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吾父耶和華> 第206章 生與死的戰鬥,綿延無盡!

第206章 生與死的戰鬥,綿延無盡!

2024-11-16 20:54:58 作者: 千翅萬瞳
  第206章 生與死的戰鬥,綿延無盡!

  【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裡了,祂已復活了。】

  ——《路加福音》24:5-6

  生命並非皮肉的苟活,生命是天主的禮物,生命是神的贈予,生命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蓋里斯向普利萬展現了一種權柄,這種權柄是對生命的支配。

  他不僅是能切掉他人內臟,且叫人活下去的醫生,更是支配了自己身軀、全盤支配了自己生命的行奇蹟者。

  一個能夠支配生命的存在,理所應當就該知曉生命的奧秘,理所應當就該治癒百病!

  「普利萬,你要曉得,我們所信奉的不是一個冷漠於人間痛苦、無視肉身需求的永恆之神。」

  「而是一位為愛生命、為愛眾生而捨身成仁的主。」

  「天國不是一個嚴禁喜悅、禁絕歡愉的禁慾之地,而是一個充滿生命之樂的盛宴,是眾人歡慶、共赴生命之喜的婚禮筵席。」

  普利萬依舊停留在那衝擊中,他好半天,才漸漸反應過來,蓋里斯話語中所表露的含義。

  這位醫生,不是尋常人,而是承接了神啟的人。

  「我從死中來,要叫活人不死,罪人懺悔,善人得救,所有人都當活到命定的歲數,無人早夭。」

  蓋里斯向普利萬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可能,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信仰可以當飯吃嗎?答案是確實可以當飯吃。

  教會常常尊敬聖經,如同尊敬主的聖體一樣,教會不停地從天主聖言的筵席,及從基督聖體的筵席,取用生命之糧,而供給信友們。

  這種對世界的詮釋,塑造出了一個與苦難現實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

  這種宗教力量的驅動,使得許多人情願放棄自己世俗的享樂,也要去謀求來世的恩典。

  而如今,一個真切握有生命權柄的大能,站在了普利萬面前。

  

  對於普利萬來說,世俗的享樂其實已經再無所求,然而貧乏的精神,卻叫他只能去徒勞無望的追尋各種「樂子」。

  這種情況下,蓋里斯向他展示了權柄之後,縱然普利萬任有疑慮,卻也樂意與蓋里斯一同干出一些出格的事。

  ……

  的黎波里伯國,一個十字軍國家,這裡聚集著大量的法蘭克人。

  因此、天主教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這裡影響力最大的宗教。

  伊斯蘭教的力量,被從城市中驅趕進鄉村。

  而希臘人呢?那些東正教徒,則面對一個尷尬的境地。

  他們所行的宗教禮儀,同天主教太接近了。

  天主教的教士們,直接將那些原本的東正教教士趕出教堂,便輕鬆自在的鳩占鵲巢。

  只是、東正教,便如此在的黎波里銷聲匿跡了嗎?

  當然不會,他們只是活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於教堂中舉辦聖事,他們不再大庭廣眾下聚集,他們只是成了社會的邊緣人。

  要明白的一點在於,雖然宗教的力量能夠驅使人干出很多出格的事。

  但如果一項事業能夠長久維繫,其實都必然是有著真切的經濟利益作為推動。

  最初時的十字軍運動,也只是試圖奪回耶路撒冷聖城,轉而變得開始試圖壟斷中東到歐洲的轉口貿易。

  再到後面十字軍諸國,也開始自己進行大規模進行手工業生產。

  據記載,同時期的的黎波里城中,至少有著四千台紡織機,生產著絲綢與布匹。

  這種情況下,將異教徒或者「異端」轉變為天主教徒,並非什麼很迫切、很必要的事。

  事實上,在中世紀這個時代,單純從統治角度來說,非同宗教臣民並非就一定是什麼動亂之源。

  而且,作為征服者的法蘭克人,他們無法想像向需要向一位阿拉伯人神父懺悔的場景。

  神職人員們,特別是司鐸神父們,也無法接受阿拉伯人與自己一同討論福音內容的可能性。

  因此,十字軍諸國的社會被切割開了,法蘭克人的天主教占據了社會的上層。

  其他宗教的信徒則開始被邊緣化,他們被人視若無睹,變成了被棄之不顧的對象。


  哪怕這個邊緣人的群體,占據了社會的足足三分之二。

  伊斯蘭教有著伊斯蘭教的生活,而希臘人、東正教徒也脫離了教會,就組織形式上發生了變化。

  自從的黎波里伯國,強行宣布天主教教士占領東正教教堂後,連續數年時間,東正教的明面活動都受到極大的壓制。

  這裡沒有了希臘禮教會的彌撒、沒有希臘禮的婚禮、沒有了希臘禮的洗禮聖事。

  東正教的教士們,不少都離開了的黎波里,前往了賽普勒斯。更多的教士們則或消極抵抗或轉入地下。

  傳統意義上由教士構成的東正教聖統教會,可以說是幾乎停止存在。

  以至於在這片土地上,平信徒,也就是普通信眾,不得不接替教士主持起宗教聖事。

  在的黎波里,信眾與司祭之間的分界線,變得模糊了起來。

  大量少而散的東正教門徒聚在一起,構建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基督教底層聚會。

  當蓋里斯向這些聚會,展現出自己淵博的神學知識,以及來自賽普勒斯大主教的介紹信時,就很自然的被這些聚會所接納了。

  蓋里斯帶著其中一個聚會的成員學習聖經,帶著他們反思聖經的教誨,傳授他們行醫的知識。

  因為蓋里斯的緣故,聖經在這裡不是乏味枯燥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信仰。

  這裡的東正教信徒們,真切的再度迎來了一位司鐸神父。

  而且,因為蓋里斯打通了普利萬的緣故,至少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什麼人來找這些社會邊緣人的麻煩了。

  在一個破舊的小屋裡,燈光昏暗,燭光搖曳。

  蓋里斯坐在其中,靜靜等待著下一位來到這裡懺悔的人。

  懺悔室外,一個滿臉疲勞、衣衫襤褸的人走了過來,他神情恍惚,眼中似有淚光閃動。

  終於,他推開小屋的門,坐在隔窗的一側。

  他低聲道:「神父,我需要懺悔。我犯了一個大罪。」

  蓋里斯看了在審視過一眼他後,輕聲說道:「無論是什麼罪,你都可以向我們的父傾訴,祂會因祂的愛赦免伱的。」

  這人嘆息了一聲,聲音顫抖:「神父,我違背了誡律,行了偷竊之事。」

  「我從一戶富人家裡拿走了一些食物,都是些麵包和果子。」

  蓋里斯聽著,他知道這個人還有許多話要說,這人來這裡不是單純的懺悔,更多的是想要傾訴。

  這人的聲音在懺悔室中迴響,他緊握雙拳,僵硬的肩膀微微顫抖。

  「我的妻子一年前就病死了,只剩下我和我的三個孩子。」

  「這已經幾天沒有吃到什麼食物了,我每天都在碼頭上搬貨,可那點微薄收入根本不夠我們四個人活下去。」

  「我的小女兒,她只五歲,眼看就快餓死了。」

  「我知道偷東西是罪,可我我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了。我看到那家富人,有花不完的錢和吃不完的食物,我我只是想讓我的孩子們活命……」

  這是一位乍一眼看過去有三十多歲年紀,但其實只有二十多歲年紀的年輕人。

  他比蓋里斯大不了幾歲,卻因長期的勞累和困頓,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得多。

  這人面容消瘦,顴骨突出,臉上布滿了風霜的痕跡,一雙深陷的眼睛中只剩下無光的疲憊。

  他的皮膚因常年在戶外勞作而顯粗糙,並帶有顯著的曬傷。

  這人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是現世的苦難凝結。

  普利萬已經不錯了,可再怎麼不錯,他也不可能在自己的領地上杜絕貧窮。

  聽著這人的哽咽,蓋里斯明白了一件事,這人並非對盜竊產生了懊悔,更多的其實是對自己無力保護家人的深切無奈。

  蓋里斯蘸取了一點聖油,拽過這人的右手,在其不解的目光中,用聖油在他手心畫著十字。

  然後就聽他說道:「沒事的、沒事的,你不必懺悔,因你未曾有罪。」

  「保羅的書信中如此寫著: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缺乏,卻關閉了惻隱的心,上帝的愛怎能住在他裡面呢?孩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或舌頭上,總要以行為和真誠表現出來。」

  「藉由先知之口,你又曾聽聞過一句話?」


  「我所要的禁食,豈不是要你鬆開兇惡的繩,解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

  「豈不是要你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將流浪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而不隱藏自己避開你的骨肉嗎?」

  「因而:天主曾經欽定,大地及其所有是供人人使用的。」

  「因而:一切受造之物應在正義與愛德之下,惠及到人人。」

  「因而:不應將財富單看成自己專有的,而是上帝所賜的,人人有權利擁有一部分為本身及家人足用的財富。」

  「貧乏的人、赤貧的人……努力工作卻依舊活不下去的人,自有上帝所賜的一部分等待著你去取用。」

  「我要對那些富人們說:要供應食物與餓莩,你若不給他食物,便等於殺死他。」

  蓋里斯的話,讓面前這個男人震動了,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從一位「神父」口中,聽到如此驚世駭俗的話語。

  對於蓋里斯來說,公有制也好、私有制也罷,他並不執著於制度本身。

  但是他清楚,在當下這個時代,伴隨著資本苗芽的出現,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

  私有制的強化,乃是大勢所趨,終有一日會誕生絕對私有制的概念。

  在20世紀初的倫敦,那個維多利亞時代的餘韻里,即便是偷竊他人的家中的一株草填肚,都能被判處兩周的監禁。

  這並非是因為那株草有多麼高昂的價值,僅僅是因為偷竊這個行為,侵犯了神聖不可動搖的「私有制」,駁斥了神聖的「大手」。

  但蓋里斯要說,私有財產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世界屬於所有人而不是某些人。

  蓋里斯阻擋不了私有制的強化,甚至於他將會親自放出猛虎,在這個時代到處噬人。

  但蓋里斯終究不是什麼「金牛犢」的信徒,不會教人去拜那要被焚燒成灰偶像。

  因此,無論時代怎麼變,無論大勢走向何方。

  蓋里斯都要說:【要供應食物與餓莩,你若不給他食物,便等於殺死他。】

  【貧乏的人、赤貧的人……努力工作卻依舊活不下去的人,自有上帝所賜的一部分等待著你去取用。】

  這就是生命,是神的賜予,是一種禮物,是不可觸犯的東西。

  蓋里斯必須在歷史中與受難者同行,為人的生命而戰鬥應當是每一個人的義務,這是一場綿延無數代、關乎億萬人的戰鬥。

  任何蓋里斯的信徒,都不該袖手旁觀,只要有人的生命還在被死亡的律令所威脅,就需要有人來戰鬥。

  馬克思曾說過:「如果一個人願意變成一頭牛,那他當然可以不管人類的痛苦,而只顧自己身上的皮。但是,如果我沒有全部完成我的這部書(至少是寫成草稿)就死去的話,我的確會認為自己是不實際的。」

  蓋里斯也是如此。

  ……

  活著,已經萬分艱辛了,如果沒有一點希望的燭火,能夠照亮未來。

  那麼這一切,就太悲哀了。

  對自然的崇拜誕生了泛靈信仰,在泛靈信仰中,人也只是萬物之一,同萬物沒什麼區別。

  用人來獻祭、用人來做犧牲,這都再正常不過。

  不過、無一例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用人做犧牲的事,也越來越少。

  人的地位開始在萬物中被抬升了,基督教神話中,亞威創世乃因人而創。

  在東方的思想中,人成了萬物靈長。

  但人與人之間亦有差距。

  【主曾言:「世上有貧者,因有富者;有富者,因有貧者。」】

  【富人的財富乃從窮人的苦難中剝取,如參天巨木的根須深植於貧者的凋零。】

  所以,為了彌補這差距,為了用精神世界的富足來彌補物質世界的貧乏。

  強調神看重赤貧、神貧之人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加上轉世輪迴的佛教,成為了世界三大宗教。

  這三大宗教,無一例外,都向窮人們許諾了優於富人的來世。

  這是北歐信仰、希臘信仰、羅馬信仰乃至於傳統道家信仰,原先都未考慮過的事。

  也因此,即便是在科學迅猛進步的21世紀,世界三大宗教或許漸漸缺失了對世俗的影響,但三大宗教的信眾,卻依舊在增長!


  至於12世紀,就更不必多說了,但蓋里斯一頭闖入那些東正教徒底層聚會中的時候。

  即便他未曾展現過任何神跡,僅僅是依靠著一手醫術,加上對聖經的全新解讀,他便將自己的影響力,如春雨一般浸入了這片信仰乾涸的戈壁。

  只不過,事情不可能一帆風順。

  在又一次的底層聚會結束後,蓋里斯便曾留意到有一位信眾的神色,不那麼自然。

  只能說,縱然東正教徒是社會的邊緣人,但天主教教會也不可能真的放任不管,這就處於一種,我可以不要,但別人不能碰的狀態。

  在博特倫的教堂中,這座石頭修葺的殿堂里。

  主教伯爾納傾聽著身旁人的匯報,越聽、他眉頭便皺的越緊。

  有關蓋里斯的事情,他早就開始關注了,畢竟著能從活人身體裡,切掉一截腸子從而把人救活這個事,可太有話題度了。

  這個時候,就有必要提及一件事。

  中世紀作為一個跨度非常廣,地域面積同樣非常廣的概念,不同教會、不同教士之間,他們在很多事情上,並沒有達成共識。

  因此,縱然現在這個時代,獵巫運動尚未大規模開始。

  但有關「巫術」的嫌疑,卻始終都是存在的。

  只不過由於,先前的時候普利萬對蓋里斯非常照顧,因此教會始終都未去上門找過。

  但現如今、蓋里斯已經不只是行醫了,更不只是用希臘語去解讀聖經,更是帶著這些東正教徒,開始重建他們之間的社會秩序。

  蓋里斯帶著人用聖經識字,讓他們反思聖經的教誨,致力於慈善,讓信眾互幫互助。

  這些底層聚會自行主持各種聖事,著力於改善鄰里關係,甚至還在人謀劃修橋鋪路。

  對於法蘭克人來說,對於真正關心這方面的法蘭克人來說,這簡直不可思議。

  因為那些迷茫信仰的基督徒們,竟然開始在信仰上愈發富足了起來!

  如果說一個人有巫術嫌疑,那麼還不足以對教會的利益,產生什麼巨大的影響。

  可若是一群信仰上的誤入歧途者,竟然過得比走在正道上的信眾還好,展現出了更加富足的精神世界。

  這就有問題了。

  因為這是在質疑他們教會的正確性。

  誰允許你們過上好日子了?!

  你們現世的苦難,才是對法蘭克人信仰最好的輔助!

  因為你們有背聖傳,不承認聖彼得傳承者的權柄,活該在現世受苦!

  主教坐在教堂的講壇上,面色沉重,眉頭緊皺,眼中閃爍著憤怒與失望的神色。

  「我們必須去譴責,他這是在撼動我們信仰的根基。」

  「那傢伙的醫術不過是愚弄無知者的謊言,是魔鬼的偽裝與陰謀!」

  「他是在用謬論來誤導那些虔誠的靈魂,真是令人髮指!」

  一旁的那幾名司鐸神父,在聽到主教的發言後,一齊點頭。

  蓋里斯行醫其實影響不大,只要他願意將自己的醫術解釋為「來自上帝的恩賜」。

  那麼,日後說不準還可以包裝出一位「聖人」或神跡的執行者,這是有利於信仰傳播的好事。

  但這傢伙居然投靠了東正教?

  縱然現在東正教,還談不上是異端,可這宗派之別,已經非常明顯了!

  這種事情,是無法忍受的!

  必須從重!從快!從嚴!

  更何況,他居然說什麼:【貧乏的人、赤貧的人……努力工作卻依舊活不下去的人,自有上帝所賜的一部分等待著你去取用。】

  這、這……這不是鼓動那些人去偷、去搶、去造反嗎?!

  有些人啊,就不能乖乖餓死在家裡,別出來替人添亂好嗎!

  基於這樣的思想,博特倫的教會,做出了自己的決斷,並隨時準備出擊。

  與此同時,在不遠處的的黎波里堡,在城堡的最安全、最隱秘的塔樓里。

  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躺在床上。

  他感覺自己要死了,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死亡正在邁步而來。


  能感受到那死亡之天使已降臨至他身旁,靜靜等待他氣絕的瞬間,以迫使他品嘗死亡的苦澀。

  當躺在病床上回首往事時,雷蒙德陷入了迷茫:自己這一生究竟有何意義?

  與雷納德對穆斯林的深刻仇恨不同,他也並非如巴利安那樣追求理想的真正騎士。

  他只是一個普通貴族,因父親的緣故繼承了的黎波里伯爵的頭銜,在鮑德溫三世的指引下,他在耶路撒冷王國的宮廷中成長。

  他曾劫掠東羅馬帝國的海岸,也在哈林之戰中被努爾丁俘獲,隨後在阿勒頗度過了將近十年的流亡生活。

  贖身後,他迎娶寡居的埃斯基瓦,成為耶路撒冷王國加利利的領主,逐漸成為最有權勢的十字軍領主之一。

  如同許多貴族一樣,雷蒙德渴望獲取土地與財富,謀求更高的權勢。他曾兩度出任耶路撒冷王國的攝政,並與薩拉丁簽訂密約。

  然而,昔日的榮光在加利利海西的戰鬥中化為烏有。

  在薩拉丁的軍隊面前,雷蒙德意識到自己曾追求的一切是多麼微不足道。

  他驚慌失措地逃回了的黎波里,往日的顯赫並未給予他勇氣,繼續與薩拉丁對抗。

  經歷這一切後,雷蒙德終於意識到一個令自己痛心的事實:他不過是個懦夫。

  從那時起,雷蒙德便染上了重病,對財富與權勢的欲望渴求被無情地抽空,只留下他這具受盡煎熬的軀殼在世間徘徊。

  可,雷蒙德終究是不想死,畢竟好死不如賴活。

  忽然,就有一位侍從,輕輕推開臥室的門,控制著自己的腳步,來到了的黎波里伯爵的身側,對著伯爵低聲耳語了幾句。

  「什麼?你是說博特倫那邊有神醫?包治百病?割了人腸子,都能叫人活下去?!」

  「快!快去幫我請來那位醫生!」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