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太學很牛逼!
今日剛來,就只是辦理了些手續,趁著這會兒,去外面買了些被席用品之類,回去跟阿回交代了事情。
讓阿回有事情去太學找他,隨後便回到了太學的宿舍裡面。
蘇允剛剛打掃完,便聽到下面有說說笑笑的聲音傳來。
蘇允抬頭一看,門口已經多了三四個年輕人,這三個年輕人看到蘇允,亦是一怔,隨後反應了過來:這是新生來了。
他們倒是沒有太意外,太學這邊插班生還是挺多的,畢竟官員子弟多嘛,官員的調動都是比較頻繁的,來來去去的。
官員們對子弟的教育通常還是比較重視的,來了就來帶,走了就帶走,都要帶在身邊看著。
所以太學的人數常年保持在兩千多人,但能夠在太學穩穩噹噹讀個四五年的卻是不多。
蘇允趕緊先自我介紹道:「你們好,在下蘇允,乃是新來的學生,以後與大家便是同學了,還請諸位多多關照,是了,在下字居正,大家都叫我居正好了。」
三個年輕人亦是紛紛自我介紹起來,一個叫馮謙,字沖之,一個叫徐寧,字子安,最後一個叫周登,字子魁。
蘇允聽了大家的名與字,倒是聽明白了馮謙字沖之,謙沖有禮嘛,徐寧則是安寧,周登之登有登科之意,叫子魁則是期待以魁首登科,都是抱著諸多希望的。
從這些名字以及風姿來說,這些人大約也都是官宦子弟。
官宦子弟蘇允接觸過一些,如同蘇軾的兒子蘇邁蘇過等人,還有章惇的兒子章擇等人,性格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基本的素質都是很不錯的。
這三人亦是如此,第一次見面,都算是彬彬有禮,不過接下來他們卻是旁敲側擊,問蘇允的籍貫,無非是為了搞清楚蘇允身後的人是誰。
當他們聽到蘇允說來自眉山的時候,立即聯想到眉山蘇氏以及蘇軾兄弟,又聯想到去年的烏台詩案,三人的臉色頓時從一開始的熱情變得寡淡了些。
蘇允是和等人,自然看得明白這三人的神情,他倒是不甚在意。
只是一個宿舍的嘛,前世讀大學的時候,也不是跟每一個人都關係好,他們心有忌憚,那以後就各管各的便是,正好,自己估計需要潛讀一段時間,也正好落個清淨。
他們既然不太願意跟自己打交道,蘇允也不會湊上去,收拾好了床鋪,提了袋東西便往教務處那邊去。
101看書101𝘬𝘢𝘯.𝘤𝘰𝘮全手打無錯站
蘇允尋到李亮,將口袋給了李亮,這會兒正是吃飯時分,公廨里就李亮一人。
李亮打開一看,頓時連聲道:「這怎麼好意思,這怎麼好意思?」
蘇允笑道:「都是一些家鄉帶來的土特產,也不值當什麼。」
李亮詫異道:「眉山有海鮮乾貨麼?」
蘇允笑道:「我從黃州帶來的。」
李亮又懵了:「是我知道的那個長江畔的黃州麼?」
蘇允笑道:「黃州有南來北往的貨船,黃州亦是建了許多的倉庫,這些東西從海邊運來,也會在黃州存儲,存量挺大的。
所以,說是特產沒有問題吧?」
李亮苦笑道:「行行,不過,這也太貴重了,我不能收。」
蘇允笑道:「您幫了我這麼多,我還有事情要請教您呢,我怎好空著手來。」
李亮道:「我是太學學錄,引導你們入學本就是分內之事嘛,無需如此,無需如此。」
李亮將袋子往蘇允手上推,蘇允卻是順手接過,隨手放在李亮公廨桌子之下,李亮有些無奈笑了笑,道:「你說有事情要問我?」
蘇允點頭笑道:「李先生這裡有我那一齋的課程表麼?」
李亮詫異道:「你沒有問你的同學麼?」
蘇允笑了笑,李亮頓時明了,安慰道:「你也別在意,你雖是州縣來的,但只要才學高,以後他們也得仰望你。」
他以為蘇允是因為州縣上來,被汴京本地的子弟給鄙視了,這種事情也不少,每年都有州縣來的學生與汴京土著學生罵架或者打架的。
蘇允也不解釋,笑道:「麻煩李先生了。」
李亮擺手,在桌子上尋了一會,拿出一本冊子遞給了蘇允,笑道:「來,這個你拿著。」
蘇允接過一看,封面上寫的是太學規三字,心想大約是太學的校規之內,但是翻開一看,卻是一份關於太學生學分的講解。
蘇允頓時有些詫異:宋朝有所謂學分?
這尼瑪也太超前了。
蘇允仔細看了一下裡面的細則,果然是學分。
之前說了,太學裡面有外舍內舍上舍,都得成績好才能夠一步一步升上去的,而這成績便是學分。
學分自然是要通過考試的,這考試也有區別,一種是私試,乃是太學內部的考試,一種是公試,卻是禮部官員主持的。
而這兩種考試都會決定你能否升舍,少一樣都不行。
大約有點後世的日常分以及考試分的意思。
蘇允快速的翻了一遍,這太學的積分制度比較複雜,是一種複合型的積分制。
整個積分體系由月考(即私試)學分、季度校定、年度校定、年考(公試或上舍試)學分構成。
而不同的積分情況,決定了學生不同的出路:或直接升舍,或允許補考升舍,或留級,或退學。
是的,積分若是不夠,是要留級退學的。這學分有點複雜,一時半會也看不完,蘇允便收了起來。
這會李亮將一份課程表給到蘇允,笑道:「這裡有一份,你抄一下吧,這個我也得留著呢。」
蘇允趕緊抄了下來,抄的同時也知道了自己要上什麼課程了。
這上面的主要課程有經義課、策論課、詩賦課,還有法學課,甚至還有體育課,也就是射箭。
課程排得不算很緊,但也並不輕鬆,至少要天天往外跑是不可能的。
若是加上要備考月試、季試、年試等考試,這朝廷每年花的這麼多錢,也不是那麼好拿的。
從熙寧年間起,這太學生包括外捨生的食宿全部都有朝廷補貼,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全面的制度收緊,蘇允所看的那份太學規上面的日期便是熙寧二年。
蘇允點點頭,這般看來,這太學的教學質量應該會挺不錯的。
想來也是應當如此,聽說這太學的學官都是飽學鴻儒,甚至有朝廷的官員乃至於翰林學士有時候都被請來這邊講學。
有些時候還有一些學派也會來太學傳學,比如之前的王安石,便曾來這邊講過他的新學。
「嗯?李先生,這裡寫的經義齋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別的齋?」
蘇允指了一下課程表上所寫:經義齋外舍叄拾捌齋。
李亮笑道:「太學有「經義」「治事」兩齋。
你所在的經義齋主修經史與學術,所收學生須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
至於治事齋的學生則主修實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曆以明數是也。
這一分齋教學法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在湖州州學當教授時創設的。
慶曆年間,仁祖詔令將其引入太學,這才有你看到的經義以及治事兩齋。」
蘇允感覺大開眼界,不走進太學,還真不知道大宋朝的教育竟是這般先進。
經義齋倒是罷了,但這治事齋卻是專業的技術課程啊,都說古代不注重技術,這看起來可不像。
了解這些,蘇允倒是頗有了前世剛上大學時候的興奮感。
不過那時候的興奮大多是源於對大學學姐的期待,而現在卻是單純的一種走進歷史中去、見證歷史的興奮感。
經義齋倒也罷了,但這治事齋,蘇允卻是有興趣得多。
看來得找時間去治事齋那邊蹭蹭課,看看他們講的是什麼東西。
蘇允與李亮道:「李先生,其他齋的課程表你有麼?」
李亮一聽笑道:「你想去蹭課麼,哈,我當年初進太學的時候,亦是想著蹭課多學些東西。
什麼武學、醫學、書學、算學、畫學,我都想學,可是幾次考試不及格之後,我就老老實實只上經義齋的課程了,嘿嘿。
當然啊,你學有餘力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挑幾樣感興趣的學一學,吶,你自己看,有興趣的就抄了去便是。」
李亮遞過來一迭課程表,果然上面武學醫學算學書學的課程應有盡有。
好傢夥,這些東西有一說一,都是十分專業的東西,每樣課程幾個老師,這加起來不得幾百上千的老師?
這麼多的老師,太學若都是養著的話,這每年金山銀山都得填進去啊。
蘇允問出了這個問題,李亮笑道:「哪能養得起那麼多的人,除了一些固定的學官以及教授,大部分的講師都是兼職的,大多都是在朝廷中供職的。
比如說那醫學課程的講師,有不少都是從太醫院那邊請來兼職的,太學會提供一些補貼。
又比如說武學,則是從樞密院啊、三衙啊、兵部中請來的,同樣也是給一些津貼就可以了。
算學多來自三司,書學的可就多了,延請的都是書法聞名的官員,並不局限於那些衙門什麼的。」
聽得李亮娓娓道來,蘇允算是有了對太學的一個基本了解了,這太學比起後世的清華北大所收受到的支持還大得多。
清華北大什麼的,可能會有一些官員去講課什麼的,但並非常態化。
但這太學,幾乎整個朝廷的官員都是他們的師資力量,只要他們開了課,就能夠找到相應的人來執教,就問你牛不牛逼?
這就怪不得許多進士出身官員的子弟都要來這裡就讀了,除了這裡是進士出身之外的另一條當官的途徑,以及同學這個資源外。
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在這裡可以結識很多來自朝廷的官員為老師,這樣擴大人脈的機會去哪裡找?
有意思。
蘇允對太學的了解越多,便越是感興趣起來。
就用兩個字來總結太學,那就是牛逼!
從李亮的介紹以及課程之中可以看出,太學未必培養出來多少宰執,但一定培養出來許多大宋朝急需的技術人才。
比如說軍事人才、醫學人才、水利專家、農業專家等等,這些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而這些水利專家、農業專家等,乃是屬於各州縣最需要人才,這是大宋朝的骨幹!
(本章完)