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開局盤點十大少年天子> 第77章 心太軟12(二合一)

第77章 心太軟12(二合一)

2024-11-16 17:54:35 作者: 魚籽醬
  就在這時, 只聽天卷最後說道:

  【回復7接上 可嘆當初宋太宗趙匡義,斧光燭影間拿下了皇位。之後他的三弟又莫名其妙身死,他大哥的兒子也一個個莫名死去。趙家人除了他這一脈, 都幾乎死絕了。】

  趙匡胤:斧光燭影?什麼斧光燭影?

  【回復8接上 而如今竟然空有皇位卻無人繼承,到最後還需要他大哥的後代來繼承。】

  【回復9接上 而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時是多麼的意氣風發。可是登基後,卻在斧光燭影后離奇身亡,甚至連他的子嗣都無法全部保全。】

  【回復10接上 而到了最後, 他的後代更是在繼承了皇位後,一個個的又將皇位讓了出去。寧願做閒散文人也不想做皇帝。這又讓這位宋太祖情何以堪?】

  趙匡胤:不是在回答這位「皇太弟」的話嗎?怎麼說起他來了?

  不過這位皇太弟,好像口氣有點熟悉是怎麼回事?

  還有斧光燭影, 看來他要同他的好弟弟狠狠喝一場酒了!

  回答完「皇太弟」的問題, 終於到了最後一個問題,也就是「李二郎」的問題了,而「李二郎」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陛下了。

  【V@鞠躬盡瘁李二郎:我大唐的節度使之制,最後真的導致國破家亡?】

  不得不說,唐太宗的政治敏感度是真的高。

  唐朝的節度使, 在唐太宗時,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權力,只是因為唐朝的疆域過大, 設置的一個類似欽差的職位。

  是到了後期, 由於皇帝的懶政, 讓他成為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才形成的弊端。

  但是雷小萌只是提到了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唐太宗就這麼敏感的意識到節度使的危險性, 甚至提高到制度的高度上來, 的確是不容易。

  【回復1@鞠躬盡瘁李二郎確切的說, 是因為唐朝中後期,節度使的權力過大,讓節度使成為地方上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才會導致唐末的混亂。以及唐後五代十國的長久割據局面。】

  唐末?五代十國長期割據?

  聽到這兩個詞,李世民只覺得呼吸一滯,心臟也有些抽痛。

  看看此時他治下的大唐盛世,即便知道每一個朝代都有起始終結,但誰又會想到日後大唐會如此慘澹收場?

  【回復2接上 相反,在您……也就是唐太宗時期,因為太宗對官職的授予十分的謹慎,節度使其實只是一個類似於欽差大臣的官職。】

  【回復3接上 那時,節度使並沒有任何實權,甚至還要經常遠離長安到遙遠的地方「出差」,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所巡視地域的敵人暗殺,並不是什麼好差事。】

  是的,朕設置的節度使職責就是如此。

  唐太宗默默點頭。

  可是後來又怎麼會成為我大唐覆滅的原因呢?

  【回復4接上 不過到了後來,尤其是武周以後,唐睿宗唐玄宗時,節度使的權力就慢慢大了起來。甚至可以說是所轄地方的土皇帝。】

  【回復5接上 陛下熟讀史書,應該知道周朝的分封制吧。其實到了最後,節度使就相當於周朝時的諸侯。長此以往,怎可能不出事?】

  相當於周朝諸侯?土皇帝!

  唐太宗倒吸一口冷氣。如果真是如此,他大唐分崩離析那根本是早晚的事!

  還有,唐睿宗唐玄宗他可以理解,自然是他大唐的子孫,這個武周又是什麼?難道是人名?

  

  【回復6接上 其實,說起節度使的職責變化,同唐朝科舉制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關係。】

  科舉制?同科舉制有何關係?

  聽到天卷提到科舉制,除了唐太宗,秦始皇第一個豎起了耳朵。

  他可是已經準備在大秦推行科舉制了,當然要各種利弊都好好聽一聽。

  之前他的打算是大秦官員一半舉薦,一半科舉,這樣最起碼朝堂中有一半是他的「天子門生」,不會同世家豪強牽扯太多。

  但是剛剛放出風去,就有不少官員上諫,說是此舉有違祖制,就算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也必須有薦書才可當官。

  呵呵,這樣一來等於是讓世家們先篩一遍,那他的「天子門生」不還是各豪強大族的喉舌?實在是可笑!


  【回復7接上 唐朝雖然採用科舉制選官,但是考上的官員還是需要世家大族的舉薦才能做官。這也算是科舉制同世家的妥協。】

  舉薦?

  秦始皇一愣。

  這不是同他此時面臨的情況一樣?

  果然,很多事情,即便過了幾百上千年,只要根源不變,所面臨的狀況和解決的辦法也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於是他聽得更認真了。

  【回復8接上 但是,世家的沒落是必然趨勢,雖然此時世家還能插手官員的選拔上,但是那也是僅限於京城附近的世家。】

  【回復9接上 經常是皇榜一出,守在榜下的世家大族便將有前途的學子納入麾下。或聯姻,或許以厚利,或開出各種條件,將其籠絡過去,然後再加以舉薦。】

  這個……

  李世民抿了抿唇。

  天卷果然是什麼都知道。這些世家大族,為了各自利益也是拼了。

  但是,世家存在已久,他們李家不也是隴西的世家嗎?他倒覺得沒什麼不好。

  畢竟世家的底蘊在那裡,科舉取士固然是個好辦法,但是若士子只會讀書,是個書呆子,只怕政務也做不好。

  秦始皇眯了眯眼。

  雖然他已經想要開科取士,但那也是紙張造出,活版印刷術普及之後才要做的事情。諸子百家中,他獨推法家。但是治理國政,也還需要其他學家的士子。

  比如他也想要開設的理工科,就可以將墨家、丹石家、醫家、農家、機關家等等綜合在一起開設課程,教導士子。

  所以這麼想來,也許並不是只需要科舉這一種方法才能取士了。而且寫文章這種事,怎麼看,都應該單單是儒家最擅長的吧!

  【回復10接上 但是這樣一來,京城周邊的世家大族還好說。遠一些的世家大族除非自家子弟考上科舉。否則的話,遠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搶不過本地豪強。】

  【回復11接上 雖說世家大族掌控了一方的政治經濟,還可以左右國家的施政方針,用才選能。】

  【回復12接上 但是若長時間朝堂中沒有替自己說話的喉舌,他們也便無法左右朝政,家族一定會迅速衰落。】

  的確,若是科舉能夠選擇足夠的士子和人才,帝王又何必向世家取才?

  李世民點了點頭,對天卷所言深以為然。

  想當初世家身份高貴,世家女連皇后都不想做,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亂世時更是明顯,皇帝流水般的換,世家卻穩如泰山,與其說皇帝是天下之主,還不如說是皇帝依仗世家共治天下。

  有的時候,下一任皇帝的人選,還需要世家首肯才能擔任,也正是世家的實力強於皇家的緣故。

  更誇張的是,甚至都改朝換代了,太子妃的人選卻沒有換,朝廷大臣也沒換幾個,更是讓人唏噓。

  在此之前,沒哪個皇帝不為世家的強大頭疼的。而科舉制一出,世家就老實許多,也很少敢同皇帝對著幹了。

  這也正是他這個皇帝樂見其成的。

  不過,李世民還是輕輕嘆了口氣。

  作為曾經的世家大族,他又焉能不知,世家的沒落是早晚的事。但是,時移世易,他再唏噓,也不會阻斷這種趨勢。

  如同改朝換代一樣,世家也終究會有興盛和消亡,萬事萬物皆是如此。

  【回復13接上 於是,很多地方的豪強大族便開始向長安、洛陽這種政治中心搬遷,這也造成了地方上的權力空虛。】

  【回復14接上 既然出現了權力空虛,就必須有其他人來填補,自然需要朝廷向地方派遣官員。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就成了天然的、最合適的繼任者。】

  【回復15接上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到最後,就成了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引起了很大的動盪。】

  原來,竟是如此!

  看著天卷的解答,李世民眼睛微眯。

  如果他不再科舉取士,而是還像以前一樣從世家大族中取士呢?會不會就會杜絕節度使的弊端?

  這個想法剛剛在腦海中浮起,就被他否定了。

  節度使也好,世家大族也好,都是地方上的不穩定因素。真若到了朝政衰敗,主弱臣強之時,不管是哪個,只怕都會伺機而起。


  那個九五至尊的位置,有誰不想坐上試試?

  【回復16接上 所以,節度使這種職務,是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後來經過五代十國的亂政,到了宋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是摒棄了節度使的弊端嗎?】

  【回復17接上 但是我們經過這幾期的盤點不是也看到了,就算宋朝摒棄了節度使的弊端,但是最終卻因為重文抑武,讓華夏大地再次陷入了苦難。】

  【回復18接上 終宋朝一朝,不是歲幣就是議和。不但讓北方小國做大,更是對中原虎視眈眈。宋朝又何曾有過揚眉吐氣之時?】

  揚眉吐氣?!

  宋仁宗的眼中閃過一絲茫然,突然悲從心起。

  都說他大宋人才濟濟,但是如此多的人才竟然讓國家疲弱如此,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回復19接上 以至於現代,眾人還在懷念大唐盛世,懷念那廣袤的領土,四方來朝的強悍。以至於很多華夏人背井離鄉前往西洋,聚居處也要被稱為「唐人街」。】

  【回復20接上 而在宋朝,就連皇帝也連連禪位,太上皇反而炙手可熱。又何嘗不是這個皇帝當得太過憋屈,已經大大降低了吸引力的緣故。】

  唐人街?

  唐太宗:朕要想個辦法杜絕節度使之患,朕不能讓後世萬民失望!若是能同那宋太祖趙匡胤聊一聊就好了。

  唐玄宗:我大唐威名竟然遠播海外。這次,朕絕對不能讓歷史重演。朕要讓我大唐繼續蒸蒸日上!

  憋屈?

  宋仁宗:天卷深知我心。

  宋英宗:做皇帝累身還累心,朕快要堅持不住了。

  宋神宗:朕不想如此憋屈,更不想讓大宋如此憋屈,所以朕要變法!

  宋哲宗:變法真難,做皇帝真難,還是給朕的兄弟吧。

  宋徽宗:做皇帝真難,還是做太上皇吧!

  宋欽宗:不想做皇帝,不想做皇帝,真的不想做皇帝,嗚嗚嗚嗚……

  【好了,上一期的留言,up主就回復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繼續盤點宋仁宗。今天是宋仁宗的最後一期,我們就聊聊他同他的九個年號吧!】

  九個年號?

  宋仁宗臉上微微露出尷尬:「不過是年號而已,有何好說的。」

  現在是他的第六個年號,也就是說他還要再換三個……唔,好像是有點不少。

  【其實經過前兩期的盤點,我們已經對宋仁宗的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還是那三個字「心太軟」!】

  【也正是因為此,他才有了「仁」這個廟號,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他的優柔寡斷,讓宋朝的弊政沒能在最好的時機得到解決或改善。】

  在最好的時機得到解決和改善?

  宋仁宗臉色微變……果然是在他當政時出現的問題?

  此時才是推行新政最好的時機?

  雖然他已經下定決心,一定要推行新政,但他還是想知道為什麼。

  【現在,我們就開始《十大少年天子心太軟第一人——宋仁宗(下)》的盤點吧。】

  【宋仁宗十三歲即位,五十四歲駕崩,在位四十二年。在位期間,一共有九個年號,分別是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在位四十二年?

  宋仁宗心算了下,稍稍放了心,看來自己的壽元還剩十幾年,足夠他做很多事了。

  【每一個年號,都體現了他此時的執政特色,也可以說是大宋當時政治經濟、對外政策的縮影。】

  【首先我們先說說天聖、明道兩個年號。】

  天聖,明道?

  聽到這兩個已經被他埋入幽深記憶的年號,宋仁宗面露複雜。

  那個時候,太后還在,自己也還年輕。雖有滿腔抱負,卻不知道該如何實現。說句大不孝的話。那個時候,他是萬分希望自己親政那天快點到來。好讓自己一展拳腳。

  卻不知太后薨逝後,自己終於親政,這才知道這國事處理起來有多難。要平衡各方利益,要獎懲有度,更是不能隨心所欲,只想個人的好惡。

  哪怕是自己喜愛的事或者人,都不能擺在明面上,讓人看出自己的喜惡。實在是憋屈之極。


  對,就是「憋屈」這兩個字,天卷之前就已經替他總結出來的感受。

  【說起這兩個年號,我們就得先說說宋仁宗的出身了。】

  朕的出身?

  看著天卷,宋仁宗心中腹誹:你這麼了解朕,真的禮貌嗎?

  而在他一旁侍立的章得象,則輕輕垂著頭,眼角盯著地板處的一小塊裂紋一眨不眨地看著。

  他決定等一會兒回去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內侍,內書房的地板需要整修了,官家日理萬機,生活簡樸,但是畢竟是一朝天子,也不必儉省至此呀!

  這讓那些尸位素餐,一日日只想著錦衣玉食的大臣世家們情何以堪?

  【因為他是民間傳說中最著名的「狸貓換太子」事件的主角。說起這件事,只怕比他本人的知名度還高。】

  宋仁宗:狸貓換太子?什麼意思?這同我有關?

  朱元璋:狸貓換太子呀,這齣劇朕看過,的確精彩,說的就是他宋仁宗,看來這件事情竟然是真的!

  【可以這樣說,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位被換的太子姓甚名誰,但是卻能對「狸貓換太子」的傳奇故事倒背如流。】

  【故事大意就是宮裡有兩個妃子同時懷孕,皇帝說誰先生了男孩兒誰就是太子。結果一個姓李的妃子先生了太子,卻被姓劉的妃子換成了剝了皮的狸貓屍體。】

  朱棣:這折子戲朕小時候看過,後宮之亂禍延子嗣,不得不防呀!

  【結果李妃因為生了怪物被打入冷宮,劉妃卻順利分娩,卻不想生了一個死嬰。】

  朱厚照:朕看過這戲。這太子跟朕一樣都只剩獨苗了。就是這種怪力亂神之事,身為一國之君竟然也信?實在是智商堪憂!跟這瞎編亂造的戲比起來,朕還是更喜歡自行車!

  【於是劉妃就讓人從民間找了一個孩子帶入宮中,充做自己的兒子,讓他當上了太子。】

  宋仁宗:不要對朕說,這個孩子就是朕!朕雖然仁善,但是如此編排朕,佛也忍不了!

  章得象:咦,大廳的柱子好像有些褪色了,應該重新刷漆了……

  【殊不知,這個民間的孩子,正是當時劉妃讓宮人殺掉的李妃的兒子。也就是實際意義上真正的太子。是因為宮人不忍,才保下一命。卻不想劉妃尋子,他又被帶回到宮中。】

  宋仁宗:……

  【至於後來,則是大團圓結局。真相大白後,劉妃被治罪,流落民間的李妃重新回宮做了太后,母子團圓,正義得到彰顯。而這個孩子也成為一代仁君。】

  宋仁宗:劉妃被治罪?別給朕說,這劉妃就是太后!

  章得象:咦,大冬天怎麼會有蒼蠅?嗡嗡嗡的,好煩人……

  宋仁宗:朕的劍呢!

  章得象:我不存在我不存在我不存在……

  【當然了,這只是民間的杜撰,為了博眼球,故意寫的一波三折,充滿了傳奇色彩。】

  【但是,傳說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宋仁宗的確並不是當時的太后,劉娥的親生兒子。不過,這件事也並不是像民間傳說所說的那樣,宋仁宗是被劉娥充作親子偷偷霸占的。】

  【故事中的李妃,其實只是太后劉娥的婢女,因為有寵生下了宋仁宗。而劉娥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就是偏偏生不出兒子。於是她便將仁宗認作自己的兒子,這才讓仁宗做了太子。】

  【所以說,若是沒有劉娥認下他,仁宗是無法子憑母貴當上皇帝的。雖然說,當時的後宮中也的確只剩下了仁宗一個皇子。】

  秦始皇:這宋朝皇室,是不是受了什麼詛咒?為何偌大後宮,只餘一個皇子?

  宋太祖:啥,只剩一個皇子了?怎會如此?等等,那斧光燭影……看來這不是朕的子嗣,呵呵呵呵……

  宋太宗:摔!定是有人謀害皇嗣,徹查,一定要徹查!

  宋真宗:真是……說起來一把辛酸淚呀!希望吾兒爭氣,多為朕生幾個孫兒。

  宋英宗:堂祖父一家的確子嗣艱難,不然皇位也不會落在朕的身上。

  元明兩朝眾皇帝一副八卦臉:後人說這是趙家奪人皇位的報應,也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因此,因為是被皇后劉娥認下的皇子,並非她親生。所以當時宋仁宗十三歲登基時,完全掌握不了朝政,全靠太后劉娥垂簾聽政。這也是「天聖」這個年號的由來。】


  【為什麼是這兩個字呢?大家把這個「天」字拆開看看是哪兩個字?】

  【對,就是「二人」,也就是「二人聖」,要不怎麼說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呢?】

  「二人聖?」

  李世民看著天卷,臉上露出一絲不屑。

  縱然只是太后,又如何當得上「聖」這個字?牝雞司晨,豈不是會天下大亂?

  想那呂雉,不就是如此。

  看來這宋朝衰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是仁宗同太后劉娥兩人共同治理天下。如果你是劉娥,看到這個年號,是不是得給選出這個年號的官員官升一級?】

  天聖?

  武則天看著天卷微微點頭。

  顯然這個定年號的禮官是個有眼色的,她的治下怎麼就沒這麼多有眼色的官員呢?

  看來後世民風開放許多呀!

  這讓她甚是欣慰!

  【而第二個年號「明道」呢,則是仁宗登基九年後換用的年號。】

  明道?

  武則天的嘴角微微向上翹起。

  這個年號也是頗有深意呀!難怪天卷會說那宋朝人才濟濟。

  只從這年號就能看出,果然都是有大才之人!

  天卷出現這麼久,終於看到讓她感興趣的女子了!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