爭辯,何皇后僅淡淡說道:「儲君之事,因陛下所留遺詔存疑,故非你莪婦人所能商榨。朝堂之事,當交由諸卿料理,今袁公在此,何不如由袁公主持。」
董太后惡狠狠瞪了眼何皇后,她怎不知道何皇后今下在堵她嘴,一旦她不能說話,在話語權上,董重怎會是何進的對手?
袁咳嗽了一聲,趨步至殿中,向眾人拱手,說道:「陛下駕崩於嘉福殿,
臣與諸卿未在榻前服侍,實為之罪。據臣下所知,陛下多寵信諸常侍,諸常侍得聞賽碩偽詔,今已將其處決。」
「賽碩已亡,其手中詔書真假難知。故為求江山社稷穩固,但依禮法之制,
需由皇后所生嫡子繼位,以免行廢長立幼,亂我漢家天下。」
宦官與其黨羽臣服於何進,袁氏與何進達成協議,朝廷中除了欲言又止的董重外,無人敢開口反駁袁。
很快,袁基趨步而出,應和說道:「袁公之言有理,今不宜廢長立幼,亂我漢家天下。」
「不宜廢長立幼,亂我漢家天下!"
群臣齊刷刷下跪,洪亮的聲音響徹宮殿。董重孤身而立,手腳不知所措,神情中充滿了驚慌。
劉辯頓時驚駭了下,不由轉頭看向何皇后。而劉協見眾人這般,倒無其餘感覺,僅是對著劉宏的棺檸,哀聲哭泣。
劉協的哭泣聲中充滿了悲戚,以及對劉宏的思念之情。縱是張虞心機深沉之輩,亦不由微聲而嘆,畢竟在人家老子面前篡改遺願,扶劉辯上位,張虞難免有些慚愧。
但又實在沒辦法,漢朝繼承制度就是這樣,太子需要在先帝靈樞前登基。當初制定這項制度時,或許出於讓亡靈為證之意,讓朝臣不敢行違遺詔之舉。
然今結果證明,不要高估政治家們的底線,為了各自的利益,根本不會在乎什麼先帝亡靈。不得不說這很諷刺,當著屍體的面,篡改其生前遺願,且個個還很悲傷。
見劉辯驚慌,何皇后趕忙指點,說道:「太子還不拜見國舅、袁公否?『
劉辯依照母親的言語,起身向袁隗、何進行禮,說道:「辯拜見國舅、袁公,望今後多多指教!」
「不敢!」
袁拱手說道:「太子可儘快登基!」
「赤霄劍在此!」
何進奉上象徵漢帝的赤霄劍,見劉辯不知佩戴,何進便主動幫劉辯佩劍,繼而示意劉辯走向御榻。
劉邦劍斬白蛇起義,為了呼應劉邦起兵的合法性,於是後代漢帝登基需佩赤霄劍,以來代表他們延續劉邦的天命。
劉辯心情充滿了忐忑,徐徐走向御榻。何皇后見他慢吞吞,心中不由著急,
掀起孝帳,拉著劉辯上前。
而董太后見到這一幕,臉色很是難看,伸手招呼了下劉協,便拉著劉協退場。
何進、袁隗顧不上董太后,當即下跪而拜,說道:「臣拜見陛下,願陛下節哀順變!」
見眾人跪拜,劉辯坐在御榻上,學著父親劉宏的手勢,顫抖聲音說道:「諸卿請起。」
因聲音太小,諸卿沒能聽見,只能繼續跪拜。
何皇后瞪了眼劉辯,吸氣沉聲說道:「諸卿請起!」
「謝太后,謝陛下!"
眾人順勢改了何皇后的稱謂。
張虞離得近,加上眼神好使,一眼便看見劉辯身側的何太后。
三旬左右的熟婦,其嬌媚的臉龐在白巾的加持下,果然不一樣風味!
「罪過!」
出於對劉宏的尊重,張虞偏頭不敢多看,以免有綺念。
然偏頭的餘光掃過曹操時,卻見曹操眼神老往何太后瞟,張虞不由暗嘆曹孟德的不老實。
扶立新帝登基之後,便如何進所願,下詔何進與袁共錄尚書事,且何進為了保持相應的掌控力,將禁軍歸由他管轄。
而何進為了酬謝袁氏襄助之恩,拜袁為太傅,袁紹以中軍校尉職遷為司隸校尉,袁基被封為太僕,袁術封都亭侯。張虞作為袁氏門人,因破葛陂賊與擁護何進有功,以中郎將之職,復領左校營。
自劉辯登基之後,何氏對朝廷清算逐步開始,先是董重被以貪污受賄為由,
被下獄問罪,自殺身亡;董太后在前往封國途中,莫名其妙病逝。
在董氏一族被剷除之後,袁紹與張虞、曹操等人催促何進斬殺宦官。並為了讓何進下手,眾人不斷以竇武密謀大事未果為前車之鑑,不斷慫何進誅殺宦官。
在眾人危機的營造下,且為了履行自己的政治諾言,何進不得不與何太后聯絡,詢問誅殺宦官之事。
而何太后因在宮內,常年與宦官接觸,加上多受張讓、段等常侍的影響,
自然不希望何進對宦官下手。
何太后遂以漢靈帝所留規矩,以及劉辯年幼,宦官常執禁省為由,拒絕了何進誅殺宦官的請求。
何進無功而歸,徵求心腹袁紹意見,而袁紹為了完成袁布置的任務,建議讓地方將領上疏,以逼何太后同意誅宦。
被忽悠的何進同意了袁紹的意見,示意河東董卓、河內丁原二人上疏,請求誅殺宦官。
而為了讓董卓入京,袁氏將消息傳與宦官,宦官驚恐不已,隨即向何苗、何母(舞陽君)遊說,以求庇護他們。
針對董卓、丁原二人的上疏,何太后否決了他們誅宦的請求,並警告何進不准誅殺宦官。
何進夾在黨人與何氏之間,自是頭疼不已。袁紹趁機進言,表示調董、丁二軍入京,假以兵諫之名,恐嚇何太后,從而完成誅宦之事。
病急亂投醫之下的何進,採納了袁紹的意見,下令讓丁原以黑山軍的名義焚燒孟津,並以平亂之名邀董卓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