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134章 梅花拳傳承

第134章 梅花拳傳承

2024-11-15 01:49:07 作者: 牆頭上的貓1
  第134章 梅花拳傳承

  面對文煌華等人的示好,蘇允表現得中規中矩,雖然沒有拒人千里之外,但也沒有表示得特別熱情,但已經讓文煌華等人很是開心了。

  文煌華等人認為,如同蘇允這樣足智多謀的人物,肯定不會表現出來特別積極的一面,畢竟老謀深算的人大多謀定而後動嘛。

  所以蘇允的中規中矩,在他們看來就是答應了。

  蘇允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只是嘗試著儘快進入一個學習的狀態之中。

  以前不願意科舉當官也就罷了,現在既然開始做了,就要做好,這就是蘇允的性格。

  蘇允有一個很特別的性格,就是一旦當真去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很多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比較較真的人。

  容易抑鬱症的人,大多是他們不願意服輸,亦是十分敏感之人,正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服輸,內心才會有許多的執念,才會讓他們陷入抑鬱之中。

  而如同蘇允這樣容易陷入空虛的人,亦有一個特質,他們內心深處是有著一種生命須當有價值的理念。

  聽著好像有些扯淡,但一個真正躺平的人,生活富足、無所事事,難道不是他們最為喜歡的生活麼?

  只有那些將生命該當有價值視為必不可少的人,才會覺得無所事事的生活會帶來無盡的空虛。

  所以,像蘇允這樣的人,他們的空虛感其實是來源於沒有找到奮鬥的方向,一旦他們找到了奮鬥的方向,他們通常有一個貶義但很十分適合的外號:奮鬥逼。

  這會兒的蘇允,當然不算是找到了一生奮鬥的方向,但他至少是找到了當前要奮鬥的短期目標,就是通過州試。

  從第二天開始,蘇允便興致勃勃投入學習之中。

  第一天的課程是比較滿的。

  一大早不到辰時,宿舍其他的人便起來了,蘇允知道早上有弓箭練習,便也跟著早早起來。

  馮謙三人雖然對蘇允敬而遠之,但也沒有得罪之意,蘇允既然起來了,他們便招呼著蘇允一起去,只是帶著蘇允來到了射箭場之後,便保持著與蘇允的距離。

  蘇允自是明白他們的意思,也理解他們的顧忌。

  從昨日文煌華等人的話語之中可以發現,太學就是一個小朝廷,這裡的派系鬥爭不僅存在,甚至比朝堂上還頻繁。

  朝堂上的鬥爭是慘烈的,雖說有意氣之爭,但更多會從利益出發,因此鬥爭是有克制的。

  而太學裡面的鬥爭,可能沒有那麼慘烈,但很多事情一旦陷入意氣之爭中,便會變得極為麻煩,因為會變得極為不理智、不分輕重,有時候看起來甚至有些傻逼。

  馮謙三人大約身後父輩亦是中立派的,也不敢參與到其中來,因此敬而遠之是可以理解的。

  蘇允算了一下來參與的人,除了他們宿舍的人,也就是十八九個的樣子,加起來也就二十三四人,應該這塊場地就只有他們這個齋的人。

  按理來說,一個齋應該有三十人左右,現在只有二十三四人,就是不知道是本來就這麼多人,還是有些人沒有來。

  應該都有可能。

  太學生的流動性不算特別大,但是存在流動性,不滿員也是正常。

  至於不來訓練的可能性亦是不少,雖然太學制度算是比較嚴格,但總有人能找到理由不參加體育訓練。

  後世大學裡,連強制參加的軍訓都有人能找到辦法缺席,更別說這種常態化的早晚訓練了。

  至於為什麼只有他們一個齋在這裡射箭,大約是因為射箭這個活動是存在危險性的,就算是訓練的時候弓箭沒有箭頭,亦是有可能造成傷亡的。

  

  兩千多人在一起訓練的話,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箭矢滿天飛,指不定就有倒霉鬼中箭。

  蘇允找到空的射箭位,然後自己開始嘗試著射箭。

  蘇允試了試弓,有點軟,試射了幾箭,有點飄,但好在沒有脫靶。

  此時場中的教習走了過來,問道:「以前學過?」

  蘇允笑道:「在家鄉的時候參加過弓箭社,算是練過,但不精。」

  教習點點頭,宋代的弩跟甲是違禁品,但弓箭不是,甚至朝廷從上到下都在鼓勵射箭。


  這是出於國家武力的需要。

  西夏與遼國強大的軍事壓力與箭術在戰場上的特殊作用,讓宋朝愈加重視射箭這項運動,將其作為強化軍隊戰鬥力的關鍵手段。

  甚至為了鼓勵民間習練射箭,歷任帝王頻繁舉辦閱射活動,率領百官親臨現場觀看,甚至親自下場引弓示範。

  去年的時候,朝廷還頒布了《教法格並圖像》,對步射執弓、發矢、馬射等射術規範,均配有文字說明和圖解,與近代的「操典」極其類似。

  同時,民間也湧現出眾多熱愛射箭的群體,特別是以練武習射為主的「弓箭社」,僅河北一帶就有近600個、弓箭手3萬多人。

  入社者需自行置弓一張、箭三十支、刀一口。河北州縣近山谷處,民間各有弓箭社及獵射人,習慣便利,與敵人無異。

  朝廷鼓勵民間習箭,一旦招募兵員,基本上招來就能用弓箭,這樣一旦入伍,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戰鬥力。

  教習道:「你再射幾箭我看看。」

  蘇允立即唰唰幾箭射出去,之前幾箭讓他稍微摸熟這弓的特性,這幾箭射出,便十分精準了,唰唰盡皆命中靶心。

  教習有些訝異看了看蘇允,道:「你這箭術很了不得啊,家中有人從軍?」

  蘇允笑道:「算是吧。」

  聽那老道的意思,他早些年好像是從過軍,好像還參加過三川口之戰?

  這事兒可能是真的,因為老道教自己的拳腳功夫跟箭術什麼的,是有一股比較濃厚的軍中風格。老道是眉山一個小野觀的道士,蘇允父母算是比較虔誠的道教徒,在世的時候時常供奉這家野觀,時常帶著年幼的蘇允去這觀里,因此蘇允與老道從小就熟。

  蘇允看得出來老道不是一般人,畢竟一般人七八十歲了也不可能還登山如履平地的。

  蘇父蘇母去世之後,蘇允還是經常去,老道士憐惜蘇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蘇父蘇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蘇允一些拳腳功夫,希望能夠讓他在鄉里不受人欺負。

  沒想到這一教卻是不得了,他發現蘇允年紀雖小,但悟性驚人,尤其毅力更是驚人,別的五六歲的小孩子貪玩,這蘇允卻是一心撲在這武學上,這頓時讓他有了傳衣缽之意。

  老道從過軍,但從軍之前便是某個古老拳派的傳人,據老道說,他們的傳承叫梅花拳。

  蘇允沒有聽說過這個拳派,但據老道說,梅花拳乃是宋代幾個被記載進《武經總要》的拳種之一,是頗為厲害的傳承。

  這個厲害體現在這梅花拳的傳承上,據老道說,這梅花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敬祖師,研究拳理,他們集佛、道、儒三家學說、周易之理為一體,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傳,修身養性,煉神鍊氣,稱為文功。

  文場老師領導拳派的整個活動,負責教育門內弟子;武場主要進行武功鍛鍊,其武術內容豐富多彩,有獨特的練法和風格,一切都與當前流行的武術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僅有明顯的強身健體作用,還有極強的技擊實戰能力。

  他們練武的目的是練形練氣,由外及內,再由內而外,達內外一體,精氣神合一,最後上升到文功。

  蘇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確是有真功夫的,不僅武藝高強且精通文理,善用陰陽八卦,能行醫治病,雖已經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但體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審時度勢,頗為不凡。

  蘇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還是真牛逼,但閒來無事,跟著學了許多年,在離開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著老道練,倒還真是練出來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時候,蘇允亦是經過一些爭鬥,與那些競爭對手派來的潑皮無賴幹過一次仗,無一敗績,的確是挺好用的。

  蘇允卻是不知道,這梅花拳不僅挺厲害,甚至還傳到了後世。

  1988年的時候,著名歷史學家路遙教授與梅花拳弟子燕子傑教授等人合作,對河北、山東、河南義和團反帝鬥爭激烈或農民起義活躍的地區多次深入調查之後,大量事實證明義和拳就是梅花拳。

  除了練梅花拳外,老道也將軍中的一些拳法弓箭刀法什麼的也盡皆傳給了蘇允,說是讓蘇允多見識一些套路,可以相互借鑑,因此這射箭什麼的也學了下來,現在倒是省了一些功夫。

  教習又站在旁邊觀摩了一會,發現蘇允箭術精湛,也沒有什麼好教的,便去指導其他人了。

  教習倒是沒有說什麼不從軍浪費了的話,他可不敢這麼說話。


  太學生都是天之驕子,這會兒的文重武輕,誰敢忽悠這些官宦子弟棄筆從戎的,讓人家家長知道,估計他就得丟掉這份工作了。

  這不過是個小插曲而已,馮謙等人雖然對蘇允避而遠之,但卻是一直在觀察蘇允,見蘇允射箭精準,也不過是心中有些訝異,並無特別的想法。

  雖說朝廷都在鼓勵習箭,但對他們這些太學生來說,習箭再好,也不過是多拿幾個學分,誰又真正能夠用到這個東西?

  蘇允卻是玩得挺開心,這玩意未必多有用,但好玩啊,跑跳投射,這是根植在男人基因里的東西。

  畢竟在進入農耕社會之前,男人一生成就全在於打獵上,打獵無非就是跑跳投射。

  這也是為什麼男人特別喜歡打籃球踢足球這些玩意,無他,就是沉澱在基因里的跑跳投射習慣罷了。

  哦,是了,後世的男人要麼打球,要麼釣魚,都是因為打不了獵緣故,若是放開打獵,估計很多的運動愛好者都要投身其中了。

  蘇允自從離開眉山之後,就沒有這般痛快的射箭了,平日裡閒下來的時候,只能私下裡打打拳什麼的。

  所以其他人都在糊弄著射箭,蘇允卻是越射越是起勁,若不是還要上課,他能在這裡玩一天。

  不過有些遺憾的是,這弓箭對他來說太軟了。

  出來這一年時間,正是他快速發育的時間,身高上雖然長得不多,但是肌肉跟身體力量卻是在快速的增長,這弓別的學子用著大約剛好,他用著就跟玩玩具似的。

  射完箭之後,便跟著大流去食堂吃飯。

  射箭是一個齋一個齋分開練,但食堂卻是整個太學的學生都來這裡吃,讓蘇允真正見識到太學究竟有多少人。

  加上教職工,這食堂中容納了數千人,開有十幾二十個窗口供應食物,人頭涌動,讓蘇允有一種回到了當年上大學吃食堂的感覺。

  嗯,還得搶。

  蘇允搶了好幾個太學饅頭。

  太學饅頭大名鼎鼎。

  去年趙頊視察太學想了解一下學生的飲食,正趕上太學吃饅頭,宋神宗嘗了以後非常滿意說道:「以此養士,可無愧矣」。

  因饅頭受到天子的稱讚,太學生回家省親都會帶著太學饅頭,「太學饅頭」因此名聲遠揚。

  近來外面也有人賣名為太學饅頭的,不過都是借名而已。

  蘇允吃了一下,比外面的好吃,但再好吃也只是包子而已。

  哦,是了,太學饅頭雖然叫饅頭,其實是有餡的,按照後世的叫法,其實應該叫太學包子,不過宋代有餡無餡都叫饅頭。

  蘇允嘿嘿笑了笑,前些時日阿回說在太學附近賣雞蛋灌餅的攤子賺翻了,一天得賣一二千個。

  這太學饅頭還算是不錯,但也經不住天天吃,總有吃膩的時候嘛,這會兒雞蛋灌餅就有解膩的作用了。

  便在蘇允埋頭吃太學饅頭之時,忽而覺得有大群人排開眾人,朝他走來。

  蘇允愕然抬頭,當頭一個容貌猥瑣的年輕人,走姿輕佻,前呼後擁而來。

  「你就是大宋人樣子、臨江仙題詞人、三國演義作者,蘇子瞻的侄兒,人稱孝義無雙的江右蘇郎蘇允?」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